來源:北京商報

近日,一則“快捷通轉讓”的消息,讓輿論鮮少關注的“賣家”海爾金控又重回大衆視野。

北京商報記者從一位曾在海爾金控供職的人士處似乎找到了答案:“辛辛苦苦產冰箱賣冰箱的錢全被你們金融的人給霍霍了。”雖是戲言,但不難窺出其中窘況。

回望2014年,一場互聯網金融風潮下,海爾也沒抵擋住誘惑,成立P2P,收購支付和消金兩大金融牌照,金融業務做得風生水起。

然而,隨着互金整治以及支付監管收緊,重壓之下,海爾退卻了,在賣家電與做金融間,選擇了聚焦主業。

逐漸“去金融”

賣掉快捷通,是海爾金控一早就曾定下的計劃。

“可能是出於大環境原因,我在2019年左右就聽說有出售計劃,但沒想到現在才落定。”6月27日,曾在海爾金控供職多年的李華(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令其唏噓的還有海爾金控旗下業務樂賺金服,這也曾是海爾金控重推的一條業務線。根據李華所述及公開信息,樂賺金服起步於2014年成立的互聯網理財平臺“海融易”,後者是由海爾金控發起設立的,也是海爾旗下唯一一家P2P平臺。

“當時集團還是比較看重海融易的,內部也在積極推進備案,另外也籌備了一系列轉型方案,包括消金業務、小貸業務都有嘗試。”李華說道,直到2020年4月左右,得知備案無望後,樂賺金服開始清退動作,一系列人員開始離職,很多轉型動作也戛然而止。

雖然樂賺金服運營公司目前仍在存續狀態,但從最新介紹來看已經撕去了所有關乎金融服務的標籤。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2020年5月,樂賺金服由“上海樂賺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變更爲“上海樂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經營範圍也刪掉了“金融信息服務、金融業務流程外包、金融知識流程外包”等,從整個工商信息來看,再無“金融”相關字樣,僅剩信息技術服務、數據處理服務等。

樂賺金服的折戟,其實只是海爾金控撕掉“金融”標籤的開端。近兩日,有多個接近海爾金控的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互金鼎盛時期,海爾金控曾被海爾集團寄以重望,但隨着後續互金整治和支付監管收緊,公司業務開展屢屢受挫,集團明顯開始弱化旗下金融業務,並強調回歸主業。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梳理發現,就在樂賺金服由互金平臺變身爲信息技術平臺後,緊接着2020年7月,曾在海爾金控管理下的海爾消金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海爾金控法定代表人譚麗霞變更爲李佔國;此後的2021年,海爾金控也跟進了一系列的“去金融”操作,例如在2021年12月,刪掉了經營範圍中的所有涉金融業務,變更爲投資活動和數據處理服務,原有名稱“海爾集團(青島)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也變更爲海爾集團(青島)金盈控股有限公司。

“一系列調整可能有高層原因,聽說海爾集團不讓金控做太多金融相關業務,所以後來互金這塊不太受重視,也可能是感知到監管政策加嚴,海爾金控開始了一系列削減和變更。”李華說道。

針對多位人士所述以及海爾金控一系列去金融化舉措,北京商報記者多次向海爾金控求證,但均未獲得正面回應,僅稱“後續將堅持產融結合方向,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

自身業績承壓

對於海爾金控一系列動作,在業內看來,一方面是爲回籠現金流,另一方面也是爲甩掉包袱聚焦主業。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這實則也與海爾金控旗下金融業務承壓以及該公司戰略方向相關。

“更名瘦身,一方面與監管要求相關,比如互金整治使得網貸模式退出舞臺,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要求未取得金融控股公司許可證的企業,名稱中不得使用‘金融控股’字樣,因此,海爾金控相應調整主要基於合規要求。”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說道。

除了客觀制約外,海爾金控自身實則壓力也不小。

正如李華向北京商報記者回憶:“那時候集團互金業務都不怎麼掙錢,內部老調侃說,我們辛辛苦苦產冰箱賣冰箱的錢全被你們金融的人給霍霍了……”雖是戲言,但不難窺出其中窘況。

另據北京商報記者獲取的海爾金控2021年財報和2022年一季報,該公司不管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數據,較此前來看均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例如海爾金控2021年錄得營收65.09億元,創下了近幾年新低,歸母淨利潤22.46億元,相較上年同期的29.17億元下滑;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海爾金控歸母淨利潤0.65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的8.95億元大幅下滑92.7%。

“回籠資金也是爲減少流動性壓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則進一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減持其他機構,加快市場融資,也說明其亟須改善資金流動性,目前看海爾金控除了營收和淨利潤下滑較快外,現金流也已非常喫緊,因此,如何應對今年接下來的債務到期壓力,也將非常困擾公司管理者。

產業投行怎麼做

對於業績下滑一事,北京商報記者也向海爾金控採訪原因,但後者同樣未給出正面回應。

不過,對於後續戰略方向,海爾金控回應稱,從戰略上看,海爾金控是進一步聚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聚焦科技與數字化創新,始終秉持“產融結合”理念,主動進行資產組合調整,進一步通過“產業投行”模式,集中資金、管理、技術等優勢資源,繼續致力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一回應與海爾金控官網宣傳一致。其介紹,海爾金控是海爾集團旗下的金融生態品牌,註冊資本117.366億元,目前業務涉及融資租賃、金融保理、金融科技、PE/VC投資、產業併購、資產交易等領域,資產規模超千億元。

另在產業生態鏈上,覆蓋的領域已有現代農業、智能製造、綠色環保、醫療健康、教育文化等50多類,爲超千萬家中小微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服務,帶動全國近7萬人實現創業。

對於其業務模式,海爾金控官網還提到,已在行業內首創“產業投行”模式,不同於傳統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而是結合用戶需求,從產業痛點切入,通過資本、科技、資源等服務企業物聯網轉型。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認爲,海爾金控致力於將金融資源與產業需求進行創新融合,可以看出目前海爾金控保留的這些牌照在與其主業的結合上仍具有價值。

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則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牌照佈局來看,小貸自從新規頒發以後就呈現兩極分化,大型互聯網平臺更希望通過消費金融牌照開展業務,從融資租賃和金融保理、股權投資等佈局來看,海爾金控確實是在選擇一些和主業結合更加緊密的金融選項。但要注意的是,沒了支付牌照,海爾金控獨立發展可能會面臨更多問題,從自身來看不如原來的成色足。

“產業金融服務雖然是個苦活累活,但值得一直走下去,一方面與現有的國家政策方向相符,畢竟現在C端入口都已經被瓜分得接近飽和,另一方面企業數字化相關的金融服務纔剛剛起步,包括農村金融等場景也是一片藍海,值得深耕。”王蓬博進一步稱,建議海爾金控後續更多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和產業結合更加緊密,更多地輸出和強化科技能力。

“建議還是更多聚焦在海爾生態內的金融服務,服務好實體產業升級。”金天同樣說道。

北京商報記者 劉四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