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通過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用於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或爲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貼息。

分析師認爲,本次會議再度釋放了通過基建穩增長的信號,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基建投資面臨資金本短缺的問題。他們預計,這3000億元資金可帶動超過1萬億元的新增基建投資。

3月以來,在新一輪疫情衝擊、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高企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儘管5月份經濟出現邊際修復,但要實現全年5.5%的目標仍面臨不小壓力。

“國常會提出的3000億元金融債有很有強針對性,在目前基建大規模推進的背景下,出現了相當多的項目資本金不夠的情況,資本金不夠,後續的融資,比如信貸、債券都會受到制約。很多時候地方政府自己籌集資本金有一定困難,這個時候通過政策性金融工具去籌集是比較好的手段。”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界面新聞說。

北京大嶽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永祥指出,2018年以來,政策面對項目資本金進行了規範,客觀上導致的一個結果是,投資同樣規模的基建工程所需資本金數量成倍甚至幾倍上升,某種程度上對基建投資的增長形成了制約,無論對地方政府還是對社會資本,資本金都是當下的一道難題。

“這項政策將推動大量資本金不足的政府項目開工建設,使沉澱的專項債和其他政府資源得以盤活,是針對性很強的穩投資舉措。”他說。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按照規定,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爲25%,照此推算,預計此次3000億元金融債能拉動的基建投入在1.2萬億元左右。

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通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項目融資支持,有利於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條件下,更好發揮引導作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銀行存貸款在規模和結構上更好匹配,實現擴大有效投資、帶動就業、促進消費的綜合效應。

國常會還表示,發行金融債券籌資3000億元或爲專項債項目資本金搭橋”,連平表示,當下由於種種原因,金融機構願意投入的資金、投資決策暫時不能落地,需要有過橋貸款先來墊一下。“這是短期貸款,時間不會太長,比如三個月到半年,等資金得到滿足後,有能力進行投入後,這個貸款可以退出來。”

另外,6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一攬子政策措施時提出,調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8000億元,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有觀點認爲,29日會議提到的發行金融債券等籌資3000億元,是爲政策性銀行發放8000億元基建貸款籌措資金。

紅塔證券宏觀分析師孫永樂認爲,這並不是爲之前國常會提出的調增政策性銀行8000億元信貸額度籌措資金。“因爲(3000億元)這個用途明確說了是用於資本金或者資本金搭橋的。當然這兩批資金是可以用於同一個項目,比如3000億做資本金,然後信貸支持8000億,作爲債務資金。”他說。

分析師還指出,這並不是我國首次運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籌措資金補充重大項目資本金。2015年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兩家政策性銀行通過發行專項建設債券的方式支持民生、三農、基建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隨着國內經濟復甦,專項建設債於2017年下半年退出公衆視線。

東吳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相對於其他政策工具,專項建設債規模大、成本更低(年利率可低至1.2%)、靈活度高、帶槓桿,能有效拉動投資需求,而且大大緩解了地方政府的支出壓力。

除專項建設債券外,分析師指出,在特殊時期還可使用特別國債和長期建設國債來保民生、穩增長,此前也有先例。

首先是長期建設國債。爲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財政部於1998年9月向四大行定向發行1000億元的十年期附息國債,資金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技術改造等領域。隨着經濟復甦、通脹抬頭,財政政策從積極轉爲穩健,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逐年減少,2008年後《政府工作報告》不再提及長期建設國債。

其次是最近呼聲較高的特別國債。1998年,我國首次發行特別國債,主要用於補充四大行資本金;2007年第二次發行特別國債,主要用於購買外匯、設立中投公司;2017年發行的第三次特別國債,是第二次的續作;2020年,爲應對新冠疫情,發行了第四次特別國債。

中泰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嶽在一份報告中指出,長期建設國債、特別國債和專項建設債均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爲滿足特定目的而發行的債券,但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發行主體上,專項建設債由政策性銀行發行,其他兩類由財政部發行。在是否列入赤字上,特別國債被納入基金預算管理,不列入財政赤字;專項建設債的發行人爲政策性銀行,自然不列入赤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