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35歲的男性網友諮詢,一個月前體檢做胸部CT發現右肺下葉一個1.1cm混合磨玻璃結節,經過多個專家閱片,認爲惡性可能性大,建議手術。於是20天前在當地醫院做了胸腔鏡下右肺下葉切除手術。術後病理提示有氣道播散,淋巴結采樣沒有發現轉移。對於氣道播散,他說自己在網上查了之後嚇得手足無措,因爲很多人認爲有氣道播散是容發生轉移的。

氣道內播散是病理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的一種現象,最初病理科醫生髮現有些肺癌旁邊的正常肺泡腔內出現了癌細胞團,這些癌細胞的形態與肺癌組織團一致,猜測是從原發癌組織上脫落下來的。

氣道內播散嚴格的說叫經肺泡腔隙擴散,有些醫院病理報告會寫STAS,即tumor spread through air space。2015年WHO肺腫瘤組織分類正式將STAS作爲一種新的肺腺癌浸潤方式。STAS的定義爲腫瘤細胞經肺泡腔隙向腫瘤主體邊緣以外的肺組織內擴散,腫瘤細胞通常形成微乳頭結構、實性腫瘤細胞島或單個腫瘤細胞擴散。大量研究顯示,實體型、微乳頭型肺腺癌發生氣道內播散更多見,說明這類癌細胞更容易脫落,故STAS屬於肺癌復發轉移高危因素之一。臨牀數據顯示,STAS在肺癌患者中的發生率波動於15%-56%之間,說明這種現象非常常見。

2018年《JTO》發表了一項臨牀研究,1497例T1N0M0的早期肺腺癌患者,其中肺葉切除970例,亞肺葉切除527例,多元素分析(349對)發現,STAS陽性患者接受亞肺葉切除有更高的複發率和肺癌特異性死亡率,但這一現象不存在於STAS陰性患者中。因此認爲存在氣道播散的T1期肺腺癌,肺葉切除相較亞肺葉切除預後更好。

2020年《Lung Cancer》發表了氣腔內播散(STAS)在IA期部分實性肺腺癌中的預後意義。115例根治性肺切除術的IA期部分實性腺癌患者,有20例(17.4%)存在STAS。具有STAS的患者和不存在STAS的患者5年無複發率分別爲62.4%和97.9%,5年無病生存率分別爲58.5%和97.9%,差距很明顯。同時也指出,STAS的存在與年齡較大、男性、腺泡型爲主的腺癌、含微乳頭型、淋巴血管侵犯和侵襲性病理成分較大均有關。

可見,STAS不會單獨存在,往往與多種高危因素合併存在。STAS一般不會存在於純磨玻璃結節中,實性成分增高,STAS比例越高。按照WHO的定義,一旦有STAS存在,就說明屬於浸潤性肺癌,不可診斷爲原位癌或微浸潤癌。

既然STAS是術後病理才知道的,而具有STAS又建議做肺葉切除,而不是肺段或楔形切除,那如何在術前充分評估呢。目前臨牀確實存在這樣的困擾,一方面希望損傷小,能少切就少切,一方面又擔心少切後存在STAS的話可能會增加復發風險。目前主要是通過影像學判斷,實性成分如果超過50%,一般建議做肺葉切除。

那麼存在STAS的IA期患者要不要做術後輔助治療?

在NCCN指南,CSCO指南中,均沒有建議IA期肺癌患者術後進行輔助治療,而IB期患者則是有推薦的,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具體到某個IA期病人,我覺得還是應該與患者好好溝通,根據病人意願並權衡利弊,對於高危因素多的ⅠA期早期肺腺癌,可以進行EGFR等基因檢測,如果陽性,可考慮服用靶向藥物治療,但化療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