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河網

資料圖:廣潤坡高標準農田(記者 麻翛然 攝)

奮進新徵程 建功新時代

數字化賦能:農民“掌”握豐收金鑰匙

安陽日報記者 王慧敏 姜蘊真

“過去,地裏的收成好壞靠天喫飯。如今,俺通過手機APP、電腦,隨時可以瞭解氣象情況,每畝地澆多少水、用多少電、花多少錢心裏有數,還可以實時查看地裏的蟲情。智慧農業讓農田管理變得既高效又方便,讓咱農民種地省力更省心。”8月4日,在安陽縣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範區,該縣瓦店鄉“90後”種糧大戶張先智深有感觸地說。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隨着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元素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實時查看莊稼的生長情況。這些“高大上”的新技術在我市的田間地頭開花結果。數字化賦能讓農民“掌”握了豐產豐收的金鑰匙。

資料圖:廣潤坡高標準農田(記者 麻翛然 攝)

走進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災後重建示範區項目核心區,只見綿延15公里的“兩橫四縱”生態道路四通八達,兩側的溝渠全部爲灌排兩用生態溝渠,旱可澆、澇可排。特別是在溝渠內增設了智能物聯網節制閘,通過智慧農業指揮調度中心可調節溝渠內的水位,在快速排除洪澇的同時,還可以形成以地表水爲主、地下水爲輔的 “雙水源”灌溉體系,有效降低農作物因旱澇災害受損程度。

智能物聯網節制閘只是智慧農業其中一項應用。在安陽縣高標準農田災後重建核心區智慧農業指揮調度中心,電子大屏幕實時顯示着農田噴灌、地面蟲情測報等數據,可對項目全域的物聯網智能灌溉機井、植保無人機等田間智能設施的運行進行控制和實時監測,對農業環境監測站、農業植保監測站、環境災害預警站等田間科技監測設施的運行數據進行實時採集,通過後臺數據運算模型,給出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決策建議和對農事活動的綜合調度。以核心區66.7公頃無人農場爲例,根據農作物種類、土壤結構、地形地貌的不同,可使用地下、地表兩種水源,應用“雙水源一系統”和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利用固定式、自動伸縮式、平移式等8種模式進行灌溉和施肥,並通過“三土三方”技術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質量,同時通過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通過對無人農機、無人值守傳感等設施的遠程控制,實現對農田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無人化耕、種、管、收的現代化農業耕種模式,引領種糧大戶享受農業科技成果,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轉型升級,大幅減少農業用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程度。

資料圖:廣潤坡高標準農田(通訊員 董玉坤 攝)

資料圖:廣潤坡高標準農田(通訊員張楨睿 攝)

“以前灌溉需要人工開閘,現在運用電子系統實現了遠程操作、電子開閘進水。農民可以通過手機APP獲取農用天氣預報、土壤水分分佈情況等,再加上改良種子,精細化與科技化有機結合,逐步實現糧食產量高、品質好。農民嚐到甜頭、有了奔頭,農業也成了有吸引力的職業。”安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永剛介紹。眼下,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應運而生,該縣125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遍地開花,土地流轉1萬公頃,託管面積2萬餘公頃,1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1億元,規模化集約經營成爲安陽縣農業生產的新常態。

高標準農田配上高科技農機,讓種地變得更加輕鬆。我市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基礎,運用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開展物聯網技術示範應用,讓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爲高產、高效、低耗的智慧農業模式,智能化、便捷化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生態體系初步建立,建成廣潤坡農業物聯網智慧平臺和5個工作站,完成了270多個物聯網基層數據採集示範點建設,爲全市農業生產智能化、集約化、精準化和農產品安全監管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市運用衛星導航系統和農業遙感技術,在全市開展無人機航空植保推廣工作。特別是在安陽縣瓦店鄉、湯陰縣優質小麥產業園地塊,實現了植保飛防作業全覆蓋,不僅節省了人工、藥品成本,也避免了農藥包裝物對農田環境的污染,使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我市還不斷完善農產品監管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努力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其中,內黃縣投入資金2000萬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管理系統,走出了“政府負總責、經費有保障、縣鄉有機構、監管到村社、檢測全覆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之路,被命名爲全國第一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滿足了羣衆對農產品的相關信息查詢需求和監管部門對農產品種植、加工的監管要求。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加強5G數字化農業項目應用,加強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培訓和引進,繼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持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工作開展,真正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實到農田裏,爭取多打糧、打好糧,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安陽的貢獻。”市農業農村局三級調研員吉福兵表示。

站在高標準農田地頭放眼望去,一碧萬頃的玉米層層疊疊、連綿不絕,承載着農民豐產豐收的希望。昔日傳統的“汗水農業”正在轉變成現代的“智慧農業”,一幅數字賦能的現代農業新畫卷正在廣袤的安陽大地上徐徐展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