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石飛月)12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名律師處瞭解到,近期有關美容儀超標”一事司法案件增多,呼籲產品鎳超標報告應由國家權威機構規範公正出具,“第三方盈利機構檢測的不規範性等因素影響,容易導致結果偏差,從而可能會出現誤導消費者、品牌方蒙冤的後果”。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美容儀器相關企業8.1萬家。近十年來,相關企業年註冊量逐年增長,2019年新註冊企業達2.4萬家,同比增長41.6%,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企業1.3萬家,其中三季度新增4423家。

而央視日前一期則關於美容儀的報道中,提及測試的10款美容儀有6款“鎳超標”一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也讓美容儀走向了風口浪尖。

據瞭解,鎳(Ni)是一種用於製作不鏽鋼或其它不鏽合金的金屬元素,廣泛應用於鈕釦、飾品、餐具、家用衛浴、拉鍊、眼鏡框等的材料中。鎳進入體內後容易引起過敏反應,以至於在皮膚學上有一個專門的詞叫鎳變應性(過敏性)接觸性皮炎。

在央視報道中,受訪專家明確表示:我國對美容儀無鎳標準要求,在測試引用歐盟鎳標準要求,而事實上,歐盟鎳標準僅針對長期使用(12小時以上)的金屬產品,如耳環項鍊等。

北京商報記者查閱資料瞭解到,歐盟是最早也是對“鎳”含量標準最嚴苛的地域,自1994年開始就多次頒佈關於“鎳”含量標椎的法律法規,但並沒有出臺專門針對美容儀“鎳”超標的標準。

此外,據理性護膚運動發起人冰寒表示,含鎳的金屬/電鍍產品,若直接接觸皮膚汗液,汗液中的氯離子是導致鎳析出的關鍵因素,而汗液中是含有大量氯離子的。

據瞭解,鎳含量檢測要求非常高,一不小心接觸皮膚或遭受污染,就容易鎳超標。對此,原北京中科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佳明認爲,鎳超標一事,並不能一味歸咎於生產工藝問題,而是包含檢測是否邏輯嚴謹、操作規範等方方面面。

有律師指出,民間主體社會監督毫無疑問能夠起到督促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保障消費者權益的積極作用,但由於目前我國立法上並沒有針對民間主體社會監督的規範性標準或指引,各民間主體開展社會監督所依據的標準和力度均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存在誤傷企業及其產品商譽、減損消費者選擇權的可能性。因此建議,在強調社會監督的同時,也應考慮企業及消費者的利益,做到三者之間的互相平衡。

據悉,美容儀陷入鎳超標之爭,也讓相關標準制定提上議程。家用美容儀屬於小家電行業,目前使用通用規範標準,市場監管相對寬鬆,缺乏專業且具體的產品監管制度,因此市場上的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仿製品與山寨品較多。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爲,由於缺乏行業標準的規範,美容儀行業整體向前發展受阻,呼籲相關部門早日出臺對美容儀安全性的標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