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老牌車企寶馬欲挺進保險市場的消息一經傳出,便爲本就火熱的“車企賣保險”話題再添一把火。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企業名稱申報登記公告顯示,已覈准“寶馬(中國)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名稱申報。這意味着,寶馬進入國內保險中介行業已邁出第一步,在獲得銀保監會批准後將可以拿下保險經紀牌照,正式對外展業。

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爲,今年以來,由於汽車銷量、原材料供應等整體市場環境變化,以寶馬、蔚來爲代表的諸多車企爭先進入保險市場。一方面,這是基於發展新能源車的戰略佈局所需;另一方面,有利於延伸其自身汽車與金融服務鏈條,增加客戶黏性,進一步挖掘存量市場以提升利潤空間。長遠來看,險企與車企將融合發展,車險風險管理與客戶服務能力有望得到優化。

車企垂青保險經紀業務

寶馬此次進入保險業務領域並非毫無徵兆。《金融時報》記者查閱寶馬(中國)官網信息發現,該公司目前提供“一站式保險服務”。寶馬授權經銷商提供的保險顧問,會結合客戶的用車情況、駕駛習慣、預算、店內消費習慣等因素,爲車主推薦適合的車險產品,並量身打造保險方案。消費者可以選擇到寶馬授權的經銷商門店進行保險服務,從理賠到維修,全程只需與寶馬授權的經銷商門店對接一次即可完成。不甘止步於此,寶馬如今申請成立自己的保險經紀公司,完善其汽車產業與金融服務鏈條。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看來,不少汽車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都開始在汽車金融市場上大規模佈局,這是因爲汽車企業在生產汽車、製造汽車逐漸成熟之後會發現,如果想要汽車賣得更多,市場銷量更好做,金融是一個必然選擇。

寶馬進入車險市場就有其必然性。獨立國際策略研究院陳佳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表面上看寶馬是步後塵採取了跟隨策略,但其進軍新能源動力車的全球戰略,決定了寶馬一定會在成熟期進入車險市場。”

陳佳解釋稱,新能源車險業務與燃油車險業務最大的問題在於數據接口的閉環性。簡言之,新能源車企只有通過垂直一體化進入車險市場,才能在保護自身數據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深度打開產融結合的交叉營銷市場。綜合化營銷與車險配套銷售是“規定動作”,雖然這麼做的成本與風險都不小,但面對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車險市場不可避免會成爲汽車廠商的必爭之地。

近年來,汽車生產廠家積極佈局保險業務領域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2011年,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分別成立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有限公司與衆誠保險,後者成爲國內首家由汽車製造商牽頭的專業汽車保險公司。

2012年,一汽集團成立鑫安汽車保險,其主要定位是一汽集團優質車險服務提供商。

2019年3月,奔馳註冊成立了梅賽德斯-奔馳保險代理(北京)有限公司,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經紀業務。

除傳統車企外,新能源車企也在加速入場。

2018年7月,小鵬汽車成立了廣州小鵬汽車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並獲准開展汽車保險代理業務。

2019年4月,特斯拉收購了美國馬克爾公司,獲得保險經紀牌照,2020年8月又在中國註冊成立特斯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2022年1月和3月,蔚來保險經紀和比亞迪保險經紀也相繼成立。6月,理想汽車也通過收購銀建保險經紀公司曲線入場。

對於車企入局保險市場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爲還在於深挖存量市場與擴大收益。

文旅創新創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德欣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整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車企需要深度挖掘現有會員體系,從中找尋新的利潤增長點,車企從保險中介市場切入是一個非常可行的方式。不僅如此,近年來車企還在跨界做一些餐飲、茶飲等領域的業務,實際上這都是在從深耕存量市場和跨界融合的角度調整經營戰略。車企佈局保險業務最爲明顯的優勢,就是擁有很強黏性的消費人羣以及對於品牌的忠誠度。

“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行業面臨‘供給衝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陳士華日前如是表示。中汽協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6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1.7萬輛和1205.7萬輛,同比下降3.7%和6.6%。

能否“近水樓臺先得月”

車企涉足車險市場是否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勢?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車企進入保險市場不僅能延伸自身產業鏈佈局,還能發揮其在車險業務運用、風險管理以及理賠方面的優勢。車企可利用在車輛定損、零配件方面的專業優勢,運用車輛運行數據、維修保養數據,在車險精準、差異化定價以及專屬保險等方面進行深耕。

記者注意到,寶馬在介紹其保險服務價值中就提到,在汽車出險維修的零部件方面,寶馬可以確保提供原裝零部件以及高質量的維修。在定損報價方面,寶馬提供優質定損服務和更爲透明的價格。公司堅持“合理定損價格”,確保維修與定損無差價,消費者無需擔心產生額外費用。

行業人士普遍認爲,相對於傳統保險公司,新能源車企在車輛的出行數據方面優勢明顯,更容易對駕駛者的用車行爲進行風險監測。如果車企設立保險機構可以節約風險管理成本和中介費用。同時可以藉助保險業務增強與用戶的連接,從而拓展更多綜合服務,實現服務閉環。

值得注意的是,車企參與保險業務還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早在2012年,原保監會曾發文支持汽車企業代理保險業務專業化經營,目的在於促進汽車保險中介服務規範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防範經營風險、規範市場秩序,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

銀保監會成立以來,積極鼓勵和支持汽車企業出資設立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或者採取與已有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合作,由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統籌開展汽車保險業務,推進車企代理保險業務專業化運營。

降維打擊還是融合發展

隨着車企湧入車險領域,傳統險企車險市場會否受到侵佔的討論逐漸興起。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認爲,大量車企涉足車險中介業務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保險公司車險直銷渠道的空間。不過,車企中介渠道的競爭優勢在於服務,保險公司直銷業務的優勢是保費折扣,二者的目標客戶羣差異性較大。因此,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汽車修理廠商。同時,由於大部分車企介入的只是渠道業務,側重銷售服務環節,並不波及最終的承保服務,對保險公司影響總體有限。

“會否對險企市場造成衝擊取決於車企的體量。像寶馬、奔馳這種高端品牌車企的消費羣體相對來講收入層次會高一些,反而不會對車險市場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中低端汽車品牌廠商去拓展保險業務,可能會對現有保險企業造成一定衝擊。”張德欣說。

不過,車企“涉”險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數字化保險交易服務平臺車車科技創始人、CEO張磊認爲,新能源車企做車險,會面臨車險系統研發成本高、保險公司對接難、理賠服務建設週期長、牌照合規等問題,車險行業屬地化監管也使得車企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於車企入局保險業的未來發展,有業內專家建議,應利用數據優勢,同時警惕缺失保險專業性,不單純將保險業務視爲銷售環節,而是從消費者需求着手,優化產品。

從當前形勢來看,車企與保險公司正在通過合作實現融合發展。中國人保副總裁兼人保財險總裁於澤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以新能源車爲代表的汽車直營銷售模式之下,汽車廠商的合作需求更加扁平化、標準化,需要保險公司具備很強的渠道服務能力和專業化的銷售能力。儘管目前有一些主機廠也建立了自己的保險經紀公司,但是數量少、規模小,人保財險對這些主機廠的保險經紀公司持共存共贏的合作態度。

“在車險綜合改革逐漸深化與新能源車險不斷發展創新趨勢下,保險企業與汽車廠商給予車險市場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挖掘。競爭是手段,融合是必然,二者之間競爭合作格局或將爲我國車險市場的風險管理與服務質效帶來改變。另外,隨着駕乘體驗類數據市場進一步細分,不排除出現第三方‘玩家’挾數據接口優勢進入車險市場的可能性。”陳佳表示。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