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山旅遊宣佈旗下所有商業啓動“先遊後付”信用遊,打造“大黃山”信用旅遊新模式。遊客只需登錄專屬頁面,就可以0元預訂景區門票、索道票,免押金入住酒店。這意味着安徽黃山成爲全國首個可以先遊玩後付款的景區。

在業內人士看來,黃山“先遊後付”是對旅遊行業的突破創新,推動旅遊經濟迴歸消費性服務,改變景區“店大欺客”的陋習,倒逼景區注重提升服務質量;有助於打破常規,推動更多景區與商家跟進,對旅遊產業形成顛覆性重塑。但其推廣並非一蹴而就,仍有待完善。

積極試水景區新模式

從今年國慶黃金週開始,黃山旅遊就聯合芝麻信用、途馬科技等文旅服務機構在全域推出“信用遊”,並將黃山風景區打造成爲全國首個“先遊後付”示範景區。目前,景區內已率先實現“先遊後付”、減免押金等便捷消費服務。

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章德輝稱,“信用遊”將作爲大黃山旅遊環線內旅遊服務的重點模式進行全面推廣和應用,同時其也將藉助與芝麻信用的合作,在接下來的文旅服務發展中繼續拓展“先遊後付”覆蓋的景區數量及更多場景拓展。

據悉,所謂“先遊後付”,即遊客來黃山風景區可以0元預訂景區門票、索道票,先遊後付、不用不付,靈活安排時間;免押入住酒店,住後極速退房,無需等待;還可以免押租車,先租後付;線上可以免押租用帳篷、無人機、自拍杆等旅行用品。

實際上,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12年就有在線旅遊平臺推出了“先旅遊後付費”的服務,但因市場反應平平,加上企業經營不善,最終以失敗告終。

如今,黃山作爲景區,率先“喫螃蟹”。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和旅遊部2021年印發的《關於開展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將探索推出以信用爲基礎的產品和服務,向信用狀況良好的消費者提供“先用後付”、“先遊後付”、減免押金等便捷消費服務。因此,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黃山作爲全國首個“先遊後付”景區,其模式無疑拓展了旅遊消費場景、豐富了遊客消費體驗。

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先遊後付’模式打破了旅遊業之前的傳統商業模式,創建了一個新的旅遊生態,在一定程度上嘗試改變旅遊行業存在的互不信任問題,塑造了旅遊行業新信用體系,極具行業發展正向促進意義,也呼應了誠信社會和信用社會體系建設;同時倒逼景區推進自身景色打造、特色體驗升級和服務質量改善,使其將遊客擺在首位,從而促進旅遊市場改革、帶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並進一步刺激旅遊消費。”

完善景區數字化體系

“先遊後付”是景區在商業模式和流程上的再造,更是旅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嘗試。

近年來,隨着“互聯網+”、5G時代的到來,景區數字化逐漸成爲一大時代課題。《“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更是明確,要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爲特徵的智慧旅遊發展。

在袁帥看來,景區數字化的建設來源於旅遊行爲過程、遊客體驗及景區管理業務需求,景區要實現智慧化建設,需滿足四大剛性需求,即基礎設施、管理決策、遊客服務和宣傳營銷。“先由景區實現數字化爲基準,並逐漸嫁接進更多的旅遊業周邊產業及服務,這樣之後,當越來越多的指標均以信息化的數據形式存在時,產業的數據價值纔有望真正反映行業發展趨勢。”袁帥說。

近年來,黃山景區數字化轉型一直走在全國景區前列,服務更精準、產品更精彩,爲探索新商業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市場環境。

據瞭解,除了“先遊後付”模式以及配套的預約購票、電子導覽、酒店民宿預定、購買特色商品等一站式服務外,此前,黃山還通過支付寶小程序以及平臺提供的數字化能力,發力探索數字文創周邊,上線的“首款數字文創紀念門票”,發售16秒即被搶空;包含迎客松、臭鱖魚等黃山及安徽文化元素的3D/AR數字紀念門票等一系列數字藏品也吸引了衆多粉絲爭相入手。此外,黃山還通過支付寶生活號展開內容營銷,展現豐富山嶽文化給遊客“種草”;舉辦系列直播開啓山嶽景區雲遊模式,其中黃山、華山隔屏互動,主播雲海談奇石講俠客,吸引大量網友圍觀;“城市邀請函”直播有超過94萬目標遊客湧入黃山直播間,帶動黃山小程序訪問量增長了194%。

相關業內人士稱,通過不斷探索“先遊後付”模式,未來黃山或將進一步完善景區數字化體系,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形成更加完備、多元的文旅產品架構。

應揚長避短進行推廣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爲推動旅遊市場復甦,提振市場信心和活力,近年來各地政府、景區使出了渾身解數,推出了一系列帶動發展、刺激消費的措施。如今,黃山更是成爲景區“先遊後付”的先行者。該模式是否值得在全國景區進行推廣?

北京通州旅遊行業協會祕書長杜山川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先遊後付”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能否在全國範圍內長期推廣要看旅遊消費者是否有這方面需求?以及旅遊目的地、旅遊產品供應商是否先行先試?

從另一層面看,亦有業內人士認爲,景區“先遊後付”模式屬於旅遊金融範疇,儘管能在短期內實現引流、變現,但對於注重服務細節、不可控因素頗多的旅遊業而言,其可能帶來的資金壓力、主體矛盾等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先遊後付’模式存在標準未統一、不可控因素較多等問題,由此可能引發消費者、旅行社與景區等主體間的扯皮糾紛。”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該模式的關鍵在於與信用體的結合,在於依託於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平臺的情況下,能否與信用體系打通。解決這一點後,再結合支付手段、評價體系等形成有效的系統,讓該模式真正運轉起來。

在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看來,“先遊後付”的產生是爲了更好地服務青年消費者,同時助力旅遊業信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前一些平臺探索不成功更多是因爲金融創新與旅遊業銜接不充分、不完全。如果要揚長避短,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必須把握癥結所在,即從金融與旅遊的接口着手,真正把“先遊後付”的服務流程搞清楚弄明白,把其中的風險節點拿出來進行優化,真正做好風控體系建設,實現多方共贏。

此外,袁帥表示,“先遊後付”模式是文旅行業積極探索發展出路的例子,應鼓勵相關主體嘗試探索,但要理性慎重,不能冒進、盲目跟風。

■中國城市報記者:張亞欣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