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媒體調查家用美容儀貼牌亂象:售價兩千,出廠價僅200元

林琬斯/中新經緯

視頻中,一名妝容精緻的女性,先用潔面儀洗臉,再打開超聲波鏟皮機,全方位剷除肌底髒污。接着,擠出一些精華液,搭配臉部離子導入儀與祛皺美眼儀塗抹,將護膚精華導至肌底,再塗上潤脣膏,打開豐潤護脣儀,提拉按摩脣部肌膚。

當所有步驟完成後,這位女性終於滿面紅光,滿意地睡下了,獨留屏幕這頭的消費者,看着巨資購買的家用美容儀閒置抽屜裏,迷茫地在搜索欄裏提問“家用美容儀到底是不是智商稅?”

在顏值經濟盛行之下,家用美容儀市場再度活躍起來。根據《百度X京東618消費趨勢洞察報告》,在今年618購物節中,射頻美容儀成交額同比增長500%。不過,中新經緯調查發現,目前美容儀市場不少製造廠家進行“貼牌售賣”,產品價格低至十餘元,還有廠家喊出“無需貼牌資質,給錢就行”。

貼牌產品低至十餘元

零售價是拿貨價10倍

在部分年輕人眼中,家用美容儀是一筆價格小貴,但長期持有性價比較高的投資。今年25歲的萌萌(化名)年初入手了一個價格1000元左右的國產美容儀,“先入手國產平替試試,體驗感能夠適應,消費水平提高了再下單大牌美容儀。”

今年30歲的芸芸(化名)告訴中新經緯,自己打算下單一個1.8萬元的日本精華導入儀,可以6期免息,但一個月也得還3000元,快趕上還房貸了,後來還是選擇了價格便宜了一半的國產美容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美容儀的高端市場主要被來自日本、歐美等外資品牌割據,市場價格從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集中在分佈在5000元-7000元之間。以雅萌、宙斯、松下等爲主的海外品牌佔領了中國美容儀市場80%的份額。而國內品牌由於發展時間較短,在產品的功能和設計上主要通過模仿國外品牌,品牌影響力難以得到彰顯,多主打高性價比。

值得關注的是,家用美容儀市場也存在的一定的亂象。一些廠家甚至不需要任何資質,便可以通過代工、貼牌的方式生產低價美容儀。

中新經緯調查發現,不少商家稱可提供美容儀批發,以及“貼牌加工”的服務,價格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

中新經緯以美容院工作人員的身份聯繫上美容儀廠家深圳卓勵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當問及貼牌客戶是否需要出示特定資質,對方表示只需要公司資質和商標證明即可,他們負責售後質量問題的保修,“要是有自己的品牌,就可以貼你的牌,如果沒有可以拿中性產品(不帶logo的產品)或者拿我們的品牌。”

經諮詢,上述廠家批發的射頻美膚儀相比導入儀價格更高,且市場零售價也更高。上述生產廠家表示,訂購五千件冷熱射頻美膚儀,每件拿貨價爲188元,樣品價260元。據瞭解,該冷熱射頻美膚儀宣傳功能包括收緊皮膚,減少皺紋,深層清潔肌底污垢以及化妝品殘留,鎮靜肌膚,抗菌消炎等。

不過,上述廠家也透露,目前該射頻儀的市場零售價賣到2000多元,是貼牌價格的10倍有餘。

卓勵科技的另一款主要用作精華導入或清潔的導入儀,集發熱+高頻微振+離子功能於一體,價格則較射頻美膚儀低,貼牌價56元,市場控價爲100元。

“市場零售價由客戶決定,但是我們有市場控價,經銷商的市場終端價都不能低於市場控價,這是爲了經銷商的利益,把市場價格做爛大家都沒錢掙。”對方也透露,如果定價較高,可以設置優惠券之類的,比如領一、兩百元的優惠券獲客,只要標價不低於廠家控價即可。

另一美容儀廠家深圳市多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對中新經緯表示,貼牌需要出示品牌授權書,委託生產加工委託書。據介紹,該廠家售賣的美容儀產品光子嫩膚美容面罩,宣稱院線級使用LED光療光動力原理,擁有807顆高精密光動力美容燈珠,可以改善痘印、嫩白亮膚、淡化皺紋等,2至4周見效。

不過,該產品零售價也是貼牌價格的近10倍。據介紹,5000件美容面罩拿貨價400元/件。該廠商表示,這款產品國內有控價,線上已經給了大電商上天貓、京東,正常零售價不低於3999元,現在天貓京東活動價2199元,直播價不能低於1999元。

另有廠家對中新經緯表示,部分導入儀貼牌價低至十餘元,市面上已經賣爛了,廠商已經不控價了。另外,貼牌“不需要(任何資質),給錢就行”。

中新經緯客戶端了解到,根據國家藥監局規定,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頻治療儀、射頻皮膚治療儀類產品未依法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不得生產、進口和銷售。

家用美容儀是智商稅嗎?

貼牌的產品爲何能賣那麼貴?業內人士透露,關鍵在於營銷。

2021年,#李佳琦公司因涉虛假宣傳被罰30萬#登上熱搜。據相關處罰決定書顯示,直播中主播使用“全臉激活膠原蛋白、提拉緊緻、提拉淡紋,效果巨明顯……堅持用了一個月,就相當於打了一次熱瑪吉,效果真的很可怕很神奇”等用語,對產品進行了一定程度上具有誤導性質的商業宣傳。

更早前的2020年,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對市面上銷量較好的10款美容儀產品進行評測,涉及品牌有NuFACE、娜蜜絲、康堡仕、金稻和Refa、SKG、松下、MKE、Notime和雅萌。

結果卻顯示,十款產品中,有6款存在致敏風險,2款存在低溫燙傷和灼傷皮膚真皮層的風險。此外,單從卸妝效果來看,測試者認爲,美容儀卸妝效果均不及人手。

價格動輒上千的家用美容儀是否智商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美容科主任醫師丁慧曾在知乎上公開表示,各種美容儀導入有點用,但作用有限,它是一種皮膚的被動吸收,一是很難維持,二是容易形成依賴,大部分的精華導入,都是作用在皮膚表層,如果把皮膚表層放在桌面上,就類似於我們的鍵盤,脂溶性小分子就是通過進入細胞間脂質的作用來發揮,那沒有外力的作用下,精華主要作用在上面的1-5層細胞,再往下走,真表皮交界處的基底膜帶阻擋住,很難再進一步滲透。

“與其破壞後來修復,不如一開始就做好保護,做好防曬,不喫少喫高糖高油、高溫烹炸的食品。”丁慧表示。

資本加速入局

儘管爭議不斷,美容儀賽道仍吸引了資本紛紛入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2700多家美容儀相關企業。以工商登記爲準,中國2022年以來新增相關企業14家,近一年內成立企業50家,近一年的月度註冊增速保持在9%以上。

在此基礎上,資本也相繼入局。天眼查顯示,今年以來,品顏PINYAN、mesmooth、花凡汐、中美科生物等國產美容儀品牌拿下融資,IDG資本、騰訊投資、凱爾特創投、堅果資本、珂璽資本、首建投等知名機構都在入局,投融資額高至數億元。

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目前,小米已經投了至少三家美容儀品牌,騰訊也參投了美容儀品牌Amiro。華爲也入局美容儀市場,去年推出了兩款美容儀,其中包括時下熱門的射頻美容儀。

同時,也有上市公司通過家用美容儀實現業務由B端向C端延伸。今年3月,醫療美容器械供應商復銳醫療科技公告發布個人護理品牌LMNT的首款產品LMNT one。該產品是一款基於光波能量的家用美容儀產品,通過即時亮膚、促進膠原新生等多重維度助力消費者在家實現肌膚年輕化。

平安證券2022年4月發佈研報顯示,化妝品生產企業貝泰妮旗下品牌薇諾娜未來也計劃開拓家用美容儀等賽道。

小家電企業小熊電器也入局家用美容儀。2021年,有投資者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詢問公司在美容儀等產品上的競爭優勢,小熊電器方面回應個護產品還處於發展初期,正在尋找差異化空間。

2021年2月,玻尿酸頭部企業昊海生科將歐華美科旗下射頻及激光醫療美容設備和家用儀器、創新型真皮填充劑等產品納入集團醫美版圖。歐華美科控股子公司EndyMed旗下EndyMed Pro、Pure專業射頻美容儀、Newa家用美容儀系列產品已在國內市場上市銷售。

值得關注的是,昊海生科表示,射頻美容設備及家用美容儀器等主打產品主要採取外包代工模式生產,加重了成本結構中材料的比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