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蒼茫大地,深愛熱土家園……”9月24日,歌聲又一次響起,清華大學的原創話劇《馬蘭花開》把觀衆帶去了茫茫大漠之中,帶回了那段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崢嶸歲月。

這部由清華師生自編自演的話劇,用最真實的故事來紀念“兩彈一星”元勳、清華校友鄧稼先。在劇中,和鄧稼先一起告別家人、踏上征途的還有小高、小辣椒、大鋼鐵、小張……他們是上一輩科技工作者爲實現“中國夢”勇攀科學高峯的一個又一個縮影。

這部話劇自2013年首場演出以來,已在校內外完成了百餘次演出,被評爲“清華人的必刷劇”。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覃川是《馬蘭花開》的總編劇,在近10年的演出過程中,這部話劇的“火爆”程度有點出乎他的意料,但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老一代科學家的高尚人格和愛國精神,永遠能帶來感動”。

“原子彈爆炸時所綻放的蘑菇雲,就像那朵盛開在戈壁灘的馬蘭花。”談到《馬蘭花開》劇名的由來時,覃川說,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試驗主要是在新疆馬蘭基地的戈壁灘進行的,鄧稼先帶領團隊在完成理論方案設計之後,曾多次在這片大漠上參與現場試驗工作,馬蘭基地對於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個‘花朵’得以綻放,背後是以鄧稼先爲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無畏奮鬥和無私奉獻”。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我要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子彈,更強大、更厲害的子彈。”話劇開篇,童年時期的鄧稼先在圓明園廢墟里“撿”到一顆外國侵略者留下的子彈之後,報效祖國的人生理想便萌芽生根、愈發茁壯,成爲他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傅宇傑是話劇鄧稼先的扮演者,讓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鄧稼先在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第九天,毅然選擇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許中華一生,無怨無悔”的人生選擇貫穿整場話劇的始終,從鄧稼先青少年時期就立志報國、毅然決然選擇學成歸國,到告別家人、隱姓埋名去往茫茫大漠艱難創業,再到痛別摯母、用自己的一生報效祖國……話劇中的每一幕都源自真實事蹟。

從2011年開始籌備到2013年正式演出,《馬蘭花開》前期的準備工作整整耗時兩年,僅劇本創作就花費了一年半。爲了還原最真實的情景和細節,覃川和主創團隊曾先後三次拜訪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前往位於四川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進行採風、與鄧稼先生前的同事和助手座談、翻閱文字和影視資料80多部……

“瞭解越多,崇敬之情越深,這又激勵着我們走向更高的標準,我們要用藝術表達出最真實的故事。”讓覃川印象很深的是,在鄧稼先家中,有一間完整保留着他生前原貌的房間,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舊傢俱、牆上掛着的“兩彈元勳鄧稼先”題詞……當許鹿希先生拉開書桌抽屜的那一刻,看到裏面放着滿滿的磁帶,覃川覺得鄧稼先在自己的眼前“活”了起來,他不僅是一位認真嚴謹的科學家,也是一位熱愛生活、喜歡音樂的可愛長輩。後來,這些小細節也都暗含在劇中,呈現出了鄧稼先更豐富的人格魅力。

在“花開”劇組,很多人會親切地稱“鄧稼先”爲“老鄧”。在話劇中也曾出現這樣一幕,有一位同事喊“鄧稼先”爲“鄧主任”,卻被“鄧稼先”糾正說:“喊我‘老鄧’”。在傅宇傑看來,這正是鄧稼先不爲名不爲利的體現,“鄧稼先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人,他就像一個篤定的核,可以幫助所有人在諸多變化中找到確定不變的價值和意義”。

《馬蘭花開》已伴隨了傅宇傑近10年的成長。從臺下觀衆到鄧稼先扮演者,傅宇傑覺得自己在慢慢地靠近鄧稼先、理解上一輩科學家的內心世界。“他們進行人生選擇時所秉持的價值理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在未來去作出相似的選擇。”

在劇外,也有很多難忘的感動和心潮澎湃。在一次校友專場演出結束後,主持人臨時起意邀請曾參加過“兩彈一星”研製的校友上臺,近20位耄耋之年的老校友從觀衆席陸續走出,更想不到的是一些彼此認識的校友在看到對方之後卻驚訝地表示:“原來你也參加過!”

這一幕場景讓覃川難以忘懷。在他看來,這正是上一輩科技工作者立志“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奉獻精神的最好體現,“他們沒有把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研製作爲炫耀的資本,而是用樸實的行動默默地撐起了祖國的脊樑”。

種下一朵屬於自己的“馬蘭花”

“5、4、3、2、1,起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馬蘭基地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雷霆之聲響徹祖國上空。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就從這裏開始吧!”在話劇高潮部分,傅宇傑所扮演的鄧稼先帶領着同事們,終於在第九次理論精算中得到了與前八次完全吻合的結果,他們成功了!舞臺上,鄧稼先和同事們激動地擁抱在一起,留下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但要是能幹成一件驚天動地、利國利民的大事,那就是死了也值得。”

“《馬蘭花開》的舞臺是一個尋找信仰和信念的地方。”早在2013年,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閻博就曾作爲幕後工作人員以及羣衆演員加入“花開”劇組,她見證着劇組的舞美道具、動畫音樂不斷完善,也見證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的成長。

“每一代學生都在用他們的特點和方式去傳播‘老鄧’精神”。在劇中有一位“小高”,每當團隊遇到困難時,他總是能堅持衝鋒在前、披荊斬棘,最終和團隊一起成功完成9次精算。讓閻博很感動的是飾演該角色的學生,從剛開始抱着嘗試和體驗心態加入劇組,到親身體驗着上一輩科技工作者的人生,再到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新的思考,“花開”精神指引着他作出了走向祖國基層的人生選擇。“每個人都在隨着‘花開’成長,當大家沉入其中去體驗最真實的情感時,就能將那份信念融入血肉之中。”閻博說。

“一邊演,一邊去理解”是“花開”劇組每一代演員的使命。“景片”是一個特殊的工作,每一場演出都需要18位幕後演員推動大大的背景板,以保證舞臺佈景隨情節而變換。承擔該工作的演員只能全程站在高高的景片背後。

“不管我們在哪個角落,只要聽到主題曲響起,每個人都會熱淚盈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2019級本科生張淵沫主要負責幕後工作,在她看來,無論是誰、無論在哪裏,《馬蘭花開》給大家帶來的都是一種確信的價值和意義,“每個人都是一朵小小的馬蘭花,我們的花期不同,但都在創造出自己的可能性”。

從受大漠花開的啓迪,到在舞臺上傳播“馬蘭”精神,再到親手種下一朵屬於自己的“馬蘭花”,“花開”指引着師生尋找人生綻放的方向。

曾經,傅宇傑也是“景片”崗位中的一員,每場排演他都會全程堅守在幕後,默默記下舞臺上演員的臺詞、揣摩角色的性格和情緒……正是這段默默無聞的經歷,才讓他有了飾演鄧稼先的機會,“我們面對複雜多元和快節奏的社會時,可能會感到很焦慮和迷茫,但每每去接觸老鄧的故事,我學會了堅守和義無反顧”。

“《馬蘭花開》總是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沉靜下來,感受着上一輩科學家的專注和純粹。”如今,閻博從當初參演話劇的學生成長爲一名心理教師,在她看來,幫助新一代青年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到精神內核是“花開”所承載的另一個重要意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我們的‘根’永遠相同”。

馬蘭花開又一年,青春熱血澆灌出新的生命力

“如果要讓我鄧稼先再來一次的話,我還願意做中國西部戈壁灘上那一株小小的馬蘭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間的光芒,用它照亮這腳下生我養我的土地,用它照亮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這民族用血與火所澆鑄的共和國永不停息的強國夢想!”

全劇最後,滿頭銀髮的鄧稼先“穿越”到天安門廣場,回憶起自己的一生,發出了這樣的誓言。

對於“花開”劇組的青年師生來說,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把“花開”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寒暑假期間,他們都會組織去往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青海金銀灘、新疆馬蘭基地……傅宇傑曾跟隨劇組去全國10餘個省份演出、採風,每一次的經歷都會爲劇組注入更多的活力,讓這朵馬蘭花更具有生命力,“當我們去親身感受老一輩奮鬥過的地方,真實環境帶來的震撼會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和選擇”。

隨着《馬蘭花開》去往祖國越來越多的地方,科學家精神指引着師生創造出了更多的光亮。在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於朔看來,《馬蘭花開》更像是一部傳遞和發揚着價值和思想的藝術作品,在劇組近10年的成長中,又注入了清華大學青年師生“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內涵,“每個人都在努力把自己融入角色,真正把這部話劇當成一份有意義的事業”。

前不久,“花開”劇組迎來了一批新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1級本科生田暢然就是其中的一員。在劇中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情節深深打動着她。鄧稼先身患癌症後,依然不顧身體虛弱,堅持親自到核爆炸試驗現場排除險情,但由於過度勞累,當晚便被緊急搶救了整整一夜。

田暢然被上一代的精神所打動,她看到舞臺上的演員們在閃閃發光,這也成爲她加入劇組的原因。在一輪又一輪的排演中,她發現自己收穫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有對“心懷國之大者”的深刻理解,“舞臺更像是用另一種形式去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的地方”。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級本科生李佳瑩同樣也是一名新演員。從大一新生入學時,在別人表演的故事裏流下眼淚,到在方寸舞臺上體味厚重的歷史,李佳瑩覺得,自己時時刻刻在被劇中的每一幕場景所感動,被上一輩科技工作者爲國奉獻的精神所吸引,“我在慢慢地向上一輩科學家靠近,新一代演員會繼續把這份感動與責任傳遞給更多的人,將那些奉獻青春熱血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

“在祖國重大工程研製、重要科學攻關的過程中,無數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凝練形成的科學家精神早已成爲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天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言,具有格外特殊的意義。”在覃川看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國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能否真正具備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新時代勇擔大任的青年們要想實現從0到1的飛躍,不僅需要系統的知識和勤奮努力,更需要有集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育人精神於一體的科學家精神作爲支撐,“這種精神雖然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具體體現,但核心是一脈相承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