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衆網

發佈會現場

大衆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賈夢迪 濟寧報道

7月6日上午,濟寧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深化‘濟時救’品牌 兜牢民生底線”新聞發佈會,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麗出席會議並講話,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焦蓉霞回答了記者提問。

陳麗介紹,自2022年1月1日起,濟寧市社會救助保障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再增長10%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和700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144元和910元,實現救助標準“十八”連增,城鄉低保標準之比縮小到1.26:1。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人員等九類困難羣衆33.3萬人,今年1-6月份發放救助資金8.1億元,有力保障了困難羣衆的基本生活。充分發揮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作用,將受疫情影響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羣衆及時納入臨時救助範圍,急難情形的24小時先行救助、特別緊急的2小時內先行救助,事後補辦手續。對受疫情影響、暫時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難外來務工人員,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暫時滯留的臨時遇困人員,由急難發生地直接實施臨時救助。加大工作力度,持續開展低收入人口摸排和監測。發揮基層民政幹部和村(居)社會救助協理員“鐵腳板”主動發現、排查作用,強化各救助職能部門間信息共享、數據比對,對比對出的尚未納入低保、特困人員保障範圍的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重殘人員、患慢性病人員、自負醫療費用較多人員等重點對象開展入戶摸排,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救助範圍,確保應保盡保。截至6月底,全市共摸排重點羣衆近5萬人,新納入低保、特困人員5776人。

會議強調,要擴大“濟時救”品牌內涵。提請市政府印發《關於深化“濟時救”品牌建設創建全省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先進實驗區的實施意見》,推進“濟時救”品牌內容擴充、形式創新、服務升級,推動黨建引領,社會救助與慈善、社工、社會組織等深度融合,實現社會救助由純“物質”向“物質+服務”救助模式轉變,全面提高困難羣衆幸福指數。在全市開展“濟時救-幸福來敲門”活動,爲全市3.1萬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購買社會化服務,打造“服務+監管”運行模式,由專業第三方服務機構上門提供探視、助潔、助餐、心理慰藉等服務,督促照料護理人落實照護責任,全面提升特困人員生活質量。

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好“濟時救”即時救助機制作用。進一步健全“主動告知、主動發現、快速響應、即時救助、跟蹤轉介”機制,夯實基層工作基礎,在所有村居設立社會救助工作站,發揮好幫辦代辦作用,鄉鎮街道隨時受理、即時確認困難羣衆救助申請,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羣衆納入救助範圍。截至6月底,全市共開展臨時救助3120人次,發放救助金712萬元。在臨時救助辦理方面,取消臨時救助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制,實行急難發生地即時救助,非戶籍居民可向居住地或急難發生地鄉鎮(街道)提出申請。

會議要求,提升社會救助服務水平。印發《關於全面規範應用社會救助行政文書的通知》,在全市統一規範制定和推廣應用救助行政文書,重新修訂低保行政文書,制定低保邊緣家庭、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流程行政文書,實現關鍵環節和核心程序“環環有痕跡、步步能倒查”。在全市開展“濟時救”社會救助主題宣傳活動,12個社會救助職能部門聯合開展“部門聯動‘濟時救’ 合力救助惠民生”社會救助政策線上大講堂活動,目前已經舉辦了3期,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對有關救助政策進行了解讀,各縣(市、區)積極開展線下政策宣傳,印發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手冊及海報等材料6萬餘份。市民政局在全市推廣使用“濟時救 ‘碼’上服務”二維碼,羣衆掃描二維碼可以馬上知曉民政低保、特困供養、殘疾人補貼等10項救助事項和教育、司法、住建、衛健等11個部門21項救助政策申請條件、辦理地點、辦理流程、諮詢電話等,可以查看低保和特困供養等救助標準、敬老院基本情況、享受低保待遇人員等信息,到6月底已經實現二維碼鄉鎮(街道)和村(居)全覆蓋。

下一步,濟寧市民政局將推進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築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提升社會救助工作實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