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鄭州晚報

“治未病”是中醫重要的思想理論,是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醫學融合的產物。中醫學在總結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中,認識到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已經指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中醫古老的智慧結晶,與現代“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不謀而合。

從前“以治病爲中心”的醫療模式正在向“以人民健康爲中心”轉變,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成立於2011年的鄭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可謂恰逢其時,在“治未病”理念的引領下,他們以多種多樣的中醫傳統技能、結合現代科技的創新手段,全心全意守護羣衆健康,爲健康中國、健康中原建設助力。

構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打造“四季五部”健康管理平臺

走進醫院一隅的治未病科,裝修設計古色古香、每個治療室和診室都以一味中藥命名,撲鼻而來的艾香、處處懸掛的香囊,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現着中醫文化元素,營造出濃厚的中醫氛圍。

治未病科主任張宏說,科室的主要任務是構建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應用推廣適宜技術,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向社會廣泛宣傳“治未病”理念。“我們以‘抓源頭、正方向、聚衆智、溪水行’爲主導思想,採取‘四季五部’健康管理平臺工作模式”。其中,四季總綱分爲“春、夏、秋、冬”:“春季”,欲病救萌,防微杜漸;“夏季”,既病早治,防其傳變;“秋季”,瘥後調攝,防其復發;“冬季”,未病養生,防病於先。五部爲“金、木、水、火、土”五部單元,又包括信息採集單元,評估指導單元,健康管理單元,健康干預單元,健康產品單元等。

中醫治病防病,與季節的關聯度很高。時值三伏天,正是最適合做盤龍灸的時節。治療室內,有不少來做盤龍灸的患者。張宏說,盤龍灸由督脈灸發展而來,因其操作起來形似盤龍,熱力持續深廣如龍之有力而得名。督脈乃人體陽脈之海,三伏又是一年中自然界陽氣最爲鼎盛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養陽驅寒、治已病、防未病的最好時機。根據“春夏養陽”的原理,三伏艾灸正可謂順天應人,而三伏艾灸中尤以盤龍灸溫陽效果最佳。

開發扶陽養生第一灸,三伏盤龍灸助力防病治病

盤龍灸是治未病科的特色灸法,其優勢是將經絡、腧穴、藥物、艾灸綜合作用融爲一體,具有平衡陰陽、抵禦病邪、散寒除溼、溫補督脈、強化真元、溫通氣血、調整虛實、防病治病激發人體免疫力的功效,因而又被稱爲“扶陽養生第一灸”。做盤龍灸時,需要分別將薑汁、中藥、薑蓉分層,疊敷在背部、腹部、膝關節等相應的治療部位,然後再進行艾灸。盤龍灸因其安全、有效,無任何毒副作用,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增強身體免疫力,所以深受人們喜愛。

張宏說,盤龍灸在臨牀上特別適合虛寒性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腹瀉、慢性腰肌勞傷、增生性脊柱炎、神經衰弱等,也非常適合各種亞健康人羣的調理。

晉某是一名30歲的寶媽,近年來,她一直感覺背部發涼,不能受風和吹空調,試了很多辦法也沒有效果。經人介紹,她來到治未病科做盤龍灸治療。今年三伏,已經是她第三年來做盤龍灸,她告訴醫生說,背部發涼的症狀改善了很多,最明顯的變化是現在家裏敢開空調了,“我以前可是一點空調風都不敢碰。”

結合現代科技的中醫特色檢查項目,堪稱人體天氣預報系統

一名30多歲的女性,總是覺得左側髖關節冰涼疼痛。她多次去醫院檢查,卻什麼毛病都查不出來。經朋友介紹,她慕名來到鄭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求助。紅外熱成像檢查顯示,她的左髖關節部位果然有一片黑色區域。

張宏說,“人體各部位的正常體溫和病理狀態下的體溫是存在溫差的,這說明她的這個部位寒盛溼重,雖然還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但已經是欲病狀態”。醫生安排她做溫鍼灸治療,這是針刺與艾灸結合的一種療法,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插於針柄之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以達到溫經通脈、行氣活血的效果。經過2個療程的溫鍼灸治療,這位患者的症狀完全改善。

在這位患者的診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紅外熱成像檢查,是一種中醫特色檢查項目,其原理通過高科技技術採集人體五臟六腑反應於體表的虛實寒熱病理表現成像,從而瞭解機體的病位所在、病情變化,爲臨牀診治疾病提供依據。“我們也形象地稱之爲‘身體的天氣預報’”,張宏說,科室的中醫特色檢查,還有中醫體質辨識、中醫經絡檢測。前者是通過對體質的辨識,探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的關係,對其體質特徵採取相應的中醫藥“三因制宜”的療法措施,來調整陰陽五行、臟腑氣血津液的功能失調,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和四季養生的功效。後者是運用高科技生命全息象定位檢測技術,通過對人體十二經絡特定穴位經氣的探測,從而瞭解人體臟腑功能、氣血盛衰、新陳代謝、精神狀態等指數,以及心腦血管、消化呼吸系統、內分泌免疫系統及肝腎功能等人體各方面的健康指標,中醫經絡檢測具有彌補西醫理化檢查不足,突出中醫診斷疾病的優勢,是一項中西醫結合的有效診病方法。

中醫“治未病”理念漸入人心,科室患者結構悄然變化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疾病的認識也逐漸從被動接受治療轉向主動預防、追求健康上來。治未病科的患者構成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之前是以中老人居多,現在年輕人、青少年、兒童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上述兩個典型病例,均爲3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多由於生長發育問題、優生優育問題、亞健康問題來就診的兒童患者、青年患者”,張宏說,這一方面是因爲疾病預防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居民疾病譜正在發生變化,許多疾病都呈現出了年輕化的態勢。在這種背景下,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就顯得格外重要。

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營養過剩導致的代謝紊亂疾病等已成爲危害人們健康的普遍問題,“許多慢性病都可以通過‘治未病’的種種措施來預防”,張宏表示,歷經10餘年發展,目前治未病科開展膏方、針刺、艾灸、溫鍼灸、拔罐、推拿、穴位敷貼、中藥燻蒸、沙療等30餘種中醫藥特色服務。中醫“治未病”以增強體質爲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來治未病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功能的、整體的變化來把握生命,這對於醫療模式從“以治病爲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爲中心”轉變,融入預防爲主的大健康體系、爲羣衆提供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