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點產業15%所得稅政策已減稅近12億,臨港稅制還有這些突破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四大重點產業15%企業所得稅政策,是臨港新片區實施的社會注度最高的稅收政策。截至目前,共有六批132家企業通過資格認定,累計減稅金額約11.73億元。

8月17日舉行的首屆臨港新片區高水平開放財稅論壇上,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這一稅收政策有力促進了相關前沿產業在新片區的集聚。包括特斯拉、格科微、地平線等企業實實在在享受到了這一利好。132家企業中,包括了集成電路56家,人工智能54家,生物醫藥18家,航空航天4家。

包括重點產業15%企業所得稅政策在內,“三年來,臨港新片區稅制政策在若干重點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吳曉華說。

兩個15%所得稅爲核心

2020年7月,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通知,規定對新片區內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商湯科技是首批通過資格認定的企業。“15%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實施,讓企業享受到入駐即享受的政策紅利。”上海商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財務執行總監錢淺瑩對記者表示,商湯同時還享受到了軟件增值稅即徵即退、研發加計扣除等稅收政策。接下來,商湯科技會繼續利用好財稅政策提供的資金便利,加大在智能計算、智能汽車產業方面的投入,加大在臨港的投資。

相對於高新技術企業的15%企業所得稅政策,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財政處處長喬璟文解釋說,新片區四大產業15%企業所得稅政策有利於初創期的四大重點產業企業儘早享受這一優惠,把資金更多投入到研發和發展中。

“根據國際慣例,財稅激勵政策通常是各國自貿區建設的核心制度之一,在推進自貿區全球範圍內集聚生產要素,參與經濟全球公共競爭,推動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上海市財政局二級巡視員印徵平表示,上海市財政局和相關單位全面梳理分析新加坡、中國香港、鹿特丹、迪拜等4個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的稅制安排,並在深入開展企業走訪調研等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新片區稅制改革的思路。

揭牌以來,新片區相繼出臺了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政策,構建形成了臨港新片區的一攬子組合式稅收政策體系,這一體系以支持重點產業發展和吸引高端緊缺人才集聚創業兩個15%所得稅政策爲核心,以促進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兩個免稅、兩個退稅政策爲協同,“產業+人才+貿易+投資”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相互促進。

一攬子組合式稅收政策體系中,共涉及“全國首創” 的改革創新點5項,包括重點產業15%企業所得稅優惠、 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服務免徵增值稅、“中國洋山港” 籍國際運輸船舶增值稅退稅、完善啓運港退稅以及服務出口增值稅免稅政策。

“全市首創”的改革創新點1項, 即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特別是兩個15%的所得稅政策,經初步預算,每年將爲新片區重點產業和人才減輕稅收負擔,將超過15億元。”印徵平說。

新三年怎麼改革

稅收政策正在成爲助力新片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引擎之一,目前新片區也基本建立了與其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稅制框架, 支持重點產業發展。

數據顯示,三年來,臨港新片區加快集聚了一批前沿性、帶動性、國際性的前沿產業,高端化、集羣化、基地化的先進製造業格局基本形成。前沿科技產業累計簽約項目超300個,涉及總投資超4200億元。

今年是臨港新片區成立三週年,也是新片區探索實施新一輪制度創新承前啓後的關鍵點。下一步將如何深化新片區的稅制改革創新?

印徵平表示,接下來的政策方向要準確把握新片區特殊經濟功能區這一重要定位。“這就要求我們的稅制改革創新不能侷限於某一個點上的單一突破,而是要堅持改革系統集成思路,形成一整套與新片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稅收政策體系,讓稅收政策在特殊經濟功能區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時,政策設計要體現協同一致,要全方位統籌稅制創新與其他包括金融、海關、投資、貿易,包括稅收徵管在內製度創新的協調發展,加快形成制度創新的整體合力,着力拓展和充分發揮制度創新,在關鍵領域重要環節謀求新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強大動力。

此外,印徵平認爲,稅制改革創新的最終落腳點是要惠及廣大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也因此,要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聚焦當前重點產業、新興領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稅制瓶頸問題,探索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稅收制度安排,不斷增強企業獲得感。

“臨港新片區既有世界級的優良港口,又有廣袤的長三角及長江流域廣大腹地的市場。”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和治理研究院院長鬍怡建表示,“臨港新片區需要在離岸貿易稅收政策上有所創新和突破,進一步實現更大程度對外開放、更高質量經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