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鄒帥  編輯 | 唐亞華

來源:深燃

蔣丞今年19歲,上大一。今年年初,他在家附近找了個麥當勞兼職。

休息的時候,蔣丞打開了之前買的求職課視頻。“老師講到,大學生放假的時候去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這種地方做兼職,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因爲這是最廉價的勞動力,大學生花時間去做,沒有價值。”

蔣丞覺得有一定道理。他計劃着,下個假期一定要找一份正兒八經的實習。開學後,他在家上網課,與此同時,整個4月他都在準備簡歷和參加比賽。“我參加了電商大賽和歐萊雅商賽,電商大賽還取得了不錯的名次,正好寫在簡歷裏了。5月開始海投簡歷,因爲我是學審計專業的,審計人的‘天花板’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我也嘗試了,還進入了畢馬威的羣面。”

蔣丞沒有通過畢馬威的羣面,最後他進入了另一家二線互聯網公司的財務崗實習。兩個月的實習中,蔣丞賺了小兩萬塊錢,還學到了大四可能都學不到的東西,提起這段經歷,他覺得自己很幸運。

和蔣丞一樣利用假期實習的低年級大學生不在少數,而且他們也在往互聯網大廠、行業頭部公司集中。深燃在和幾位00後的對談中發現,外界給他們的“整頓職場”的刺兒頭標籤,並不能代表這代人。他們對於職場和未來,有着自己的想法。對於大一就出去實習這件事,他們也體會到了好與壞的對立。

主動出擊:

大一就實習,性價比更高

一個尋常工作日的晚8點,小雨在地鐵站接聽了深燃的電話。“6點就下班了,我是排隊去食堂喫飯才晚了一點。”電話另一頭的她語氣輕快,幾乎聽不出打工人下班後共有的疲憊感。

小雨出生於2002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讀大一。這個暑假,她只在老家待了半個月,8月初就回到北京,進入某互聯網大廠實習。“我實習的是人力資源崗,工作的基本內容就是對接所有部門的招聘需求、篩簡歷、發給各個部門、和麪試官還有應聘者約面試,通過的話就發offer。等到新員工入職,我還會負責組織培訓。”小雨覺得這份工作很神奇,“可能幾周之前我在這個流程裏是處於被動地位,現在成了那個主動的操盤手了。”

“英語就是一個工具。”上大學才一年,但小雨很確定的是,不可能一直在英語這條路走下去。她說,英語專業的“天花板”是做高級翻譯,但是投入產出比很不理想,“要進高翻學院的話,一考就是好幾年,競爭也非常激烈。”這也是她選擇早早出來實習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儘快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

小雨和同學們的思路都差不多,實習首選大公司。“只要是大公司我就投了,有的是字節網易百度這種互聯網大廠,還有時尚集團比如雅詩蘭黛這類的,我還投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找實習的過程中,小雨一直抱着試一試的心態。選擇人力資源崗也是一個意外,“最先跟我聯繫的是字節的HR,我覺得這個工作挺有意思的,後面直接就按照這個方向投了。”

小雨和蔣丞不是個案。前程無憂發佈的“在校大學生實習情況調查2022”顯示,在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創歷史新高以及新冠疫情反覆對經濟造成衝擊等因素的影響下,就業焦慮正在向大學低年級學生蔓延。在校生的實習起始時間呈現較爲明顯的前置化趨勢。

對於大一實習,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大一實習會不會太早?大一能找到好實習嗎?然而在一部分00後的經歷中,大一實習一舉多得、性價比超高。今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羅豐也告訴深燃,大一大二的去投假期實習生,要比應屆生投工作實習錄用率高不少。“我們學校就有不少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能去字節、騰訊,等到大四,沒什麼實習經驗的基本去不了。”

低年級大學生實習,基本都是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最多也就兩個月。用人單位也不太會將太核心的工作交由低年級學生處理,更不會要求學生有多麼豐富的實習經驗。另外,大三、大四的高年級實習,還要面臨轉正等問題,用人單位要考量的因素更多,門檻自然也會提高。“大一就去大廠拿到了跟大四一樣的實習證明,這可賺大了。”羅豐說。

在小雨看來,大一出去實習性價比高在體驗價值上。“因爲我想通過實習體驗各種各樣的崗位,找到最適合我的那個。假期實習一兩個月,我體驗結束了,新鮮感沒有了,正好就離職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瞭解一家公司和一個崗位,時間和金錢成本都挺低的,還‘白賺’一段大廠實習。”

未來的“審計人”蔣丞,幸運地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實習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蔣丞實習經歷裏的性價比在於,對於專業性要求較強的財會類專業來說,他能在大一就學到大四可能都學不到的東西。

“入職第一天一個同事讓我幫他錄一個記賬憑證,但我們那個學期正在學會計分錄,還沒學完,我就不會弄,一晚上的時間就做出來半個。”在實踐裏,蔣丞感覺到自己的專業有多麼艱深,開始急迫地讓自己去學習。最後他學會了分錄,“我把我在工作中用的工具、系統說給大三的學姐學長聽,他們都一臉懵,說沒用過。”蔣丞覺得,等帶着這些實踐經驗回到課堂繼續學分錄,他的理解會更具體。

“白賺”大廠實習經歷、掙點零花錢、掌握書本里學不到的工作技能,還可以鍛鍊獨立生活的能力。在這些主動出擊的00後看來,早早實習能提前感受四年後才能感受到的職場環境,“出走半生,歸來還不到20歲”。

被迫內卷:

越沒有實習經驗,公司越不願意要

幾位00後在和深燃的交談中都表示,其實出去實習也不完全是出於本意,“是其他人先捲起來的。”

卷,這也是大一大二實習,和大三大四實習的不同之處。大三大四實習,大家基本帶着求職轉正的目標,專業課學完了,校園活動也參加完了,自己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有了一定認知。但低年級大學生還處於夯實學業的階段,實習不是這個階段的必選項,所以很多人是莫名其妙地被捲進職場的。

現在是斐斐的大一暑假,她已經在家裏介紹的銀行實習一段時間了。“上大學的時候,我本來覺得我不需要像高中那樣緊繃着一根弦了,我要盡情享受我的大學生活。但是,大一上學期結束的時候,我們學校做了一個評比,我發現有人已經在大企業裏實習過了,還參加了各種科研項目、學科競賽。”斐斐形容,當時自己的感覺就是“平靜的生活被打破了。”

她就讀於浙江大學,但是,浙大的學歷放在浙大人堆裏,就毫不起眼了。“大家都很厲害,還都在忙着讓自己更厲害。”斐斐沒多想,趕快找了一份實習,不讓自己掉隊。

深圳大學的秋鳶今年大三,她大二暑假纔開始第一份實習,但已經算是比較晚的了。“可能是環境影響,深圳這邊有很多企業,從不缺實習機會。我身邊很多同學大一寒假就能去實習。”

“我的同學們,學金融的已經進了事務所,學法律的去了法院,我們英語專業的還有去China Daily實習的。”就算不去實習,小雨的同學們也在忙着參加各種賽事。“整個假期你刷刷朋友圈,大家都在參加一些工作、活動,我身邊的朋友幾乎沒有沒找到實習的。”

卷實習,不僅是卷早晚,卷公司大小,甚至有人寧可不要錢也要和大廠沾邊。秋鳶說,最近幾年流行一種實習方式,就是做企業的校園大使。她介紹,校園大使不用去公司上班,也不算是實習生,就是和企業對接,負責在學校的羣裏發發消息,爲企業的校園項目、校園招聘做宣傳,校園大使也不一定都有報酬。“表現好的校園大使,能得到企業的正式實習機會。以後在簡歷裏寫上曾經是大廠的校園大使,可以爲第一份實習做鋪墊。”

身邊的人厲害,網上的陌生人更厲害。“現在社交媒體很嚇人,我只是搜了一下某個考試的經驗帖,它馬上就給我推薦同齡人都在幹什麼。”蔣丞頻頻刷到“18歲拿下大廠offer是什麼體驗?”“大一,手握3份大廠offer,我是怎麼做到的?”這類帖子。“我最近刷到一個人,高三剛剛畢業,被國外一所大學錄取,還沒上大學,就進大廠實習了。”他很震驚,“這都捲到高三了?”

小雨也承認,現在這樣的卷法有點畸形。“但是沒辦法,越沒有實習經驗,公司越不願意要。那我總不能一開始就有經驗,總要從0做起,所以就要儘早地從0到1。”

小雨跟室友商量着,以後每個假期回家十幾天,剩下時間都用來實習。“下次我就換個方向,試試別的崗位。下學期如果能考個證下來,我就去試試‘四大’。”她瞭解到別的高校經常有各類進修項目,她也準備參加一個數學競賽,還有證券行業從業證書等等的考試。

大二纔開始實習的秋鳶,覺得比大一就實習的同學晚;大一暑假纔開始實習的斐斐,覺得比大一寒假就實習又競賽的同學晚;7月底纔開始找實習的小雨,覺得比五六月開始找實習的同學晚。晚了,再不實習就晚了,抱着同樣的心態,越來越多的低年級大學生被迫捲進職場。

值得注意的是,這屆大學生身上揹負的同輩壓力,不止來自國內各高校的同屆生,還有因疫情滯留在國內的留學生。另外,很多公司不再傾向於招聘和崗位完全對口的專業學生,不限專業,甚至不限學歷的情況越來越多。僧多肉少,無形之中競爭越來越大。

消耗自己、盲目踩坑,

早早實習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正是因爲卷,因爲沒來得及想好要做什麼,很多低年級就出去實習的同學,發現自己踩了坑。

斐斐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她對文字工作有高度的熱忱。才上學一年,但她心裏已經有了大概的職業方向,要麼進出版社,要麼就進國企和文字打交道。

斐斐現在的實習在銀行,“我有一種夢破碎的感覺。”在她的觀察中,國企工作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是個輕鬆的美差,而且拿銀行來說,接觸到的文字工作也少之又少。斐斐的實習工作是在大堂做專員,沒有專門的培訓時間,她只能打起十二分精神,在每天的工作裏面邊看邊學。“銀行這個場景就是會接觸到一些刁蠻無理的客戶,我經常被他們懟得啞口無言。”

讓斐斐不適的,還在於學校和社會的割裂感。“我剛上大一,不到20歲,我還是處於很想和身邊的人交朋友的狀態。”顯然,在職場裏很難有真心的朋友,“工作就是工作,你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實習小妹。”

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想盡早體會社會的殘酷和陰暗面。就算做足了心理準備走進職場,低年級實習的學生,也會踩到另一個坑,就是“入錯行”。互聯網公司名聲赫赫,能爲簡歷加分,但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互聯網公司,其他行業同理。

秋鳶目前經歷了三份實習,前兩份都是在頭部互聯網公司,第三個是在一家藥企。對比下來,她覺得前兩份實習中,她更像是沒有感情的文案機器。而在這家藥企,她可以在leader的帶領下,獨立負責很多任務,能真真切切地爲部門帶來價值。

羅豐也有相似的經歷。他大一下學期去了北京某頭部基金公司實習,同事和領導待人和善,休息時間還會和他分享金融知識和社會經驗。“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那段經歷很美好。”大四那年,羅豐進入新浪實習,“換賽道的實習經歷讓我看到了兩個行業不一樣的業態,金融比起互聯網來說對我更加合適。”

他向深燃總結,金融行業對於實習生的態度是“教你如何處理業務,教會了以後你可以勝任工作。”而互聯網行業對於實習生的態度更像是聘用廉價勞動力,“你來,幹活,幹完,離職。”在羅豐的經歷中,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對於人才的培養態度區別非常明顯,“互聯網更需要的是源源不斷地招進大量勞動力,所以招的實習生多,不是投入資源培養高級人才。”

回顧自己的實習經歷,秋鳶感慨,“其實大學生之所以會去實習,是因爲實習是最簡單的一種填充時間的方式。看起來好像做了很多,但也就是投簡歷,等着HR找上門。稀裏糊塗進入到一段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之後,獲得一些虛無的成就感。”

一定要早早地實習嗎?在一些00後眼中,實習並不是唯一的路。

“在大學,特別是低年級階段,那時候是我們最有創意,想象力最豐富的時候,爲什麼要把自己安到枯燥無聊的dirty work上面呢?”秋鳶認爲,大學裏面有各種各樣的競賽和創業項目,這些都應該在上學的時候利用起來。“打比賽不是爲了獲得什麼獎項,而是這個過程可以收穫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朋友是真的因爲興趣愛好、脾氣秉性、相似的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的,這遠比進入職場,去泛泛地接觸一些所謂的人脈和資源強得多。”

“而且,實習可能只是接觸到業務的一角,但整體操盤一個項目,能夠鍛鍊邏輯思考能力,和對於商業相對完整的認知。”秋鳶舉例,自己高中畢業之後,跟幾個小夥伴一起做過一個家教項目,現在還在經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起號三週,已經開始變現了。她覺得,這樣的經歷給她帶來的價值更高,“因爲全流程我都參與了。但如果在大廠裏,我可能只是做一個小環節。”

幾位00後在實習中,也接收過來自HR、職場前輩的反饋。總結下來,實習經歷多肯定會給簡歷加分。但他們也同時得知,求職者對於崗位的理解,對於自我能力的認知,以及能否從過往實習經歷中提煉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用人單位看重的。

早早出去實習並不適合所有人。大一,美好的18歲,你可以跑起來,去頭部互聯網大廠,也可以去小公司鍛鍊。你也可以朝另一個方向跑,不實習,參加比賽和項目,或者自己謀劃着創業。當然,僅僅是上課、讀書、休息、玩耍,享受春光,你也無需感到焦慮和自責,因爲你有選擇跑,或者不跑起來的權利。

*題圖來源於《平凡的榮耀》,文中配圖來源於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