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王坤根,男,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首屆全國名中醫,浙江省國醫名師,浙江省名中醫。從事中醫工作五十餘年,有紮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症有豐富的臨牀實踐經驗,尤以診治消化、心血管疾病及腫瘤見長。下面小編將幾個他屢試屢效的驗方分享給大家。 

一、痰瘀同治方

組成:全瓜蔞15g,薤白12g,石菖蒲10g,鬱金12g,丹蔘15g,水蛭3g,茯苓15g,陳皮10g。

功能:化痰逐瘀,通陽宣痹。

主治:痰瘀痹阻之胸痹。症見胸悶胸痛,痛處固定,或有心悸,勞累或受寒易發,便祕,舌淡紫胖或暗紅,舌底脈絡迂曲,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澀。

方解:方中全瓜蔞甘寒清潤,寬胸利膈,化痰導滯散結;薤白辛散苦降,溫中化濁,宣通胸中之陰而散結,二者一清一溫,通降結合。菖蒲辛苦溫,化溼豁痰,寧心醒神;鬱金辛苦寒,活血行氣,解鬱開竅。丹蔘活血祛瘀生新,水蛭破血逐瘀、散結消癥。“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茯苓淡滲利溼,可助薤白宣通陽氣;“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陳皮燥溼醒脾,氣順則痰消,二者相伍,可杜絕生痰之源。

二、柴鬱二陳湯

組成:柴胡6g,鬱金12g,制香附10g,制半夏12g,陳皮15g,茯苓15g,蒲公英15g。

功效:清疏和胃。

主治:肝胃鬱熱。症見上腹脹痛、嘔惡泛酸,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滑。

方解:王師謂柴胡、鬱金性寒而善疏肝,爲清疏佳品。制香附微溫入肝,爲血中氣藥,與柴、鬱相合,加強疏肝之力。二陳湯乃燥溼化痰祖方,方中用茯苓制水以治其本,使溼去則痰消;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溼;陳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氣。配蒲公英之苦辛微寒,有辛開苦降、寒溫並用之功,故而能開痰溼之結。全方以柴、鬱、附清疏,二陳加蒲公英和胃,故而善治肝胃鬱熱之證,無論痛、脹、氣、酸,皆可用之。

三、一草二藤三妙湯

組成:敗醬草20g,雞血藤15g,紅藤20g,蒼朮9g,黃柏9g,川牛膝12g。

功效:清利下焦。

主治:下焦溼熱。症見小腹酸、脹、痛,白帶黃濁,或男子白濁,尿頻尿急,小便短赤而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靈樞·百病始生》曰“清溼則傷下”,溼爲陰邪,易傷下部。下焦諸溼久而化熱,形成溼熱互結之熱則膠結難去。留於肝經則小腹酸、脹、痛,在婦人爲黃帶濁臭,在男子則精濁白淫;留於膀胱則尿頻尿急,小便赤痛。可以蒼朮祛其溼,黃柏清其熱,牛膝導其下,此即《醫學正傳》之三妙丸。然猶嫌通絡之力不及,則溼熱難以盡去,故加雞血藤、紅藤二味活血通絡,以祛絡中邪氣。且雞血藤養血,能助絡實則邪去;紅藤清熱解毒化溼,善祛下焦溼熱;合以辛降之敗醬草,則清熱解毒化溼之力益甚。諸藥合用,功善清利通絡,故能治下焦溼熱,其溼熱留於胞宮、精室、肝經者尤佳。

四、涼血消斑方

組成:水牛角30g,生地黃24g,芍藥12g,牡丹皮10g,紫草10g,白茅根30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症見肌衄,斑色紫黑,或見身熱譫語,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紅絳,脈數等。

方解:本方化裁於犀角地黃湯。方中水牛角苦而鹹寒,涼血清心、寧血解毒,爲君;臣以甘苦寒之生地,清熱涼血生津,既可以助水牛角清熱涼血,又可復已失之陰血;用苦微寒之赤芍與辛苦微寒之牡丹皮共爲佐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紫草苦而鹹寒,能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白茅根甘寒,既能涼血止血,又可清肺胃熱,共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本方涼血與活血並用,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又無冰伏留瘀之弊,可運用於各型紫癜、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熱等證屬熱入血分者。

五、加減六和湯

組成:荊芥9g,防風9g,桔梗12g,生甘草6g,殭蠶6g,蟬蛻6g。

功效:祛風化痰,清熱宣肺。

主治:風熱犯肺之咳嗽。症見咳嗽,痰黃,咽癢或痛,無汗或微汗,舌紅,苔黃膩,脈浮數。

方解:六味湯(荊芥、防風、桔梗、甘草、薄荷、殭蠶)出自清代張宗良《喉科指掌》,書中稱此方爲“漱咽喉七十二症總方”。王師凡遇外感初起咳嗽,或咽喉不適、咽癢咽痛者,皆以此方爲基本方,而以蟬蛻易薄荷,是爲王氏加減六和湯。蓋肺爲清虛之髒,最是不耐寒熱。風熱犯肺,肺失清肅則見咽癢作咳,當治以祛風清熱,故以荊芥、防風辛散以去其風。風勝則動,肺動則爲氣逆,而作諸咳,故以殭蠶、蟬蛻祛風解痙以定動。肺爲貯痰之器,今肺爲邪傷則痰邪乘之,症見咳痰而黃,故以桔梗化痰、宣肺、利咽;與甘草合用則是桔梗湯,適可宣肺開結,其咽癢或痛者尤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