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在宏觀政策基調偏積極基礎上,二季度進入政策部署和落地觀察期。

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2024年將發行1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進入4月份以後,券商和評級機構也把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節點錨在了二季度。

“結合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我們預計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在二季度分批發行,而央行更有可能採取放量續作MLF的方式給予流動性支持。”國泰君安宏觀聯席首席分析師汪浩預測。

作爲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發力點,超長期特別國債對促增長穩投資具有重要拉動作用。在市場看來,今年的超長期國債或將以年度國債發行計劃爲限制,這並非簡單意義上的“量化寬鬆”。

二季度集中部署

“爲早日形成實物工作量,我們預計1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將在二季度集中發行,結合專項債發行情況,特別國債將以中央爲主導,這可以使其發行和項目落地的流程更快。”中證鵬元評級研究發展部研究員李席豐說。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爲系統解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進程中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問題,從今年開始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元。

特別國債,主要是指在特定時期階段性發行的具有特定用途的國債。我國曾在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分別發行過三次特別國債。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是超長期特別國債。

“超長期,主要代表的是債券發行期限。通常情況下,我國長期國債的發行期限在10年左右,但超長期代表着發行期限原則上要高於10年。”一位財稅人士對此解釋。

對於債券的投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此前曾表示,超長期特別國債將聚焦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大事難事。“初步考慮,將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糧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質量發展等領域建設。”鄭柵潔介紹。

Wind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浙江、湖南、四川、江蘇、河北等地已在謀劃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具體方案,細化完善支持領域,進一步明確工作要求。

在發行週期方面,比照2020年的特別國債,市場預計此次1萬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週期並不會太長。

“從2020年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發行週期看,其主要在當年的6月中旬開始發行,7月底前發行完畢,歷時1個半月左右,受此影響,我們認爲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速度也會比較快。”李席豐說。

此外,伴隨金融體制的不斷完善,歷史上三次特別國債從開始的定向發行也逐步過渡到市場化發行,借鑑以往經驗,今年的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也更有可能通過市場化方式發行。

李席豐認爲,通過市場化方式發行,不僅可以使債券的定價更加公允,也能使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收益率實現最大化。

債券“常態化”管理

根據財政預算報告,今年發行的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已經列入2024年政府性基金預算,這成爲積極財政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474.52億元,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91.87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收入10000億元,收入總量爲14866.39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4866.39億元,其中本級支出8712.91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6153.48億元。

“從預算報告的具體數據看,超長期特別國債對於緩解當前財政壓力有重要意義。因爲特別國債的投向領域普遍具有建設需求大、投資週期長、現有資金渠道難以充分滿足等特點,而從政策端加大支持力度是解決財政壓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上述財政人士說。

與此同時,與長期建設國債不同的是,此次超長期特別國債並不列入赤字,也不增加赤字率,這有利於保障財政可持續,同時也爲後續宏觀調控增加了靈活性的空間。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員袁海霞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是當前經濟承壓下積極財政發力的重要體現。“超長期國債期限拉長後,可以更好地匹配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同時也能提升財政資金效率,這將使債券發行逐漸常態化。”

記者瞭解到,出於資金緊張,我國採取增發特別國債的方式緩解財政資金壓力。比如,1998年財政部向工、農、中、建四大行定向發行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主要用於撥補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之後2020年特別國債,也是爲了應對新冠疫情衝擊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總體看,這些國債都具有“應急性”特點,對比此次超長期特別國債,《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將優先發行1萬億元,未來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

“這意味着,未來幾年中央也會視發展需求及發行效果適時啓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工作,至於該項舉措是否會以制度化方式固定下來,也需要結合宏觀經濟實際情況綜合考慮。”上述財稅人士說。

中誠信國際指出,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也表明了中央對積極財政總基調保持樂觀的態度,這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和穩定預期,併爲優化央地債務結構、減輕地方支出壓力持續提供了動力。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