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明鴻澤

業績與股價背離,艱難踏上A股征程的博納影業(001330.SZ)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遠低於市場預期。

9月23日,博納影業收盤價10.42元/股,大跌7.38%,市值約143億元。

五年前的2017年,博納影業啓動A股IPO前夕的一次增資擴股,王健林旗下的萬達電影斥資3億元入股,算上資金成本,如今浮虧約2.17億元。此外,同期突擊入股的黃曉明、章子怡等七大明星,如今也浮虧約1.27億元。

作爲中國頭部影視公司,早在2008年,紅杉資本、經緯資本就對博納影業青睞有加。2010年,博納影業登陸納斯達克,成爲中國內地影視第一股,名噪一時。然而,作爲博納影業的實際控制人,對於估值持續被低估,於冬頗爲鬱悶。2016年,博納影業完成私有化。

目前來看,博納影業的估值似乎在重演美股市場劇情。

與二級市場表現糟糕相比,博納影業的基本面看上去還算不錯。在疫情衝擊之下,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簡稱淨利潤)爲2.36億元,同比增逾7倍。不過,公司預計,三季度可能會出現虧損。

淨利增7倍股價跌逾30%

在二級市場上,無論是在美股還是A股,至少是目前,於冬都很鬱悶。他似乎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2010年12月,於冬出現在美國納斯達克,博納影業赴美上市成功,成爲中國大陸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視公司。

但是,於冬的開心是短暫的。上市當日,開盤價8.50美元/股,收盤價6.58美元/股,跌幅爲22.6%。上市首日破發,不是什麼好兆頭。

後來的表現,印證了當初的猜測。納斯達克市場似乎並不看好博納影業的發展,估值持續低迷,市值一度跌至30億元,最高也只有60億元。到2015年,上市五年,累計融資僅爲9979萬美元。

此時的A股市場,影視公司的表現決然相反。2009年登陸A股市場的華誼兄弟,五年後的市值一度超過800億元,光線傳媒的市值也曾超過600億元。

於冬心有不甘,難道博納影業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真的有十幾倍的差距嗎?

2016年,博納影業私有化,估值爲55億元。阿里、騰訊、中信證券、復星國際、紅杉資本、軟銀賽富等爲私有化買家,當然,還有於冬。

離開納斯達克,於冬就尋求回A,但這是一次艱辛的長跑。

2018年,博納影業正式啓動IPO,未能如願。2020年8月,博納影業再次啓動IPO,這一次,也頗爲坎坷難熬。

2020年11月5日,博納影業順利過會,然後又是漫長的等待,到今年7月28日,於冬才領到了上市批文。

今年8月18日,於冬在深交所敲響博納影業A股上市的鐘聲時大發感慨,在納斯達克苦熬了七年多,回A從遞交材料到過會通過1870天,從過會到拿到批文630天,走得好艱辛。

或許,於冬以爲,回A以後,博納影業股價會有積極表現,可以慰藉自己受傷的心靈。但結果,事與願違。

8月18日,對於冬而言,是個好日子。博納影業正式登陸深交所,當日頂格漲停,在連收七個漲停板後,股價達12.83元/股。8月31日,股價最高衝至15.23元/股,但當日大跌6.34%,收報13.25元/股。

進入9月,博納影業表現低迷,9月2日、5日,連續兩個交易日跌停,9月16日跌6.95%,9月23日跌7.38%。至此,股價已從高處跌去了31.58%。

從K線走勢來看,博納影業似乎在重演美股市場的故事。

與股價表現不佳相對應的是,博納影業的經營業績不錯。

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爲14.73億元,同比增長81.89%,淨利潤爲2.36億元,同比增長783.15%。

202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爲31.24億元、3.63億元,同比增長94.05%、90.19%。

今年前三季度,博納影業主投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取得了40.6億元票房,表現驚豔。

12名突擊入股者浮虧2.8億

股價的萎靡坑苦了一衆明星股東。

不可否認,於冬一手創立的博納影業,在業內的地位並不低。

根據招股書,博納影業是國內首家從事電影發行業務的民營企業,從電影起步,不斷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現已成爲行業知名的全產業鏈佈局的電影集團。目前,公司主營業務爲電影的投資、發行、院線及影院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自從2003年成立以來,博納影業發行的影片累計超過250部。其中,有16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75部影片票房超過1億元,累計總票房超過600億元,在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榜前十五名中佔有四席,《長津湖》勇奪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公司稱,近年來,其改編的《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烈火英雄》《智取威虎山》等影片成爲中國主旋律題材電影商業化運作的成功典範。

博納影業的競爭優勢在於全產業鏈佈局,業務覆蓋電影的投資、發行、院線及影院各個環節,打通了產業鏈上下游,可降低業務成本,減少業績波動。

其實,博納影業還有一個競爭優勢,那就是與明星通過股權進行利益捆綁。

在博納影業IPO前,資本、明星爭相入股。在私有化時,阿里巴巴、中信證券、騰訊等入股,2016年12月,博納影業增資,阿里、騰訊等再次出資認購。

2017年3月,博納影業完成股改,籌劃A股IPO。當月,公司再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約爲11億元。

顯然,這一次增資的股東,屬於IPO前的突擊入股。王健林實際控制的萬達電影出資3億元認購2061.78萬股,知名影星黃曉明、章子怡、張涵予、陳寶國、黃建新、韓寒、毛俊傑等七人一起入股,合計出資1.75億元認購1202.71萬股。此外,青島金石、天津橋斌等機構也參與了認購,合計認購3539.40萬股。

當時,博納影業的估值爲150億元,上述12名股東的認購價爲14.55元/股,合計出資約9.9億元。

時隔5年半,截至今年9月23日,博納影業的估值爲143億元,較當時的估值縮水了約7億元。

與之對應的是,不考慮五年半的資金成本,王健林浮虧近億元,黃曉明等七大明星合計虧損約0.50億元,其餘股東浮虧約1.46億元,合計浮虧約2.80億元。

如果考慮資金成本,通常以8%的利息計算,那麼,12名股東僅資金利息就達4.36億元。因此,突擊入股的12名股東合計浮虧約7.16億元。其中,王健林浮虧約2.17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