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PO日報 

伴隨着A股市場IPO節奏的收緊、以及各板塊的上市財務指標提高,不少公司選擇主動撤退。今年以來,IPO終止審覈企業數量不斷攀升,現已超過120家。

與之相對應的是,此前一度陷入低谷期的香港IPO市場,現在是否有所好轉?

01

融資規模持續下滑

根據近日港交所發佈的報告,2024年第一季期間,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共12家,集資額合共48億港元,較2023年第一季下跌28%。

12家新上市公司中,來自內地的公司有5家,佔比約四成。5家企業分別爲連連數字、荃信生物、經緯天地美中嘉和、速騰聚創。

需要指出的是,自2021年起,港交所IPO首發募資規模已經連續三年下跌。

數據顯示,受市場情緒和經濟環境影響,2023年,港交所迎來70家IPO新上市公司,同比2022年減少了19家;首發募資金額爲448.67億港元,同比下降57%,創下自2013年以來的新低。

對此,港交所表示,2023年包括香港市場在內,全球新股市場持續受疲軟的市場情緒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但香港全年新股市場持續回暖。過去這一年在《上市規則》新增章節18C後,打開了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通道。2024年將落實GEM改革,包括爲大量從事研發活動的高增長企業增設上市渠道及引入“簡化轉板機制”。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港股IPO市場與A股IPO市場也存在某種程度的蹺蹺板效應,既是互補又有競爭關係。

近幾年來,A股實行註冊制改革,IPO首發募資規模自2020年以來增長顯著,而同期的港股IPO市場則在2020年達到首發募資高點之後一路回落,2022年下降幅度達到68.64%。

但2023年下半年開始,A股的IPO環境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2023年8月,證監會網站發佈的《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指出,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今年3月15日,證監會連發四文提振投資者信心,涉及從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加強上市公司監管、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等相關內容。

4月12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就修訂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擬適度提高主板和創業板上市門檻,上市財務指標有了明顯的提高。

如今,A股IPO審覈趨嚴,港股IPO市場是否也發生了變化?

02

轉戰港股公司增多

據IPO日報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4月26日,港交所共有85宗IPO申請正在處理中。這其中有不少是A股謀求上市未果、改道港交所上市的企業。

截至4月26日,已有15家曾試圖A股上市的公司,轉戰港股IPO,分別是國富氫能、毛戈平、縱目科技、傲基科技、容大合衆、宜搜科技、太美醫療、晶科電子、華昊中天、派格生物、重塑能源、趣致集團、蜜雪冰城、夢金園黃金、樹蘭醫療。

其中,多家是衝擊科創板失敗的公司,包括太美醫療、晶科電子、華昊中天、派格生物等。

其中,縱目科技在2022年11月提交了科創板IPO申請。然而到了2023年9月,縱目科技和保薦人分別提交了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根據有關規定,上交所決定終止縱目科技的科創板上市審覈。

對於縱目科技放棄科創板、改道港交所上市,有業內人士指出,或與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有關。

早在2023年7月,市場上就有傳聞稱,監管對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遞交材料申報的企業審覈將更加審慎,未盈利企業的上市環境發生變化。

在此前問詢函中,縱目科技曾被要求說明未來盈利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說明其是否具備足夠的抗風險能力,是否具有直接面向市場獨立持續經營能力的要求。

太美醫療曾申請登陸A股科創板,並被市場看好衝擊醫藥SaaS第一股,但在IPO上會時,因主營業務收入增幅放緩、毛利率下滑、期間費用率高、SaaS產品收入佔比較低等上會被否。

總的來說,今年從A股“折戟”後轉戰港股上市的企業明顯增加,尤其是科創板的企業。

另一方面,港交所新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也較往年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根據Choice金融終端統計,2023年,港股約有40%的新股IPO是以最低價發行,僅有不到10%是以最高價發行。但即便如此,港股IPO破發率(首日收市價低於發行價)仍居高不下。

2023年上市的70家港股公司中,有36家企業首日破發,佔比約爲51%。而拉長時間來看,更多新股出現跌破發行價的情況。

截至4月26日,2024年港股共上市15只新股,其中6家首日破發,首日破發率爲40%,首日平均漲幅達20%,其中更有2只新股於上市首日翻番,分別是經緯天地和泓基集團。

整體來看,2024年,港股IPO破發率有所下滑,港股IPO市場有回暖跡象,尤其是新股和次新股的賺錢效應有所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