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區平臺的追責是一個模糊地帶。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豔豔

編輯|李薇

8月13日15時許,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截至8月15日,山洪災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事發地龍漕溝是成都周邊的“網紅耍水地”,但現場警示牌顯示,龍漕溝其實是一條承擔泄洪任務的溝渠,並非景區。

這一突發事故,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野遊”景點安全問題的擔憂,以及另外一個問題:龍漕溝是如何變成了網紅“景點”的?

夏日炎炎,到郊區或山中避暑,成爲不少城市居民的度假選擇。近幾年,多地開始流行去河道溯溪納涼,在社交和短視頻平臺,很多有山有水的地方,不管危險與否,都會被打上“小衆寶藏景區”“逃離城市喧囂”等標籤。尤其今年,格外火爆的露營風潮,帶起了一波沉浸式溪流野餐體驗羣體。一些社交平臺的網紅,爲了吸引流量和關注,推出了許多野生“網紅打卡地”熱帖,此次事發地龍漕溝便是其中之一。

來源:澎湃新聞

但事實上,龍漕溝一直是當地防範山洪的重點區域。早在2021年8月,龍門山鎮政府就曾發文提醒:由於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熱議,龍漕溝等成爲了“網紅打卡耍水地”,實際上汛期溝內易發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也就是說,這裏存有安全隱患,不適合打卡。

山洪發生前,某社交媒體平臺發佈過多篇關於龍漕溝露營的攻略文章。事發當天,龍漕溝河道內駐紮有許多帳篷和天幕,人潮湧動猶如“下餃子”。倏然不知,危險亦在埋伏,山洪、泥石流、落石等災害隨時可能突襲。

此前,龍漕溝已經發生過兩次山洪。一方面,當地政府多次發文勸阻遊客不要前往;另一方面,龍漕溝沿途也一直用鐵絲網圍着,附近禁止下河的警示牌上,甚至用了河道的兩張災前災後對比照片來警示風險。但這些“打直球”的操作,仍然沒能勸返看了熱帖與短視頻紛紛湧來的遊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社交平臺被打上“網紅打卡地”標籤,龍漕溝還被高德地圖、騰訊地圖等標註成了“景區”,大衆點評搜索“龍漕溝”,顯示的也爲“龍槽(漕)溝風景區”。類似於龍漕溝這樣“耍不得”的網紅打卡地,正成爲醞釀危險的溫池。科普和警示年年有,但疏忽、無視的遊客依然絡繹不絕。

是時候管管野生“網紅打卡地”了,類似聲音日漸響亮。其中,關於平臺各方是否需要擔責的話題更是引發爭議。

有觀點認爲,平臺應該對網紅的推介或筆記內容做出安全提醒;推薦者和平臺應對內容審覈和風險提醒擔責。但也有觀點認爲,成年人應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平臺只是內容載體。

近年來,網紅打卡氾濫成災。一些社交媒體的網紅博主打着冷門、小衆或時興的旗號,爲網友和粉絲推介打卡目的地。藉由粉絲流量加持,他們的影響力相比專業科普平臺大很多,不少普通遊客外出遊玩時,都會參考網紅攻略。

小紅書上用戶發佈對事發地的攻略推薦。來源:澎湃新聞、上游新聞

可很多網紅只看到了景色美,並不清楚所推薦的野遊地潛藏着的風險。在精心擺拍和濾鏡加持下的“美麗”之外,很多打卡地的安全性無法保障。龍漕溝也不例外。據網友爆料,有博主稱,由於山裏天氣不穩定,龍漕溝在當地被禁止進入,“我只有走野路,翻山越河才進去的”。

實際上,發生類似事件後,對社區平臺的追責是一個模糊地帶。

正如知名法律博主吳向東在其社交平臺所言:平臺不當推薦,有部分責任。平臺會說他們只是一個內容載體,但卻因爲算法對某些內容進行了定向匹配和推薦,對於成年人前往某地起到了推廣和宣傳作用,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慫恿和促進作用。

“從侵權角度來說,這個行爲和生命健康權被損害是有一定因果聯繫的,基於成年人自己的自主意識和決定,判令平臺方承擔一定責任是可以的,但舉證非常困難。”吳向東表示。

事發後,平臺方面也正在做出調整。目前,一些平臺已經對此類荒野“景點”“網紅打卡地”作出風險提醒。

小紅書上關於龍漕溝的相關遊玩攻略已被下架,搜索“龍漕溝”,顯示的爲“旅遊出行,安全第一”字樣,但搜索“野遊”,依然有不少野外玩水、溯溪目的地攻略;抖音亦下架了龍漕溝相關推薦視頻,搜索“龍漕溝”,出現一條溫馨提示:“臨水遊玩,請注意風險提示,保護好自身安全”,輸入“野遊”字樣,也會出現這則提示;高德地圖上的“龍槽(漕)溝景區”已無法定位,點擊後會顯示附近其他正規景區。

內容社區的豐富性與規則性具有天然衝突,社區要成爲一片肥沃的草原,必須有一定的創作自由度和價值多元性,而社區如果要健康,儘量避免連帶責任,則必須有底線規則,而且規則需要隨着所遇到的問題不斷進化。規則既要明晰,又不能過於剛性,小紅書、抖音、快手知乎B站等都陷入過類似困境,並嘗試用類似《社區公約》之類方式來解決。

來源:社交平臺

這次災難,給所有相關方敲了一次警鐘。一方面,有關部門需要採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整治存在潛在危險的“野生網紅打卡地”,做好安全保障——如果屬地有更堅決的安全風險管理措施,也許打卡地就無法打卡;另一方面,平臺方在推薦旅遊勝地和規範網紅內容時,也不能算法至上,一推了之。

當然,畢竟命是自己的,遊客本身要隨時繃緊“安全”這根弦。

首先,在平時生活中注意加強對山地災害專業知識的學習,遠離危險點。儘管人們會選擇平坦寬闊的區域戲水,但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山裏的河道情況非常複雜。更重要的是,像龍漕溝這種地區屬於未開發景區,無任何旅遊設施配套,環境承載能力有限。

其次,事發時迅速響應,儘快撤離現場,不要留戀財物、對風險掉以輕心。在關於龍漕溝區域山洪的視頻裏可以看到,河道內撤離的人羣中仍有一些不慌不忙的身影,有的遊客忙着去拿財物,更有甚者聽到有人喊“山上漲水了”時,還放不下手中的麻將。

在一則龍漕溝山洪的視頻中,一些人站立在河道中間無法邁步,有網友評論:“立在那幹嘛,爲啥他們不走啊?”其實,並非是他們不想走,而是根本走不了。即使是看上去不過膝蓋的水流,都有非常大的牽引力,也能輕易將人衝倒。而據專家所言,當人一旦倒在山洪裏,生還的可能性非常小。

面對視頻中突發的自然災害,目睹被山洪捲走的大人和孩子,屏幕前的我們充滿了深深的無力感。說到底,安全問題需要多方參與、配合與維護,很多災難也本可以避免。

“水火無情”並非一句空話,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是一生的課題。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