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母親大人在英國單獨生活了一些時日,我們至少有十年沒有這樣密集的相處了,即便是我體內流着她的血液,即便她對我瞭解到腳的小拇指指甲是幾片,這樣的親密無間對於我們兩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每天都起得很早,我被她溜了很多路,就像小時候她會一大早把我拖起來爬山一樣,而十幾年過去了,她依然步伐矯健,越走越容光煥發,我仍舊像個拖油瓶,走到最後精疲力竭,甚至氣呼呼的,沒有好臉。爲了配合她走路,我爲手機開通了“微信走路”,在她的帶領下,不知不覺我也榮登了好幾個朋友的首頁,狂刷存在感。

像很多早早離開家的孩子一樣,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跟我媽這樣相處,因爲語言問題我在英國需要做她的貼身保鏢加翻譯。因爲只有我們兩個人,遇到任何問題不能推到第三個人身上,每天都是短兵相接,沒有緩衝地帶,不能委罪於他人。第一天晚上我試圖討好她說可以一起睡覺,謝天謝地,人家不領情說不舒服搬到另外一個房間了。

頭三天的蜜月期一過,距離產生的美感蕩然無存,第四天我們就開始了久違了的爭執。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類似於我讓她控制下飲食不要再胖下去了,買牛奶是全脂還是脫脂,買衣服的時候我希望她穿大地色,她說自己更喜歡玫紅色。最後的結束語她比較決絕,“沒有你在的時候,我開心得不得了,想穿什麼顏色就什麼顏色。”週末的時候我們在海德公園野餐,感覺她已經厭煩了我,坐在草地上舉着手機跟自己的閨蜜視頻,整整兩個小時當我是空氣。後來給我拍照的時候又開始批評我不要駝背要收腹。

▲媽媽鏡頭裏的我

這讓我想起了青春期的時候,我跟她的矛盾最多,她對我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不滿意,我就覺得她不成熟,任性,總對我不滿意。有時候我做了覺得可以讓她自豪的事情,可她表現出視其微不足道。可今天的相處,我發現我們的角色彷彿交換了,我好像在用當年她對待我的方式在對待她,自己不免吸了口涼氣,家庭相處模式對子女的影響是深層次的,有時候父母真是你的照妖鏡,照出你的基因和原型。

在這個世界上往往讓我們心碎的都是生命裏最重要的關係。小時候她對我學業嚴厲,我內心是有畏懼的,到了青春期就不一樣了,嘴巴說話也利索了,儘管還有點怕,可是敢還嘴,也敢拒絕,更敢反擊,兩個人針尖兒對着鋒芒。青春期的孩子與原生家庭的衝突是普世的,青春期就像一場感冒,人人都不能倖免,但是輕重因人而異,我不算嚴重的,但是持續了很長時間。

後來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涇渭分明的時期,我不願意跟她分享太多自己的心事,不如意的事情告訴她只會讓她擔心,而她的瑣事告訴我,我也沒有太多的耐心。我們從來沒有過別的母女那種固定聯繫的時間,我們似乎沒有過多的干涉彼此的生活。我如果表現得太過熱情她也會不自在,比如她總說不需要禮物,但是母親節收到我的花籃,沒有說自己高興與否,悄悄把頭像變成花籃的照片。這幾天我們也是這樣,她明明說跟我呆在一起煩了,等我和她分開旅行的時候,她又撒嬌說,“沒有你陪着,自己去沒意思。”老實說,母親那一代人對如何表達愛和如何跟親密的人相處都有一種聲東擊西,總是擰巴着。

02.

我常常好奇別人家的母女關係,是不是真的像廣告裏的那樣親如閨蜜。後來我看電影《伯德小姐》的時候,看到她們母女二人一邊開車,一邊在車裏聽故事,聽完後各自抹淚,可見內心都極其柔軟和敏感,可每次吵起架來,橫眉冷對,得理不饒人,刻薄的一塌糊塗。這讓我想起了當年我跟我媽吵架的時候,那也是使出了喫奶的勁兒,吵完兩個人背過身去各自抹眼淚,一句道歉和寬慰也沒有,哭完過會兒,兩個人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

我覺得我媽人性也是有歷史考據的。當年她趕上了國家號召上山下鄉的時期,那一代年輕人都恨不得拋頭顱灑熱血呢,她偏偏覺得自己喫不了苦,任憑宣傳隊殺到家裏,在她面前敲鑼打鼓,她捂住耳朵死都不鬆口,雖然後來事實證明她當時的任性是對的。另外她是又一個極其脆弱的人,我們家出了什麼事兒都不敢告訴她,她第一個先崩潰,就連每次體檢報告都不敢自己去拿。在外面稍不如意,她就哭紅着眼睛回家。有時候在家看電視,哭得跟個淚人似的,只要編劇動動指頭就能賺足她眼淚。

不過有幾個地方,我很佩服她。我上小學的時候,她學會了整個做衣服的流程,縫紉機、鎖邊機、裁布剪刀……所有有關做衣服的器材非常齊全且專業,她每週都買《南方週末》,看完了就用報紙打版,買了一堆的進口雜誌給自己和我做了很多衣服。我看身邊小孩都穿紅色的塑料涼鞋特別鮮豔,我媽就是不給我買,她從來不隨大溜,從來不給我頭上扎大紅花,也不給我穿公主裙,總跟我穿顏色暗淡的皮涼鞋。皮涼鞋一點也不醒目,我自卑了很久,長大才覺得那個時候我媽的眼光還是挺好的。她總跟我說自己小時候成績特別好,我不信,因爲每個父母都用這個方法騙自己孩子好好讀書,讓他們誤以爲自己繼承了聰明的基因。後來我考上重點高中,恰巧遇到了當年教她的一位老教師,證實了她的話,但是她說抄她作業的同學都送她喫的這事無法考證。

她在2000年就考出了計算機資格證,雖然我也不知道她會哪些專業技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對QQ的使用非常嫺熟,幾乎每個我有好感的男生都是她的QQ好友,以便監視我的動態,而我自己卻沒有上網資格。

在英國這段時間,也發現了我媽強大的生存能力。我在國王十字街住過這麼長時間,總在同一家超市買東西,從來沒換過,她纔來一週就偵探出這附近有三家超市,並且分析出價格的區別。她雖然不能看懂英文地圖,但可以以火車站建築爲圓心,迅速向四周蔓延。我出差的時候,幫她叫好車,她自己一人去了溫莎城堡,去了倫敦周邊的各種美麗小鎮,還把在英國遇見喜歡的花卉一一從淘寶上找到,準備回家大幹一番改善花園事業。

她的願望總是很樸素,我從來沒有聽到她有什麼奢侈的、超出能力範圍的慾望。我們的成長軌跡是如此不同,她幾乎在同一個單位呆滿一生,而我在她眼裏從“臨時工”逐漸演變成了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冒險不受約束。過去她總有許多興趣愛好,也有過一點小野心,都因爲時運或者付出不夠而湮滅了。以前我總替她惋惜,覺得她沒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太容易認命。現在我倒是理解了,她這輩子因爲喫不了苦,也沒有大而空泛的目標,不爭不搶,也不焦慮,不抱怨,過得怡然自得。

▲我媽穿着旗袍溜我走了一天的路還是神采奕奕。

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關係永遠是那麼微妙,這兩年突然之間不知道爲什麼我們的關係變得非常緩和,感覺彼此都接受了“你就這樣了”。我才知道到了一定的時候,原來真的可以其樂融融,不再容易大動肝火。人們說得沒錯,20歲之後,時間過得一年比一年快。我媽雖然體力依舊很好,可是走路已經有點笨拙,身材也終於守不住得發福,我好怕她活着活着破罐破摔,那天她說晚飯還是要少喫,口紅出門還是要塗,我總算鬆了口氣。

10年前的我肯定想象不到,今天我能和我媽和睦地相處。也許諒解、平和是因爲對親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太親密的關係有時候讓我們疏忽了付出,以爲一切都理所當然。王朔在《致女兒書》裏表達過,大概就是說沒有人天生該對誰好,哪怕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你不付出的話,照樣什麼也得不到。李安也說過類似的“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是說,我就可以很自然得到他們的尊敬,你每天還是要來賺他們的尊敬。”人和人之間哪怕是最親近的血緣關係,都不是白來,沒有付出和愛,母親和女兒都配不上這麼親密的稱謂。

▲媽媽看到的我

本文作者:祝羽捷

本文截圖來源於電影《伯德小姐》,講述了小鎮的高中生女主在成長路上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故事。女主與母親的鬥爭是貫穿電影的核心,女主從跟母親水火不容的抗爭,到後來接納自己和母親的和解,瑣碎日常都能勾起我們每個人在青春期中同母親相處的點滴回憶。

大家好,我是小兔

今後想和大家多多分享我正在讀的書

最近讀到這本《藍夜》

本書是瓊狄迪恩爲了紀念逝去的女兒所著

記錄了她與女兒的點滴回憶

瓊狄迪恩的文字細膩動人

母女情深也非常符合今天文章的主題

所以拿出幾本和大家做個小活動~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