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左金丸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於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左金丸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症選藥 
        
組成;黃連180克 吳茱萸30克
加減;   
1.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
2.脅肋疼甚者,可合金鈴子散。
本方現代常用於胃炎、食管炎、胃潰瘍等屬肝火犯胃證者。1.胃脘痛  2。妊娠惡阻  3.脅痛  4. 胃炎  
[功用]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症見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以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爲 證治要點。
左金丸  (《丹溪心法》卷1)
    [異名]  回令丸(《丹溪心法》卷1)、萸連丸(《醫學入門》卷7)、茱連丸(《醫方集
解.瀉火之劑》)、佐金丸(《張氏醫通》卷16)、二味左金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  黃連六兩(180g)  吳茱萸一兩(30g)
    [用法]  上藥爲末。水丸或蒸餅爲丸,白湯下五十丸(6g)。
    [功用]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肝火犯胃證。症見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分析]'本方證是由於肝氣鬱於本經,鬱而化火,肝火犯胃而成。厥陰經氣不
暢,則見脅肋疼痛;肝火犯胃而胃失和降,故嘈雜吞酸,甚則上逆而見嘔吐;肝火循經
上炎,故見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爲肝經鬱火之象。關於本方證的病機和症狀特
點,汪昂在《醫方集解》中精闢地概括爲“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此即本
方辨證論治的主要依據。
    [配伍意義]  本方爲肝經火旺,橫逆犯胃而設,故其治法爲清肝瀉火,降逆止嘔。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凡與“火”、“熱”有關的上衝嘔吐酸水等,瀉火降逆是必用之法。方中重用黃連,因其
味苦性寒,一者清瀉心火以瀉肝火,所謂“實則瀉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橫逆犯胃;
二者清胃火,胃火降則其氣自降,標本兼顧,一舉兩得,對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尤爲適
宜,故用之爲君。純用苦寒又恐鬱結不開,故又少佐辛熱疏利之吳茱萸,取其下氣之
用,可助黃連和胃降逆;其性辛熱,開鬱力強,反佐於大劑寒涼藥中,非但不會助熱,
且使肝氣條達,鬱結得開;又能制黃連之苦寒,使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合而成方,共成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爲辛開苦降,寒熱並投,瀉火而不涼遏,溫通而不助熱,即所謂
“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則諸證自愈。
    關於本方的命名,吳昆曰:“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而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
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卷2)。
    [臨牀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肝火犯胃,以嘔吐吞酸,脅痛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爲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吞酸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脅肋疼甚者,可合金鈴子散,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3.本方現代常用於胃炎、食管炎、胃潰瘍等屬肝火犯胃證者。
  [使用注意]
  1.本方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爲6:1。
  2.吐酸屬胃虛寒者,本方忌用。
  [源流發展]  本方爲元代醫家朱震亨所創,出自《丹溪心法》卷1,用於治療肝火
脅痛。追溯其源,早在北宋初《太平聖惠方》卷59已載由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組成
的茱萸丸,治療水瀉不止。北宋末《聖濟總錄》卷34由黃連一兩、吳茱萸半兩組成的
甘露散,治療暑氣;同書卷165由黃連一兩、吳茱萸半兩組成的茱萸丸,治療產後赤白
痢疾日久,臍腹冷疼。以上三方均早於左金丸。朱氏可能受到這些方劑的影響,將黃連
與吳茱萸的比例定爲六比一,從而創制了本方。自左金丸問世後,即爲歷代醫家廣爲沿
用。在有關醫籍的記載中,方名也屢有變更:例如,(醫學入門》卷16名之佐金丸等。
  以本方爲基礎加減衍化而成的方劑則有如下數方:(保嬰撮要》卷10四味茱連丸,
由吳茱萸、黃連、神曲、荷葉各等分組成,治療腹脹噫氣吞酸,食不能化;此方《證治
纖.幼科》卷3又名四味萸連丸。《醫學入門》卷7四味萸連丸由黃連、吳萸、桃仁、
陳皮、半夏組成,治療痰火挾瘀,吞酸。  《醫學正傳》卷4連附六一湯,由黃連六錢,
附子一錢組成,有清熱止痛之功,主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不知醫必要》卷2左金
湯,由黃連、吳茱萸、陳皮組成,兼可和中,治療肝火脅痛。以上數方均是對左金丸立
法和配伍用藥的進一步發展。
  [方論選錄]
  1.吳昆:“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乎肝,故曰左
金。吳茱萸氣臊味辛性熱,故用之以爲反佐。此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醫方考》卷2)
  2.汪昂:“此足厥陰藥也。肝實則作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用黃連瀉心
清火爲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則肝平矣。吳茱辛熱,能人厥陰,行氣解鬱,又能
引熱下行,故以爲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故能相濟以立功也。”(《醫方集解。瀉火之劑》)
  3.胡天錫:“此瀉肝火之正劑。肝之治有數種:水衰而木無以生,地黃丸乙癸同源
是也;土衰而木無以植,參苓甘草劑緩肝培土是也。本經血虛有火,用逍遙散清火;血
虛無水,用歸脾湯養陰。至於補火之法,亦下同乎腎,而瀉火之治,則上類乎心。左金
丸獨用黃連爲君,從實則瀉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
並以辛溫開其鬱結,懲其扦格,故以爲佐。然必本氣實而土不虛者,庶可相宜。左金
者,木從左而制金也。”(錄自《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卷4)
    4.陳念祖:“肝實作痛,惟肺金能平之。故用黃連瀉心火,不使克金;且心爲肝子,
實則瀉其子也。吳茱萸人肝,苦辛大熱,苦能引熱下行,同氣相求之義也;辛能開鬱散
結,通則不痛之義也。”(《時方歌括》卷下)
    5。費伯雄:“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開,不但治脅痛肝脹,吞酸疝氣等症,即以之
治時邪霍亂,轉筋吐瀉,無不神效。”(《醫方論》卷4)
    6.秦伯未:“本方主治肝火脅痛,吞酸嘈雜,口苦舌紅,脈象弦數。由於黃連人心,
吳萸人肝,黃連的用量六倍於吳萸,故方解多作實則瀉其子,並以吳萸爲反佐藥。我認
爲肝火證很少用溫藥反佐,黃連和吳萸歸經不同,也很難這樣解釋。從效果研究,以吞
酸嘈雜最爲明顯,其主要作用在於胃。黃連本能苦降和胃,吳萸亦散胃氣鬱結,.類似瀉
心湯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溼粘涎的,酌加吳萸用量,效果更捷。”(《謙齋醫學講稿》)
    [評議]  吳昆釋其方名爲黃連瀉心火則肺金無畏,肺可行金令平肝於左,故名左
金。並謂此方一君一臣,乃制小其服,用於治療肝邪未盛。汪昂從五行生剋制化規律討
論此方配伍,黃連瀉心火,乃實則瀉其子,黃連瀉心火,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故達
平肝之目的,並謂黃連苦寒瀉火乃“寒者正治”,吳萸辛熱行氣解鬱乃“熱者從治”,如
此配伍,相濟爲用。胡天錫總結治肝之法,認爲方用黃連以直折上炎之肝火,吳茱萸辛
熱實爲從類相求,引熱下行,並可以辛燥開其肝鬱,懲其扦格。陳念祖認爲方中吳萸其
苦能引熱下行,乃同氣相求,辛能開鬱散結,通則不痛。費伯雄評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
開。秦伯未則認爲肝火證很少用溫藥反佐,本方用吳萸是因爲本方證癥結所在,黃連、
吳萸合用乃辛苦合用,對吞酸而兼有痰溼粘涎者,酌用吳萸則效果更捷。諸家之論,從
不同的角度闡發了本方的配伍意義及證治特點,可供臨牀參考。
    [驗案舉例]
  ,1.胃脘痛  《廣西中醫藥》(1989,1:21):某男,36歲。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
脅1月餘,伴見噁心,吞酸,腸鳴,心煩易怒,口苦而幹,舌紅苔黃,脈弦數。西醫診
爲胃腸神經官能症。服西藥療效不佳。中醫診爲胃脘痛,證屬肝鬱化火,橫逆犯胃,治
以清肝和胃,方以左金丸,1。5g,qk.,2次/H。經治後疼痛消失,噁心、吞酸緩解,腸鳴減輕。
    2。妊娠惡阻  《湖南中醫雜誌》(1990,3:14):某女,25歲。妊娠2月,嘔吐較甚,
飲食難進,曾服香砂六君子湯2劑,嘔吐反劇。刻下症見:頻吐酸水或苦水,脘悶脅
脹,心煩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滑。證屬胎元初結,肝火素旺,衝氣上逆,胃失和降。
治宜清肝降逆,和胃止嘔。方以左金丸加味:黃連4g,吳茱萸1g,蘇梗6g,茯苓lOg,
竹茹30g,服2劑後,僅有時欲嘔,能進食少量稀粥,胸悶,口苦,心煩,舌紅,苔薄
黃,脈小弦而滑。原方加黃芩、當歸身各6g以清熱安胎,又進3劑,諸症悉除。
    3.脅痛  《湖南中醫雜誌》(1990,3:14):某女,34歲。近3 Et來右側脘脅隱脹,
時劇痛連及肩背,加重1天。經外科診爲急性膽囊炎(單純型)。診見身微熱,體溫
38.5"C,胸悶,納呆,右脘脅脹痛,噁心嘔吐,面赤口苦,便祕溲黃,舌紅苔黃膩,脈
弦滑數。證屬肝膽實熱,阻遏脅絡。治宜疏肝利膽,清熱和胃,方以左金丸加味:黃連
5g,吳茱萸1g,蒲公英15g,鬱金lOg,枳實lOg,連服3劑,脅痛明顯減輕,熱除嘔
止,唯納食欠佳,予原方加焦三仙各6g以健胃消食,連進4劑,諸症消失。
    按語:案1之胃脘痛乃肝鬱化火,橫逆犯胃所致,故用左金丸清肝和胃,其痛自
止。案2惡阻,爲胎元初結,加之肝火素旺,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其治自當以清
瀉肝火,和胃止嘔爲主,用左金丸加蘇梗、竹茹、黃芩等安胎之品,使火清胎安,諸證
悉除。案3脅痛,爲肝膽實熱,氣機不暢,胃氣不和所致,治宜疏泄肝膽,清熱和胃,
方以左金丸加蒲公英清熱解毒,枳實、鬱金疏肝理氣而愈。
    [臨牀報道]  胃炎  以本方隨證加蘇梗、佛手、竹茹、陳皮等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27例,服藥每日1劑,10日爲1療程,3個療程後,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88.9%川。另有以本方加味治療胃炎吐酸112例,其中高酸性胃炎69
例,淺表性胃炎26例,胃潰瘍17例。熱證加竹茹、青蒿;氣虛者加黨蔘、白朮;溼阻
中焦加蒼朮、厚朴。結果:治癒98例,顯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2%tx。
    [實驗研究]
    1.抗潰瘍作用  本方加味能提高阿司匹林、氫氧化鈉、鹽酸乙醇所致大白鼠胃粘
膜損傷的潰瘍指數抑制率,有效地減輕大白鼠胃粘膜損傷程度。其保護作用隨用藥劑量
遞增,至4g/kg體重時,潰瘍指數抑制率達91.18%l“。
  2。制酸作用  本方加味能明顯抑制大白鼠活體胃灌流模型的基礎胃酸分泌,並顯
示效價與劑量有關,4g/kg劑量時抑制率爲83.6%,優於生理鹽水空白組和陽性藥雷尼
替丁組(P<0。05-0。01)。此外,還抑制五肽胃泌素誘導泌酸,抑制率爲53%C4j。
    [附方]    .
    1.戊己丸(原名苦散,《養生必用》,錄自《幼幼新書》卷26)  黃連  吳茱萸  白
芍藥俱銼如豆,同炒赤  各五兩(各lOg)  上爲細末,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熱和胃。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胃
痛吞酸,腹痛泄瀉。
  左金丸是本方去白芍,再改變黃連與吳茱萸的用量比例而成。本方黃連與吳茱萸等
量而用,是清熱與開鬱並重,配伍白芍意在和裏緩急。有疏肝理脾和胃之功,故可用於
治療肝脾不和之胃痛吞酸,腹痛泄瀉。
  2.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原名大香連圓)  黃連去
蘆須二十兩(600g)用茱萸十兩(300g)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
(150g)  上藥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功能:清熱化
溼,行氣止痛。主治: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穀不化,腹脹腸
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裏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飲食;或小便不
利,肢體怠惰,漸即瘦弱。
  左金丸、戊己丸、香連丸,同具苦降辛開的配伍方法,不同點在於:左金丸黃連六
倍於吳茱萸,重在清肝瀉火,和胃降逆,主治脅肋脹痛,嘔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證;戊己
丸連、萸等量,即清熱與開鬱並重,加白芍以和中緩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瀉的肝
脾(胃)不和證;香連丸連、萸同炒後去吳茱萸,意在清熱燥溼爲主,加木香以行氣止痛,主治溼熱痢疾,膿血相兼,腹痛裏急 
附方;戊已丸         
黃連10克 吳茱萸10克 炒白芍10克   
疏肝理脾,清熱和胃。肝脾不和引起的胃痛吞酸,腹痛泄瀉
戊己丸(原名苦散,《養生必用》,錄自《幼幼新書》卷26)  黃連  吳茱萸  白
芍藥俱銼如豆,同炒赤  各五兩(各lOg)  上爲細末,麪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
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熱和胃。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胃
痛吞酸,腹痛泄瀉。   
附方;香連丸      
組成;黃連600克(用吳茱萸300克同炒令赤,去吳茱萸不用) 木香150克(不見火)  
清熱化溼,行氣止痛。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穀不化,腹脹腸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裏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飲食;或小便不利,肢體怠惰,漸即瘦弱。
香連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6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原名大香連圓)  黃連去
蘆須二十兩(600g)用茱萸十兩(300g)  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
(150g)  上藥爲細末,醋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功能:清熱化
溼,行氣止痛。主治:丈夫婦人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煩渴,米穀不化,腹脹腸
鳴,胸膈痞悶,脅肋脹滿。或下痢膿血,裏急後重,夜起頻並,不思飲食;或小便不
利,肢體怠惰,漸即瘦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