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君臨將花時間把多年積累的關於投資的筆記和思考整理成書。

專欄仍會不定時更新,股市有行情的時候,我會寫文章跟大家聊聊最新的看法;

沒有行情的時候,就埋頭寫書,寫一章發一章。

——

以下是《君臨投資史》的卷二,第二章。

難怪老被人盯着,法國竟然藏了這麼多寶藏資產!

2018年,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拘留華爲高層孟晚舟,剎那間引起了中國人的羣情激憤!

據說當時,華爲集團總裁任正非的辦公桌上,擺放着一本名爲《美國陷阱》的書籍,被眼尖的記者發現了。

《美國陷阱》這本書,講述的是一段法國阿爾斯通高管皮耶魯齊和孟晚舟相似的遭遇……

阿爾斯通,這家成立於1928年的公司,在水電設備、核電站、高鐵產業上都曾經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尤其是在高鐵產業上,它1978年研製出了法國第一列TGV高鐵, 2007年曾經締造了574.8 公里/小時的世界軌道列車最高速度紀錄。

2021年,通過收購加拿大龐巴迪公司的軌交業務,超過西門子成爲了世界第二大軌道交通巨頭(第一是中國中車)。

可惜,現在也就只剩下高鐵業務了。

因爲它的另一個支柱,電力設備和能源業務,已經被屈辱的賤賣。

誰讓它的對手,是強大的通用電氣,和其背後強大的美國政府呢?!

2013年,阿爾斯通的副總裁皮耶魯齊到美國出差,飛機剛剛落地,雙手便被手銬銬住。

根據美國司法部的指控,皮耶魯齊在10年前的一個印尼項目上,行賄印尼官員28萬美金,違反了《反海外腐敗法》,必須接受調查。

一個法國人,在印尼的土地上行賄了印尼官員,行賄金額不大,還是10年前的陳芝麻爛穀子事,連印尼、法國都不管,美國人竟然如此勞師動衆!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醉翁之意根本不在酒。

原來,當年通用電氣試圖收購阿爾斯通的能源部門,但在價格上談不攏,正僵持着。

這招逮捕令一出,阿爾斯通的管理層頓時亂了方寸,畢竟他們作爲皮耶魯齊的上司,也有被起訴的危機。

事情捅到法國政府那裏,他們一開始的態度是:要硬氣點,通用電氣開的價格太低了,要賣也是賣個好價格。

於是找來德國西門子,希望能幫忙抬一下價。

西門子於是在通用電氣開出的130億美元基礎上,報了個加價30億美元一起組建合資公司的方案。

沒料到,通用電氣隨後放出話來,如果西門子膽敢和阿爾斯通組建合資公司,那這個合資公司就要面臨10億美元的罰款。

西門子果斷閃人。

又僵持了一段時間,2014年,阿爾斯通另一名高管霍斯金斯也被美國逮捕了。

沒辦法,法國人只得認栽。

不僅認罪行賄,接受了美國司法部開出的鉅額罰單72億美元,還將旗下70%營收佔比的能源部門以最初的130億美元價格賣給通用電氣。

隨後沒多久,皮耶魯齊被釋放,並將自己三年多的牢獄生涯,寫成了《美國陷阱》一書。

2021年,孟晚舟在中國政府的斡旋下,最終無罪釋放。

皮耶魯齊當時也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說:“我沒有孟女士那麼幸運,我的公司並沒有向我提供那麼強大的支持,我的祖國也沒有給我提供強大的支持。“

法國如今只能算是一個二等強國,被超級大國欺負早就司空見慣了。

比如2021年,澳大利亞突然單方面撕毀了同法國簽訂的購買潛艇協議,轉而通過同美英兩國組建新聯盟,獲得製造核潛艇的技術。

這件事發生後,法國總統雖然極爲憤怒,但也無可奈何。

離奇的是,不僅美國會背地裏捅刀子,最近連日本也對法國人狠下殺手。

2019年12月31日,新年前的最後一天,法國汽車大亨卡洛斯·戈恩忽然展開絕地大逃亡,在躲過了日本司法系統的重重障礙後,搭乘私人飛機從大阪飛抵黎巴嫩首都,一時刷屏網絡。

據路透社報道,這名法國人是被一傢俬人安保公司偷運出日本的,全程使用了兩架私人飛機,中途被裝在一個箱子裏從一架飛機轉移到了另一架飛機。

簡直比諜戰片還要刺激。

戈恩爲何要想盡辦法逃離日本呢?

事情的原委,要從法國汽車業的驕傲——雷諾的命運變遷說起。

雷諾曾經是法國最大的汽車公司,1898年由路易·雷諾創立,早期自己設計並製造汽車,通過賽車打開品牌影響力。

一戰的時候,業務線拓展到槍支彈藥、飛機和輕型坦克,還成爲世界領先的飛機引擎製造商之一。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雷諾是法國第一大私人企業,並在二戰後被國家接管,逐漸隕落,1984年曾虧損達到125億法郎。

堪稱出道即巔峯,跟英國的羅羅公司有着幾乎一模一樣的劇情。

不同的是,在1990年代,這家逐漸平庸的企業出現了兩位優秀的領導人,由此迎來了一段高光時刻。

第一位是1992年上任董事長的舒維茲,他帶領團隊幹了以下幾件事:

其一,研發出一流的性能車,旗下F1車隊連續6年奪得冠軍稱號,由此帶來品牌美譽度的提升;

其二,跟法國政府談判,讓國企機制的雷諾公司實現民營化(政府持股下降到15.7%),激勵機制變得更有活力;

其三,逆向投資南美、東歐、俄羅斯市場,這些地方相對冷門,競爭沒那麼激烈,由此海外銷量大幅增長;

其四,1999年,力排衆議,以48.6億美元買下陷入困境的日產汽車36.8%股權。

日產曾是日本第二大汽車企業,擁有一流的技術實力,被車界稱作“技術日產”。

但因爲出現了“大企業病”,官僚主義盛行,成本控制乏力,在1991-1999年,出現了7年虧損,揹負債務高達2.1億日元,公司瀕臨破產。

舒維茲深知日產的問題所在,於是第二位領導人登場了。

時任副總裁,有着“成本殺手”外號的卡洛斯·戈恩,就這樣奔赴萬里之外去拯救日產。

戈恩不負使命,他在日產汽車進行了暴風驟雨般的改革:

其一,專注主業,賣掉所有與汽車生產無關的業務部門,包括軍工、房地產業務。

其二,削減20%的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包括公司在3年內裁員2.1萬人,關閉5家工廠。

其三,削減20%採購成本,將1300家零部件供應商淘汰掉700家。

效果立竿見影,2000年日產汽車實現了27億美元的利潤,2001年進一步上升到29.7億美元。

戈恩在日產的成就,震撼了日本和汽車行業,由此獲得美國《汽車新聞》2000年度最佳CEO的稱號。

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達成了舒維茲復興雷諾的大計。

汽車業是個規模效應明顯的行業,唯有龐大的規模才能分攤採購成本、研發支出,實現最終的長久盈利。

因此,復興日產本身就是在復興雷諾。

2002年,舒維茲推動雷諾和日產的交叉持股,雷諾將日產的股權提升到44.3%,日產獲得雷諾15%的股份,由此形成了更緊密的雷諾-日產聯盟。

2005年,舒維茲功成身退,戈恩接任雷諾董事長,同時也兼任着日產的董事長。

2016年,戈恩推動日產以2373.5億日元收購三菱汽車34%的控股權,打造了規模更大的雷諾-日產-三菱聯盟。

2017年,聯盟以1060.83萬汽車的銷量超過豐田、大衆,成爲世界第一大汽車集團。

這是法國雷諾在時隔百年之後的,另一個巔峯時刻。

但也是在這一年,裂痕出現了。

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上臺,他急於爲振興法國找到新引擎,於是跟戈恩達成了一個對賭協議:

法國政府支持戈恩連任雷諾公司董事長,作爲交換條件,戈恩要促成雷諾、日產的合併。

消息傳到日本,輿論炸鍋,戈恩立即從“日產救世主”變爲“日本汽車業的入侵者”,反對合並計劃被上升到“保衛日本汽車業”的高度。

日本政府力量開始介入,2018年,戈恩在東京機場被日本檢方逮捕,罪名爲涉嫌少報薪酬逃稅、挪用公司資產等。

這纔有了一年多之後,戈恩抓住保釋的間隙機會,祕密萬里潛逃的驚險劇情。

不過,躲得了一時,也未必躲得了一世,直到2022年的今天,戈恩仍在面臨着國際通緝令的壓力。

而先後失去了兩位靈魂人物的雷諾汽車,面臨着聯盟的瓦解,和俄烏戰爭後最大海外市場俄羅斯的丟失,經營再次陷入了困境。

如今它的市值已經掉到了世界汽車公司排名的20名以外,日漸落寞。

從長期來看,法國跟英國一樣,實力有限,是很難保持一個龐大的汽車工業的,因此不僅是雷諾,包括標緻、雪鐵龍等其它汽車品牌,也普遍被人看衰。

不過,君臨在深入考察過法國的核心資產後,發現法國還真是跟英國不一樣!

首先,英國主動脫歐,選擇跟美國以及其它海外殖民地深度融合,因此它強的地方很強,弱的地方也真是很弱,將全球化和專業化做到極致。

法國則主要是跟德國合作,將歐盟作爲主要腹地,兩個國家的產業龍頭基本瓜分了歐盟市場。

因此,法國是有一定主導權的,保留了更多的“完整產業體系”,在很多細分領域裏都有一個法國小龍頭在參與競爭。

比如工業領域的道達爾、法國液空、米其林輪胎,服務行業的巴黎銀行、安盛保險、家樂福、陽獅廣告、雅高酒店、凱捷諮詢,都有一定影響力。

其中,說到長期財務表現,最值得關注的核心資產是:法國液空。

法國液空,全稱:法國液化空氣集團,成立於1902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氣體供應商之一,2018年之前長期排名世界第一。

氣體這門生意,別看冷門,其實是非常好的生意模式。

第一,它的下游需求非常廣泛。

從傳統的鋼鐵、化工、能源等行業,到高科技的芯片製造、醫療行業,幾乎每個行業都需要,因此市場規模很大,前景好,業績波動小。

第二,它的商業模式獨特。

由於運輸不方便,氣體公司通常採取兩種商業模式,長尾客戶通過氣罐運輸,大客戶則是直接在旁邊建造空氣分離工廠。

由於氣體的穩定供應非常重要,技術門檻又高(芯片行業的氣體雜質率通常要控制在十億分之一以下),工廠投資金額也大(一個項目通常從幾千萬到幾個億不等)——

因此,跟客戶通常簽訂排他性協議,一簽就是15年以上的長期大合同。

這就使得,全球氣體行業基本被德國林德、法國液空、美國空氣化工三大巨頭壟斷,毛利率也很高,在60%以上。

直到今天,法國液空已躍居法國製造業市值最大的龍頭之一,長跑能力驚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

法國跟英國的第二大差異是:

英國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大本營,1970年代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時,進行了廣泛的私有化改革,並打擊工會力量,削減福利開支,市場化非常徹底。

法國則是歐洲工人運動的大本營,二戰中私營經濟又被大規模摧毀,因此政府的有形之手發揮了重要作用,國企佔比大,社會主義氛圍濃郁。

這就使得法國形成了兩個獨具特色的核心資產板塊:航空航天和公用事業。

航空航天代表:達索系統、賽峯公司

公用事業代表:威望迪環球、威立雅環境

法國擁有歐洲最龐大的航空航天產業,火箭有阿麗亞娜,飛機有空中客車(背後是歐盟市場,爭奪中國市場的時候也常常勝出)。

雖然兩個公司業績波動比較大,毛利率也很低(常年低於20%),但好處是由此得以孕育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舉例來說,達索系統,這是世界級的工業軟件龍頭,能夠提供一系列先進的3D工業設計軟件。

它的軟件最開始用在空客的飛機設計上,後來波音覺得不錯,也跟着成了忠實客戶,然後進一步延伸到汽車、船舶、各種工業設備的研發設計。

達索系統在中國一戰成名的項目是鳥巢,這個超大型的“異型結構”建築就是採用達索系統的CATIA軟件設計的。

它的毛利率高達85%左右,是法國最大的軟件公司。

另一個賽峯公司,核心業務是航空發動機,也生產飛機剎車與着陸系統、航電系統。

它驕傲的宣稱:

與通用電氣合營的子公司在100座以上幹線噴氣發動機世界第一;

直升機發動機世界第一;

飛機起落架世界第一。

因此毛利率高達45%,ROE高達20%,讓英國羅羅公司充滿了羨慕嫉妒恨。

這充分反映了,一個國家掌握產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另一個公用事業板塊,故事頗爲有趣。

兩大龍頭威望迪和威立雅,源自同一個前身:1853年由法國皇帝成立的通用水務公司。

一開始的時候,它就壟斷了法國各大城市的自來水供應服務,現金流很好。

1976年,Guy Dejouany上任CEO,在他的領導下開始通過收購擴張業務,早期主要收購各種城市公用事業公司。

比如做水務的美國美淨公司、做垃圾處理的Onyx公司、做電力和供暖的Dalkia公司、做鐵路運營的Connex公司。

1980年代,將收購對象擴展到傳媒板塊:法國最大的付費有線電視臺Canal+、法國電信運營商Cegtel、法國最大的出版集團Havas。

1990年代,將收購對象擴展到美國和互聯網板塊:環球影視、環球音樂、環球主題公園、Vizzavi門戶網站,還成立了Viventure風險基金。

1998年,公用事業板塊獨立了出來,改名爲威立雅環境,走專業路線,目前單在中國市場,就爲幾十座城市提供着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外包服務。

餘下的業務改名爲威望迪環球,繼續在世界各地走收購擴張的道路。

1998年收購了暴雪,那時候知名度還不大,只是一個小工作室,靠一款《暗黑破壞神》遊戲撐着。

後來隨着《暗黑破壞神2》《星際爭霸》《魔獸爭霸3》《魔獸世界》等大作的陸續面世,名氣越來越大,十年後竟然長成了上百億美元市值的核心資產。

這讓威望迪環球喜出望外,動了繼續在遊戲行業押注的念頭。

2007年股市高位,將暴雪和動視換股合併成立動視暴雪,滿心打算幹一番大事業。

但人算不如天算。

做電腦遊戲的暴雪,和做電視遊戲的動視,兩個團隊文化存在矛盾,磨合不暢。

再加上2008年金融風暴的衝擊,導致業績一直低於預期,股價也從15美元跌到7美元左右,長期底部震盪。

拿了6年,股價一塊錢都沒漲,失望的威望迪在2013年以58億美元的低價將股份賣給動視管理層,套現離場。

沒料到啊,2013年偏偏是個轉折點,手機遊戲的大行情來了!

動視暴雪將旗下IP逐一開發成手遊,狠狠的賺了一波紅利,由此股價迎來大爆發,一口氣漲到了100美元。

其中2013-2017年,5年完成了10倍股的傳奇。

威望迪驚掉了下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波段操作真的太難了,就連玩了幾十年投資的威望迪都被整的沒脾氣。

————

法國跟英國的第三大差異是:

英國在十九世紀就已經完成了城市化,二戰期間本土受戰爭影響也不大,因此戰後沒有經濟紅利,甚至還受到海外殖民地獨立、英鎊去國際貨幣化導致匯率下滑的衝擊。

法國在二戰期間淪爲核心戰場,建築被大面積摧毀,人口大幅減少,因此戰後迎來了明顯的經濟紅利,1950-70年代的嬰兒潮和城市化帶來一波強勁的房地產繁榮。

結果就是,法國保留了一個龐大的地產鏈板塊,代表公司有三家:施耐德電氣、萬喜、聖戈班。

施耐德是全球低壓電器龍頭,萬喜是全球建築行業龍頭,聖戈班是全球建材龍頭(玻璃、陶瓷、石膏、管材都是數一數二)。

這裏重點說說萬喜。

建築行業在君臨印象中是個極其低毛利率的苦逼生意,比如中國建築,它的毛利率常年就只有10%左右。

而萬喜的毛利率,竟然能高達60%左右!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最開始的時候,萬喜乾的也是辛苦的包工頭生意,像1998年建成的上海浦東金茂大廈,就是萬喜修建的。

2000年之後,它開始轉向毛利率更高的運營環節。

2008年拿下鳥巢體育場這個項目的時候,它就只擔任項目管理顧問,賺設計和諮詢費,而將土建施工環節外包給中國公司來完成。

不過,設計諮詢終歸是個小業務,規模不大,要做大還是要放眼大市場。

2002年,它看上了高速公路運營業務,隨後四年時間,分步分階段實現了對法國最大的高速公路運營商ASF的100%股權的收購。

看法國CAC40指數,2000年見頂,2003年見底,隨後開始了V型反轉,一直到2007年又一次見頂。

萬喜是2000年股市頂峯的時候上市的,融了一筆大錢。

2002-2003年正是股市底部,它入場逆勢抄底,就這樣完成了華麗的人生逆轉。

2008-2012年,金融風暴+歐洲債務危機,又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萬喜趁機完成了對SoletancheBachy、VosslohCegelec、Faceo、ANA幾家公司的抄底。

其中最大的一筆,是2012年歐債危機期間,對“歐豬四國”之一的葡萄牙ANA公司的買入。

ANA是葡萄牙唯一的機場管理集團,運營着葡萄牙的8個機場,萬喜的出價是30.8億歐元(約合41億美元)。

隨後十年,法國CAC40指數從3000點一路上行到7000點以上,萬喜的這一波抄底,讓其利潤翻了數倍。

真是沒想到,360行,行行出狀元!

一個建築包工頭,硬是靠着逆向抄底+長期持有,轉型成爲了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和機場運營商。

目前其運營着法國50%的高速公路,和全球30座機場,都是依靠最早兩筆成功買入的子公司逐步發展而來的。

自2000年上市,到2019年,20年間,萬喜的淨利潤增長了9倍,股價漲了19倍。

2020年,萬喜的特許經營業務以17.8%的營業收入佔比,貢獻了69.2%的淨利潤。

————

下面講講達能的故事。

達能如今是歐洲第二大食品公司,僅次於雀巢,但它的早期也是起源於法國這波地產熱潮。

1965年,法國一家名爲SN(蘇雄-納弗塞爾)的小公司,上任了一位雄心勃勃的新總裁安託萬·里布。

SN公司的營收當時只有1億歐元左右,全部來自玻璃業務,下游有兩個應用方向,一個是玻璃瓶子,供食品業使用;一個是平板玻璃,供地產和汽車業使用。

里布曾經去美國考察過,認爲戰後嬰兒潮+城市化一定會帶來對平板玻璃的大需求,值得重金投入。

恰巧,1966年大熊市來了。

從後視鏡來看,這輪熊市持續了漫長的5年,相當可怕。

主要原因包括越戰爆發、肯尼迪總統和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相繼被暗殺,各地爆發反戰遊行,美國和歐洲同時進入了經濟危機中。

經濟危機,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漫長的折磨和煎熬。

對於普遍的企業來說,是可怕的需求萎縮,財務虧損,甚至破產倒閉。

但對於像里布這樣具有雄心壯志的人來說,則是老天爺的眷顧,是難得的抄底機會!

1966年,里布果斷出手,抄底收購歐洲第三大平板玻璃公司布蘇瓦(B),並將公司改名爲BSN。

1968年,里布再次發動了對法國,也是歐洲最大的平板玻璃公司聖戈班的收購戰,可惜未能成功。

這一次的收購,被媒體渲染爲“玻璃大戰”,鬧得沸沸揚揚,里布也得了個“玻璃大王”的稱號。

可惜的是,玻璃大王里布已經對玻璃業務心生厭倦了。

因爲未能收購聖戈班,意味着BSN公司的規模將永遠被壓在第二名,在規模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利潤率是難以得到保證的。

另外,BSN公司的玻璃瓶生意也在遭遇困境,越來越多的塑料瓶、紙盒、金屬罐裝飲料正在出現,這些一次性包裝正在扼殺BSN的前途。

1970年,苦思良久的里布決定大轉型,從生產玻璃瓶的變成賣瓶裝水的。

說幹就幹,當年一口氣就買下了依雲、凱旋啤酒公司、歐洲啤酒公司、貝樂蒂四家企業。

1970年是熊市的第五年了,通常來說都是最絕望的谷底,里布也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了大量優質資產。

就這樣,一家玻璃企業,搖身一變成爲了法國最大的礦泉水、啤酒和嬰兒食品公司。

1973年,水門事件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雙重打擊,美股在兩年時間裏下跌了45%,這是二戰後跌幅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趁着這次機會,里布再次抄底,拿下的是法國最大的酸奶公司gervais danone,正是我們熟知的達能酸奶。

這家老牌公司誕生於1919年,由一個西班牙人在巴塞羅那創辦,達能是創始人的兒子丹尼爾的暱稱。

拿下了達能酸奶,BSN公司的營收規模增長到14億歐元,從此躍居法國最大的食品飲料公司,食品飲料業務也超過了玻璃,成爲最大營收來源。

接下來的故事就簡單了,1979年賣掉了玻璃業務,從此專注在食品飲料行業不斷收購發展。

1995年,BSN公司將自己的名字改爲“達能”,這是它旗下所有品牌中知名度最高的,其它品牌還包括碧悠、愛他美、諾優能、脈動、依雲、牛欄牌等等。

1996年,當70歲的里布退休的時候,他將一家年營收規模130億歐元的食品龍頭交給了兒子弗蘭克。

這就是投資大師安託萬·里布的人生傳奇,通過1966年、1970年、1973年的三次逆向抄底,加上30年的長期持有,1億歐元的小公司長成了130億歐元的世界級企業。

————

法國的消費醫藥板塊,當真是寶藏資產雲集。

除了達能,還有LVMH、歐萊雅、愛馬仕、開雲集團、保樂力加、賽諾菲六大核心資產。

這每一家,都是鼎鼎大名,值得好好書寫一番它們的家族傳奇。

下面先講一下保樂力加,其餘的留待本書第六卷產業投資系列再重點展開。

保樂力加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洋酒公司,在全球銷量最大的前100個烈酒品牌中,保樂力加擁有20個。

旗下的知名品牌包括馬爹利、芝華士、皇家禮炮、百齡壇、絕對伏特加、哈瓦那俱樂部、力加、甘露、傑卡斯等等。

保樂力加驕傲的宣稱:在全球市場上,保樂力加在中國排名第一,亞太地區排名第一,在歐洲大陸和愛爾蘭排名第一,在中南美洲排名第一。

它僅僅在英美、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地盤和非洲輸給了帝亞吉歐。

這個非凡的洋酒帝國,在1975年之前,其實不過是個僅僅在法國售賣的小衆茴香酒企業。

它的創始人叫保羅·力加,1932年創業,經歷了二戰的滄桑,早期發展非常緩慢。

主營的茴香酒,是一種添加了茴香油的烈酒,口味香濃刺激,酒度約25度,僅限在地中海周邊流行。

1968年,保羅·力加退休,將公司傳給了他的兒子帕特里克·力加。

這個帕特里克學歷不高,高中畢業後就進了酒廠打工,從送貨、銷售幹起,性格沉默寡言,做事低調,是個極有耐心的人。

正是在帕特里克的手中,力加公司邁向了它的傳奇之路。

1970年,力加公司已漸漸成長爲茴香酒行業第二的公司,但接着就遭遇了1973-74年的石油危機。

危機之下,百業蕭條,英雄出鞘。

安託萬·里布在蕭條剛開始的1973年抄底了達能酸奶,帕特里克則在蕭條結束的1975年抄底了茴香酒老大保樂(Pernod,成立於1805年)公司。

就這樣,保樂力加組建完成。

當然,這時候的保樂力加仍然不過是一家85%營收來自法國本土的茴香酒企業。

帕特里克曾對媒體表示,“收購是我們快速增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他明白,光靠茴香酒這個品類,保樂力加是做不大的,但生產別的酒,又缺乏品牌影響力,短時間內難以打開市場。

收購,就成了最立竿見影的辦法。

但收購的風險又很大:

第一,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從自己有把握拿下的小公司買起,切忌貪大求全;

第二,你必須耐心等到股市底部,價格低迷的時候纔出手,否則回報就平庸了;

第三,你還要想好未來如何整合兩個不同文化的公司,搞不好的話,長期收益率將堪憂。

1980年,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爲了控制飆升的通貨膨脹,開始收緊流動性,隨後GDP數據下滑,消費者支出同步崩潰,熊市又來了。

1981年,帕特里克趁機去美國抄底,買下了一家威士忌公司Austin Nichols。

帕特里克後來告訴媒體,“只是個金額不超過100萬美元的交易,但在那時卻是筆很大的交易,”“還是很幸運的。”

接下來,1993年收購哈瓦那俱樂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是保樂力加收購的第一個世界知名品牌。

不過那時候,因爲古巴被美國製裁,產於古巴的哈瓦那俱樂部其實已經虧損很多年了。

價格,當然也是很便宜的。

2001年,美股的又一個災難之年,由於受到911事件的打擊和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影響,美股全年單邊下跌。

這一年,步步高董事長段永平買了鉅虧中的網易股票,博得後來的百倍回報。

而帕特里克則抄底了加拿大施格蘭洋酒的兩個關鍵品牌:芝華士和馬爹利。

這兩個品牌至今仍是保樂力加的鎮山之寶,買下後公司規模翻了一倍,一舉晉身全球第三。

2005年,股市的平淡之年,保樂力加聯合美國富俊公司,各支付76億歐元,合作收購了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烈酒公司英國聯合多美。

這筆收購案,保樂力加拿到了百齡壇、Beefeater松子酒、Courvoisier干邑、Malibu朗姆酒、Stolichnaya伏特加等一系列品牌,並晉身爲新的世界第二大烈酒公司。

2008年,又一次金融大海嘯。

帕特里克表示:絕不能浪費任何一次危機!

隨即抄底瑞典Vin & Sprit公司,拿到了又一個世界級品牌:絕對伏特加。

到今天,保樂力加來自法國本土的營收已經下降到10%,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全球烈酒資產管理公司。

你或許難以想象,在保樂力加的巴黎總部,員工只有區區130人,主要負責行政和財務工作。

這是一個分權非常徹底,跟股神巴菲特的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類似的企業。

2012年,67歲的帕特里克突發心臟病,一代投資大師就此長眠。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