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衆日報

天下糧倉瓜果飄香,齊魯大地鐘鳴鼎食。在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今天,特色種植和傳統魯菜相互依託扶持,又會迸發出怎樣的加速度?

暑假期間,來自工商管理學院和會計學院的七名同學組成了山東財經大學“從田間到餐桌”調研團隊,在團隊導師嶽雷老師、張媛媛老師的指導下,於2022年7月25日至7月30日就“特色種植如何推動魯菜創新”這一問題至濟南市商河區四楊莊園與濟南市“孔膳堂”魯菜館進行實地調研。團隊以自身爲橋樑,探索第一、第三產業融合新模式,助力特色種植和傳統魯菜共同發展。

瓜果飄香:傳統莊園舊貌換新顏

7月27日“從田間到餐桌”調研團隊於濟南市商河區四楊莊園展開線下調研。

通過深入調查,團隊基本瞭解了莊園的特色種植新模式,發現來自珠江三角洲的“立體農業模式”也可以在山東通過因地制宜地改造激發新的活力;同時,四楊莊園的張書記還介紹,工作人員用了三年時間從各個地區選擇品質最優、與山東自然條件最契合的18種樹苗來種植,優中選優,各具特色。

走訪過程中,團隊也瞭解到,在以四楊莊園爲代表的新型特色種植莊園普遍存在啓動資金不足,上下游產業鏈不健全,智能化水平較低,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等問題。張書記還表示,因爲魯菜館果蔬消耗量較小,目前莊園並沒有與魯菜館長期合作的打算。

深巷尋味:讓魯菜“化石”活起來

蓬萊宴罷八仙醉,孔府餐完二聖顛。

濟南市英雄山路24號的“孔膳堂”,隱匿於繁華喧鬧的二七路,褪去當年“四樓爭魁”的粉墨濃妝,深紅色的傳統中式閣樓雕樑畫棟,行走於歷史之間,像濟南深街淺巷中的每一處清泉,靜水而流深。

“孔膳堂”的趙虎經理介紹,近年來,因爲現代人對於健康生活的重視,魯菜鮮鹹味重的特點不斷被人詬病;同時,由於製作工藝過於繁複,重傳承而輕傳播等因素,魯菜這些年的影響力始終不足。

通過對後廚的調查,團隊瞭解到,百年老店“孔膳堂”也在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比如“一人一菜負責制”,很大程度上杜絕了菜品敷衍,應付公事的管理問題;餐廳也很注意菜品的更新,激發了創新活力的同時也減少了食材浪費。

在談及“與特色種植莊園”合作這一問題上,趙經理表示了擔憂:“我們的餐館對於每一種蔬菜的消耗量較少,採購特色蔬菜的成本太高,顧客也不一定買賬。”

珠聯璧合:雙產融合找到破題之術

團隊通過這次的走訪調查瞭解到,同爲山東特色的種植業和傳統魯菜優勢和弊病都較爲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自的發展和創新。

目前山東地區特色種植莊園較多,大多采取了現代的、高科技的農業種植方法,通過立體農業,良種培育等方式,大大提高了果蔬質量。同時,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等融媒體宣傳方式,使山東特色的種植業“一炮打響”。但是,目前普遍存在銷售途徑單一,規模較小,上下游產業鏈不健全等問題。

老派魯菜雖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傳承度較高。但是,也同時存在宣傳力度不夠,與當代生活理念相悖等頑疾固弊,這是魯菜的發展道路更加保守和閉塞。

這一次,團隊將着力促成山東地區種植莊園和特色魯菜館的合作,以數量龐大的餐館爲依託,解決果蔬銷售難題;同時,魯菜館也可以特色種植的果蔬爲噱頭,在全國範圍內打響其知名度,與日俱增的客流將會倒逼魯菜產業的改革和創新。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瞭解到山東作爲農業大省正處於三產發展的快車道,從多角度認識到了延長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的重要性。通過對魯菜產業的研究,團隊不僅發現了魯菜傳播的堵點,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對其對症下藥。當創意成爲產業發展的源頭活水,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意投資在齊魯大地上生根發芽,接續點亮齊魯名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