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爲monochromelody,授權轉載。

從61式到10式—日本戰後坦克發展(二上)

量產型61式的情況

以ST-A4爲基礎進行細節調整後,ST於1961年4月定型,此時正式廢止特車的叫法,稱作61式戰車,1962年度編列預算,採購最初10輛生產型,首輛生產型於1962年10月完成。根據1962年開始實施的“第2次防衛力整備計劃”(2次防),到1966年採購140輛61式,後續經過“3次防”和“4次防”,到1973年完成全部生產(一說爲1975年完成最後一輛),數量共計560輛。

圖片61式戰車剖面圖,同樣來自田伯伯說明書,內構僅供參考

圖片61式戰車炮塔內配置圖

61式戰車採用4人車組,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右側,戰鬥室內炮手、車長在炮塔右側前後佈置,裝填手位於炮塔左側。炮塔內配備有日本製鋼所仿製的61式52倍徑90mm戰車炮,該炮技術源自1955年隨M36坦克殲擊車一併提供的M3 90mm坦克炮圖紙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仿製而成。該炮倍徑略有加長,彈藥規格則與美軍90mm炮保持一致,主要使用M318A1穿甲彈、M431破甲彈、M71A1榴彈等彈種。雖然在1961年時M318A1穿甲彈已經很難威脅到蘇聯的主力中型坦克,但M431破甲彈採用了長鼻破甲戰鬥部,面對大傾斜裝甲仍能穩定起爆,具有足夠威力。而且M431破甲彈初速可達1170m/s,2km內彈道比穿甲彈更平直,配合車長指揮塔上的測距儀,能夠實現較爲有效的遠距離射擊。

圖片61式指揮塔內的車載1m測距儀(深色),上方淺色雙目鏡爲M15車長潛望鏡

61式車載1m測距儀採用合像式原理(一說爲體視式原理,但該測距儀爲單目鏡,不太可能是體視式),基線長度1米,測距範圍爲200m到10km。測距儀的放大倍率達到12倍,但僅有3°視場,因此車長通常先以指揮塔上的M15潛望鏡(1倍/7倍可變)觀察,在潛望鏡視場內對準目標後再實施測距。這種測距手段相較傳統的密位測距自然更精確一些,但通常只在車輛靜止射擊時使用,運動中測距仍要依靠密位測距基本功。按照自衛隊編寫的教範,也可以由炮手實施常用分劃快速射擊,具體做法是通過61式直接瞄準鏡(4倍/8倍)或61式潛望瞄準鏡(1倍/6倍)的1000米距離分劃對準目標實施射擊,在交戰中力求先敵開火,並能形成齊射壓制擴大先手優勢。

圖片61式直接瞄準鏡內分劃,可看到不同彈種的標尺

這兩種炮手瞄準鏡均採用物鏡隨動、目鏡固定的炮鏡同步方式,炮手在車內觀察時,不需隨火炮俯仰調整自身姿勢。潛望瞄準鏡與火炮通過連桿同步,物鏡通過減速齒輪驅動,鏡頭偏轉角度始終保持在主炮俯仰角的½,保證瞄準線光路與主炮軸線的平行。直接瞄準鏡以同軸形式安裝在火炮側面,這對於車輛從有地形掩蔽的陣地上射擊是十分重要的:射擊前需通過同軸瞄準鏡或打開炮閂觀察,確認炮口沒有物體阻擋。

61式的火炮俯仰角相對有限,火炮向前時僅+13°到-10°,最大仰角時高爆彈射程約11km,可以勝任一些間瞄射擊任務。但由於直接瞄準具內榴彈分劃距離僅到4km,爲此配備了JM1象限儀、JM9高低瞄準具,平時收納在炮塔內的皮匣子中,需要時才安裝到炮尾上。

圖片61式炮手位置(光學設備未安裝),可見炮塔液壓驅動設備,照片右上方可見車長方向控制連桿

61式的炮塔和火炮採用液壓驅動方式,保留手搖作爲後備。炮塔方向機與火炮高低機共用一臺電動機驅動液壓泵,在發動機關閉的情況下,仍可由車載電池供電,保證炮塔和火炮運轉。炮塔方向驅動最大速度爲420密位/秒,這樣炮塔大約15秒轉動一週。炮塔內有一個方位指示盤,與座圈齒輪相連,可以給出炮塔的準確方向,在前述間瞄射擊任務中會用到。61式的車長也具備簡單的調炮能力:炮塔方向機的動力驅動把手通過一根連桿延長到車長席,車長可以直接調整炮塔指向目標。不過這個連動機構並沒有什麼車長控制優先的設計,如果炮手力氣大的話,車長不一定擰得過,實際用起來更像是車長和炮手在掰手腕。

圖片61式裝填手位置,可見尾艙彈藥架(無線電臺未安裝)

61式戰車的彈藥儲存方式頗爲有趣:在裝填手身後的炮塔尾艙左側設有一個9發彈藥架;在車長身後的尾艙右側安放電臺,電臺上方見縫插針又塞了3發炮彈。在裝填手腳邊的吊籃底板上,豎放着10發炮彈,這樣戰鬥室內即用彈合計達到22發。從50發載彈總量里扣掉22發即用彈,餘下的28發備用彈佈置方式類似於謝爾曼,主要佈置在車體兩側翼子板上,以及炮塔吊籃下。吊籃下的彈藥架採取傳送帶驅動形式,裝填手搖動手柄,可以將炮彈送到吊籃底板開口依次拿取。

圖片吊籃底板上有一個長條形窗口,炮彈就從這裏拿出來

圖片M1919A4機槍,不過圖例裏這款是車頂機槍

61式研製時,62式通用機槍及其車載型74式尚未誕生,所以仍採用和美國供與戰車相同的M1919A4作爲同軸機槍。

按照設計,在戰車被毀或失去行動能力時,車組可將同軸機槍拆下,以機槍小組爲單位繼續戰鬥,自衛隊術語稱爲下車戰鬥。

圖片61式的車底逃生門,照片下方可見扭杆

在敵火威脅下實施下車戰鬥時,要通過車底逃生門離開,這個逃生門設在車體左前側,位置在第二、第三負重輪的扭杆之間。駕駛員先關閉主開關,切斷全車動力,然後匍匐爬過離合器部分,來到逃生門。駕駛員須以腳向後、頭向前的要領,先將下半身探出車外,再扭身拿上車載的步槍離開艙口,向前警戒。炮手以手搖方式調整炮塔方向,並將火炮調至最大俯角,以便出入。裝填手取下機槍,炮手和車長則帶上機槍彈藥、三腳架和衝鋒槍等,隨駕駛員離開戰車。

61式的高射機槍採用了遙控槍座與指揮塔相結合的設計,機槍隨指揮塔旋轉,可從車內控制機槍俯仰,俯仰角爲+55°到-10°。擊發機構爲電磁線圈式,從車內遙控擊發,拉機柄也通過滑輪機構連到車內,可從車內上膛,或是排除啞彈故障。這種高射機槍不配備直接瞄準器,而是在車內通過曳光彈判斷彈道。

圖片61式的12HM柴油機

61式的12HM21WT柴油機在ST-A3和A4的12HM20WT基礎上改進而來,不帶散熱系統和空濾的裸軸功率爲650馬力/2100轉,實際裝車狀態下,功率下降到570馬力/2100轉。發動機的空濾系統可以選擇從動力艙頂部進氣,或是從戰鬥室內進氣,一般夏季選用戰鬥室內進氣可以幫助通風,改善車內工作環境。機動性能總體說來尚屬良好,其中加速性能值得一提:在平坦硬地面上,200米直道靜止加速行駛用時25秒。61式的車內燃料系統主要包含4個油箱,以左右各2個的形式配置在發動機兩側,駕駛員可自行選擇左側或右側供油。這4個油箱的總容量爲450升,大約可以支持135km行駛,動力艙頂部可加掛200升副油箱以擴展航程,有需要時駕駛員可以拉動副油箱分離杆緊急拋棄。61式大部分情況下都使用2號柴油(JIS K 2204規格),但這種柴油在低於-7.5℃時就會凝固成蠟狀,冬季使用需要換油。一般在氣溫低於-5℃時,就必須改用3號柴油,這種柴油的結蠟溫度在-20℃。而對於常年駐紮在北海道地區的第7師團來說,他們的61式戰車過冬只換一次油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氣溫進一步降低到-15℃以下,就需要改用更耐寒的4號柴油。爲了在動力艙起火時及時撲救,61式配備有自動滅火系統,當艙內溫度達到130℃以上時,滅火系統會自動工作,噴射CO₂。作爲備份,駕駛室內還設有手動噴射開關,可以遙控啓動滅火系統,結合手提式滅火器,以較好地撲滅火險。

圖片圖片來自木原寬明《戰車隊長》一書

在61式車體首上設有方型檢修口,裝甲板通過螺栓固定,打開後可以將變速轉向機構整體拆出,便於檢修更換。61式採用5進1退常齒合式變速箱,變速箱前置,通過傳動軸從後置的發動機獲得動力。變速箱的離合器部分整合了獨立的高低擋副變速器,通過腳踏板和壓縮空氣助力裝置操縱:將離合器踏板踏入行程的3/5時,就可分離動力傳輸,此時可以正常摘擋、掛擋;將離合器踏板踩到底時,就進行高速擋和低速擋離合器之間的切換。這個高低擋切換是爲了在坦克行駛遇到困難地形時,暫時增大傳動減速比,用於克服障礙,可以說,61式戰車實際具備10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不過這裏面有相當一部分減速比相近的速度組合,例如高速2擋與低速3擋、高速3擋與低速4擋、高速4擋與低速5擋,彼此減速比相近,合併後相當於有7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在高速3、4、5擋實施高低擋切換,相當於快速降擋。

一般說來,61式戰車會以低速2擋起步,這一擋的減速比爲3.11,與謝爾曼坦克的2擋減速比相同,然後按照“低2-高2-高3-高4-高5”的順序逐步升擋。雖然61式的實用擋位數量比謝爾曼更多,但最大行駛速度卻沒有什麼優勢,甚至略有落後(45km/h與47km/h),這主要是因爲61式的變速箱擋位齒輪比設置較謝爾曼更窄,在相同的速度範圍內設了更多的擋位。

圖片61式傳動裝置部分數據簡表

受技術水平限制,61式變速箱沒有像謝爾曼那樣爲換擋聯軸器增加同步器,這使得61式在換擋時需要踩兩腳離合器,摘擋時踩一腳,掛擋時再踩一腳,駕駛員要善用油門-離合控制來使齒輪轉速儘可能貼近,減少齒輪和聯軸器轉速不合導致的碰撞和衝擊。這種衝擊會沿着擋把傳到駕駛員的左手上,因此在戰車連隊有個口耳相傳的注意事項:61式的駕駛員一定得把手錶戴在右腕上,以免變速箱的劇烈震動損毀手錶。擋把震動嚴重時會狠狠打到駕駛員的左手上,撲打損傷乃至手指骨折並不稀奇,個別強者甚至有着“手沒事但是擋把斷了”之類逸聞,不難想象其震動劇烈程度。

圖片森永洋爲海洋堂“世界戰車博物館”系列模型繪製的漫畫介紹,也提到了這個變速箱打手的問題

61式的車內外通信設備均仿製自美軍現有型號,無線電天線設在炮塔尾艙左右兩側。之前有讀者提到過天線是直立還是傾斜的問題,實際上61式的炮塔天線有向前水平、向前45°、垂直、向後45°四種角度可調,對應運輸、行軍、戰鬥等各種情況的需求。借鑑美國坦克的設計,61式也設有步兵電話,位於車尾左側儲物盒內。

圖片61式車尾的步兵電話

圖片配備夜視儀的ST-A1

早在ST-A1原型車上,就進行了主動紅外夜視儀相關的試驗,但相關設備實用化是在61式戰車定型服役之後。當時技術研究本部發起了一系列夜視設備研製計劃,涵蓋步槍狙擊、車輛駕駛、火炮瞄準、雙筒望遠鏡等。

圖片63式駕駛夜視儀

首先裝備的是63式駕駛夜視儀,這種夜視系統是與步槍用的63式狙擊夜視儀同步開發的,駕駛員可將艙口3具JM17潛望鏡中間的一具更換爲63式駕駛夜視儀,用於滿足夜間行車需求。爲進一步滿足戰車夜間瞄準射擊的需求,又研製裝備了69式炮瞄夜視儀。

圖片69式炮瞄夜視儀全系統構成簡圖

69式炮瞄夜視儀分爲三大系統:氙光探照燈(投光器)、紅外瞄準鏡(受像器)、電源變換器(電源変換器),這三大系統由炮塔內的控制盒(制御器)統一控制。氙光探照燈安裝在防盾上方,偏置於左側;火炮右側的直接瞄準鏡隨之拆除,換成紅外瞄準鏡;電源變換器則是對車載電源進行直流升壓,滿足氙光燈點亮時的高電壓需求,安裝在炮塔尾部的儲物箱中。

圖片一般只在配發了夜戰裝備的車上纔會使用這種大型儲物箱

由於電源變換器的尺寸問題,凡是配備炮瞄夜視儀的車輛均採用大型儲物箱,而屬於易碎物品的氙光探照燈則另外設有木質收納箱,一般不會隨車攜帶。而作爲69式炮瞄夜視儀的附屬品,還配備有車長使用的69式夜視望遠鏡,這種夜視儀只能被動接收紅外光,主要用於觀察自身和敵方車輛的紅外光源。實際使用中,安裝夜視儀的61式戰車以小隊爲單位活動,通常採取單車點燈照射的方式,用寬光束搜索目標,窄光束集中照射,其餘車輛被動觀察,集火射擊。探照燈也可通過控制盒開閉紅外濾光片,在白光和紅外光之間切換以滿足多種夜戰照明需求。

圖片夜戰演習中的61式

圖片街道上行進的M41戰車,具體說來是M41A1。與M4、M24不同,陸自的M41一輛也沒有留下來

61式戰車服役之後,取代M4戰車成爲陸上自衛隊的主力,而M24戰車的缺口則通過引進的M41輕型坦克補充。61式在自衛隊素有駕駛手感糟糕的惡名,很大程度是由於這個變速箱造成的,與使用了自動變速箱的M41戰車相比這個問題更爲顯著。另一方面,由於傳動裝置內部的機油在齒輪的高速攪動下很快就達到70~110℃,對駕駛員來說開車就像在蒸桑拿,夏季訓練時經常有駕駛員中暑昏倒,車長呼叫無應答的情況發生。

圖片61式戰車裝甲防護示意

61式的裝甲防護本身並不值得稱道,首上45mm傾斜裝甲和炮盾125mm裝甲不足以防護蘇聯100mm炮,但在面對蘇聯海軍陸戰隊的PT-76水陸坦克時,尚有一戰之力。隨着更爲先進的74式戰車定型服役,61式全面進行了改修,進行了煙霧彈發射器等項目的升級,繼續服役到冷戰結束。隨着時間進入21世紀,61式終於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退出現役。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