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論:提升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健全金融穩定長效機制

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的雛形開始顯現。9月26日,央行發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健全金融穩定長效機制》表示,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的基礎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資金積累。

金融穩定保障基金作爲國家重大金融風險處置的後備基金,首次出現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塑形於4月6日央行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融穩定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在當前經濟面臨日益複雜的背景下,該基金的建立實施,將助力央行進一步抓好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夯實金融穩健運行制度基礎,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至此,中國防範和處置金融風險的三道防線基本搭建完成,即以新巴塞爾協議爲框架搭建的基於資本充足率的微觀審慎防線,以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等爲主的行業保障基金,及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這一“三位一體”的金融防禦安全網絡,以資本吸收風險爲理念和導向,採取以市場化資金優先、公共資金殿後的風險防範序位,壓實金融機構、行業保障基金和監管部門等的各自主體責任。

當然,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設立行業保障基金和金融保障基金等手段,築高資本防線只是防範金融風險的物質保障。畢竟,資本充足率也好,行業保障基金也罷,抑或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都存在一個安全邊界,因爲向金融機構收取的費率與金融機構的淨資產收益率呈反比,即這類似於金融安全領域的拉弗曲線,相關費率定的越高,金融機構可用於真正價值創造的資本就越少,信用槓桿就越低,金融機構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等就越低,金融穩定防火牆的堅固程度呈邊際遞減態勢。何況,什麼樣的資本充足率和費率,能提高金融穩定防護能力,主要源自風險管理模型,而非風險資產的真實風險敞口。

要健全金融穩定長效機制,最終需要提升整個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及金融市場吸收消化風險能力。這就需要構建和完善金融風險預防體系。

首先,構建和完善多層次風險交易市場,實現風險管控市場化、法治化。金融風險本質是資源錯配,這就需要適度推出風險資產的二級交易市場,及衍生金融市場,讓市場通過交易動態優化風險資產的配置,如適度推出信貸二級轉讓市場,大力發展主動負債市場,最小化金融機構資產與負債的期限結構風險,以及適度推進和完善以信用違約互換、資產證券化等爲主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爲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推動風險在金融市場的優化配置,從而提高整個金融市場對風險的吸收消化能力。

其次,搭建開放准入的市場準入和退出體系,讓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市場主體參與風險資產交易,提高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越豐富多元,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就越高。

再次,改革現有金融風險管理體系,探索基於匹配性效應和適應性效應相結合的風險分析和管理框架。通過提升金融機構的認知和對服務對象的即時跟蹤評價,擺脫基於歷史數據的風險模型,將金融風險管控根植於風險事件場景和風險衍生邏輯上挖掘風險資產的在險價值。

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將以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爲主的三道防火牆,喻作金融市場穩定的定海神針,那麼提升金融市場的風險可承載能力和消化吸收風險的能力,則是金融穩定和安全的內核,唯有開放准入的金融市場從頭到腳都散發出專業化、法治化的氣息,健全的金融穩定長效機制就水到渠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