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主導、共14國加入的新經濟圈構想“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將於8日至9日在美國西部城市洛杉磯召開部長級會議。這是該框架5月宣佈啓動以來首次面對面的正式部長級會議。據媒體此前報道,預計與會方將在此次會議期間就啓動正式談判達成協議。有分析認爲,IPEF的定位是“中國包圍網”,但由於其不討論撤銷或下調關稅,到底如何建立有實效性的框架存在疑問。

“印太經濟框架”於今年5月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日本期間正式啓動,這是美國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爲加強與亞太國家經貿關係而採取的最新舉措,被認爲旨在抗衡中國不斷增加的地區影響力。該框架目前共有14個成員,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新西蘭、新加坡、越南等國。據報道,臺灣曾表示有興趣加入該框架,但未被接納。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美國商務部此前發佈消息稱,即將舉行的會議將由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主持,目標是就正式進入談判達成一致。據報道,日本經濟產業相西村康稔、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安德根將出席該會議。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報道,談判將在供應鏈、貿易、綠色經濟、公平經濟4個領域推進,目前正在朝着在各領域發表部長級聲明的方向展開協調。據日本NHK電視臺網站6日報道,在這次會議上,重點是有多少國家能夠在所有領域開始談判。《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得到的會議聲明草案的概要顯示,IPEF擬建立供應鏈中斷時共享信息機制,爲防止半導體和重要礦物供應鏈的中斷,各國將設立窗口,建立便於請求提供信息共享和替代採購的機制。此外,IPEF還將推動加強供應鏈的信息交換、分散製造基地、強化儲備體制等。《日本經濟新聞》稱,會議將藉此加緊建立與在印太地區提高影響力的中國進行抗衡的軸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藍建學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太經濟框架”是美國自身實力下降背景下的產物,其主要目的在於打造“排華產業鏈”。但該框架的前景並不被看好,因爲其缺乏美國向其他太平洋國家讓利的關鍵內容,這將導致他國對這一框架的參與度未必會很高。也有日本媒體不看好IPEF。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東南亞國家與中國關係密切,對該框架是否含有“針對中國色彩”傾向表示擔憂。再加上主導IPEF的美國因考慮到對本國產業的影響,不會涉及到關稅撤銷等議題,尋求借此擴大對美出口的東南亞國家很難看到IPEF的好處。

日本時事通訊社7日分析稱,IPEF的談判領域由四部分構成,至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以及韓國表達了願參與所有領域談判的意向。但是,在包含數字經濟、勞動與環境規則在內的貿易領域,聚集所有參加國則有些困難。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對跨境數據轉移採取嚴格限制,而擁有很多跨國企業的日本和美國則主張數據自由流通。此外,一些亞洲國家對限制過度勞動的管制也持謹慎態度。

“印太經濟框架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化的舉措,而非打造一個新的經濟合作圈子”,一位不具名的中國外交官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經濟合作的首要任務即是降低關稅、擴大市場開放程度,“但在這些方面,美國的許諾是零”。他直言,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是一個拉攏其他國家圍堵中國的“圈套”,完全是“冷戰思維下的政治手法”。

這名外交官對該框架對中國的圍堵“效果”持不看好態度。“中國是世界10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對象國,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很多國家。用政治手段來阻斷這些國家和中國的經濟聯繫,不現實。”他表示,即使是美國自身,中美貿易摩擦也並未使華盛頓收到預期效果,“我們看到的是,特斯拉等企業反而前來中國設廠”。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宋毅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