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動輒百萬的創業潮流——擺地攤,三個不同尋常的變化:

第一個,路邊攤品牌化,率先出攤的就有麥當勞肯德基、海底撈、蜜雪冰城,甚至五星級酒店香格里拉。

第二個,路邊攤白領化,“學歷膨脹”不僅發生在外賣大軍和基層公務員隊伍。

第三個,路邊攤濾鏡化,在小紅書、抖音、豆瓣等社交媒體活躍着的地攤民間“導師”渲染下,擺攤成爲開民宿後美顏濾鏡最高的行業。

#01

深圳街頭,福田香格里拉酒店都開始擺路邊攤賣早餐了,而且生意很好。

(截圖自微博)

上海,作爲國際化大都市,在國慶前夕通過了新修訂的《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但新政策要在2023年1月1日實施。

有網友爆料,早在2020年6月,包頭的香格里拉酒店就開始試水路邊攤了。

重點是價格還很親民,10元一份炒麪、皮蛋瘦肉粥、魚皮粥,3元一顆茶葉蛋。買滿58元還能減免停車費。

除了香格里拉,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等國際快餐巨頭們,也加入了路邊攤大軍。

一把塑料椅、一個外賣包、一張宣傳海報、一位服務員,簡易版的早餐攤就完成了。

他們摸準上班族的節奏,每天早早佔據寫字樓、商場外、地鐵口等人流量高地。

一份8塊錢的肯德基早餐,有肉有蛋有咖啡,掃碼就能帶走。

中國新聞週刊就報道,今年4月疫情下的北京,線下受阻的餐飲業求生欲拉滿。

“20塊錢一盒的西紅柿雞蛋蓋飯、25塊錢一盒的宮保雞丁蓋飯……”線上外賣、線下外擺、預製菜,社羣團購等等,全聚德把能用的招數全部都用上了。

而海底撈則在商場樓下開闢了3㎡的攤位,不僅賣自家的自熱火鍋、火鍋底料、辣椒醬等產品,甚至水果和蔬菜的豐富程度堪比菜市場。

被稱爲“線下拼多多”的蜜雪冰城,也設了1㎡左右的“蜜雪小站”,把做好的飲品往馬路邊一擺就開始營業了。

路邊攤品牌升級,恰恰說明大牌越來越“懂”中國人了。

#02

路邊攤白領化越來越明顯了。

有幾個特徵,一是攤主年輕化、高學歷化、時髦化。

走在街頭路邊攤上,擺攤的潮男潮女居多。

二是出攤設備越來越高端,沒個豪車都不好意思出來擺攤了。

擺攤,已經不是三輪車、摩托車的時代了,而是私家車時代。

在深圳羅湖區的茵特拉根小鎮,能看到陸巡、X5、卡宴、大G、小麪包、各種擺攤的車。

(截圖自微博)

你可能知道“擺攤神車”五菱宏光,但你見過用奧迪運牛雜的嗎?截圖中這位牛雜小哥,出攤用的就是奧迪,他還爆料:“家裏還有一臺路虎”。

三是攤主前職業白領化。

地攤江湖,臥虎藏龍。

穀雨最近就報道了一個85後國企員工阿鴉擺地攤的故事。深夜的時候,阿鴉在露營車上面架起來一塊桌板,戴着鴨舌帽,烤着烤腸。

阿鴉發現,有很多同事在這兩年對自己的經濟狀況顯露出一種緊繃感,以前,單位裏並不鼓勵員工有副業,但今年,他發現同事們都已經管不得那麼多了,大大方方談起下班之後去開網約車的事。

還有過去幾年最風光的互聯網大廠員工,也加入了這煙火氣十足的“創業”中。小紅書上就有不少擺攤筆記是互聯網從業者貢獻的。

網上廣泛流傳《辭掉互聯網大廠年薪60多萬的工作,我去擺攤賣涼皮》的文章,裏面提到,小師之前在上海拼多多工作,負責平臺運營,裸辭前年薪已經到了60多萬。

雖然賺得多,但要經常出差,工作節奏接近007,“違背了自己生活的本性”,於是毅然決然辭職擺攤卷涼皮,戲稱“上班卷同事,下班卷涼皮”。如今,小師有時間享受生活,也有機會接觸到各種有趣的靈魂。

擺地攤,如今一躍成爲繼開滴滴、送外賣後的第三個炙手可熱的靈活就業渠道。與對抗職場內卷,尋找有趣靈魂掛上了鉤。

#03

擺地攤,可能是繼小資青年開民宿後,美顏濾鏡最高的行業了。

在小紅書搜了下“擺攤”就有154萬多篇的筆記,分享者是清一色的帥哥美女攤主們。

南都報道,2022年1月至5月,小紅書平臺“車尾箱集市”、“後備箱集市”的相關搜索量較2021年同比增長2866%,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後備箱咖啡”和“後備箱冰粉”。

地攤“導師”還告訴你,要把“精緻露營”的精髓,搬到擺攤上來。

路邊攤要想流量好,要賣得起價,顏值是第一位。最好能滿足都市男女拍照打卡曬朋友圈的需求。

於是,2.0時代的地攤經濟造福了某多多。在某平臺上,文藝、小資情調的“地攤神器”,銷量十分火爆。比如,定製擺地攤掛布(招牌),10元一張,銷量10W+;

7.99元的夜市擺攤裝飾燈,銷量10W+;

還有可移動擺攤網紅小推車,雖然價格高達890元,但銷量也是10W+。

地攤“導師”還告訴你,擺攤關鍵是要有創意。

於是,賣檸檬茶、冰粉、咖啡、調製酒、涼拌雞爪,都成了今年路邊攤的網紅項目。

廣州白雲區街頭,還有打出“摸貓一次200元,合照1000元”招牌的路邊攤。

穀雨報道,在雲南,攤主們還會賣一些更稀奇古怪的東西,有人賣擁抱,有人賣自己寫的詩,有人賣日落(攤主手機裏的珍藏)……

#04

“擺攤熱”背後不尋常的信號

還有一個更大的疑惑擺在許多人面前,擺地攤與城管“鬥智鬥勇”多年,怎麼現在又回來了?

這背後至少有3個不同尋常的信號。

第一,消費的復甦。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消費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今年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560億元,同比增長0.5%。

如果說大型商圈是消費的主動脈,那路邊攤可以說是消費的毛細血管。

上海解禁路邊攤,不也正是釋放了提振消費的信心,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出來擺攤,也就是鼓勵更多的人出來消費。

第二,路邊攤,成爲靈活就業的又一選擇。

今年的就業形勢,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千萬大學畢業就業大軍洶湧而來,互聯網大廠改變大舉擴張的策略,靈活就業者2億人……

(截圖來源:有數DataVision )

千萬別小看了小小路邊攤的,對兜底就業的巨大能量。

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一家個體工商戶可帶動2.37個人就業。支付寶《2019中國小店經濟溫度圖譜》的調查顯示,中國小店的數量約爲1億,包含網店、街邊小店、路邊小攤等,直接間接地,帶動3億人就業。

2020年的時候,“夜經濟”、“地攤熱”就曾復甦過。當時,成都市作爲試點城市,率先鬆綁地攤經濟後,2個月後就增加了10萬個與地攤有關的就業崗位。

只要政策放開一點點,就能解決幾千萬人,甚至上億人的就業問題。相信更多的城市,也會跟上上海的步伐。

(截圖自微博)

第三,年輕人的就業觀變了。

雖然今年我們刷到很多年輕人考公熱的新聞,造成一種幻覺——宇宙的盡頭是體制內。

但我們也要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放棄體制內和白領工作的執念,出來跑滴滴、送外賣、擺地攤,重新定義這些最接地氣的職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