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阿里巴巴等多隻中概股被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後,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以及在美退市風險,讓更多中國企業開始尋找新上市之路。上月底,首批4家A股上市公司發行的全球存託憑證(GDR)正式登陸瑞士證券交易所,該國自此成爲中國企業融資的新渠道。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爲,德國、瑞士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歡迎中企前來上市,中企融資未來將更加多元化。

爲“中瑞通”開綠燈

“爲‘中瑞通’開綠燈!”瑞士《商報》稱,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已經批准“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系統,中國公司可以在瑞士證券交易所進行二次上市。

幾天來,首批中國公司宣佈已獲得瑞士證券交易所批准二次上市。當地時間7月28日,國軒高科、格林美、杉杉股份和科達製造4家A股上市公司發行的GDR正式登陸瑞交所。公開資料顯示,此次在瑞交所上市的4家企業中,以動力電池製造爲主業的國軒高科募集資金總額達6.85億美元,這是“中歐通規則”落地以來基礎發行規模最大的GDR項目,也是瑞士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新能源行業股本融資項目。

首批中企得以登陸瑞士資本市場,源於今年2月中國證監會修訂併發布的《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託憑證業務監管規定》,此前瑞交所沒有中國企業上市。新規將滬倫通機制擴容爲“中歐通機制”,明確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都可以前往海外證券交易所發行GDR,可發行的證券交易所也不限於倫敦交易所,增加了瑞士和德國的交易所。

除上述企業外,包括三一重工、樂普醫療、方大炭素、健康元、韋爾股份、東鵬飲料等多家公司也已經公告擬發行GDR並在瑞交所上市。

德國柏林經濟學者克勞斯·赫肯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中瑞兩國的“股市通”對中國企業很重要,這爲它們創造了在美國和歐盟之外獲得國際資本的新途徑。很顯然,中國企業在瑞士的上市名單會越來越長。

爲什麼是瑞士

作爲新上市目的地,瑞交所能吸引中企目光與其本身優勢密不可分。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3日《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作爲歐洲領先的金融中心,瑞士金融環境和資本市場規則相對成熟,開放度和公平度較高,這使其對外國公司具有吸引力”。

公開資料顯示,瑞交所於1993年由日內瓦、蘇黎世和巴塞爾三家證券交易所合併而成,目前隸屬瑞士SIX集團。該集團首席執行官迪塞爾霍夫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稱,瑞士交易所是爲數不多可以提供多個融資渠道的市場。在籌集資金方面,無論是通過首次公開募股、衍生品還是再融資,瑞士交易所都提供非常完整的服務。迪塞爾霍夫稱,在歐洲,瑞士交易所的競爭對手很少,歐洲2/3的藍籌公司均在瑞士交易所上市。

克勞斯·赫肯也提到,在全球的大型企業中,包括諾華製藥、雀巢、羅氏、蘇黎世保險、瑞銀、歷峯集團等企業總部源自瑞士,而製藥和食品製造商的高比例以及科技股的低權重也使得瑞士股市不易受週期性波動的影響。

中國企業到瑞士發行GDR的消息引起歐洲投資者的極大興趣,許多媒體專門介紹了怎麼投資中國企業。漢堡企業家和投資者法蘭克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以前要投資中國股票並不那麼容易,現在中國證券交易所與歐洲多國證券交易所合作,讓歐洲投資者可以更容易投資中國股票。法蘭克認爲,現在投資中國股票是一個好的時機。中國政府通過監管措施讓市場更加健康穩定,這也有利於外國投資者。

中企還有更多選擇

迪塞爾霍夫在採訪中還就投資者關心的發行GDR的中國公司財務標準問題表示,瑞士交易所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會計準則》。這也意味着,瑞士不太會像美國一樣,以“審計原因”讓中概股陷入摘牌風險之中。

董登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與在海外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相比,GDR發行成本較低,且由於企業已經在A股市場上市,發行GDR更容易在海外獲批,允許A股上市公司在海外發行GDR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歐洲上市的中企仍然較少,歐洲短期內可能不會像美股和港股那樣成爲中國企業的主要海外上市目的地。

在2021年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生效後,中國企業開始尋求上市與境外融資的多元化渠道,港交所成爲這些企業的首選。除香港以及“中歐通機制”的英國、瑞士、德國外,新加坡也是中企海外融資的熱門選擇。

“美國的資本環境已經越發政治化,對中企很不友好,轉移重心已經是必然的,”董登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歐互聯互通爲中企提供一個更好的融資選擇,也爲歐洲市場的國際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投資標的,讓更多國際資本可以從歐洲進入中國,這將強化中歐間的經貿和投資聯繫,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化解美國“切割”中國市場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