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付樂 見習記者 李明會 北京報道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下稱“協會”)近日公佈了26家擬取消備案的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據記者統計,截至10月30日,共有59家機構進入擬取消備案狀態,其名稱前都被標註了“ST”字樣。

對於協會取消機構備案,博通分析資深分析師王蓬博10月30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舉是協會發揮管理職能的體現,收單外包市場是收單市場的延伸和重要補充,其健康發展有助於完善市場分工機制、提升支付服務效率。

“收單機構備案有進有退,能夠更好地規範收單外包市場的服務商,避免更多亂象發生,進而保障消費者權益。”他表示。

又有26家擬取消備案

所謂“收單外包服務機構”,是指經市場監管機構或國家有關機關批准成立的,接受收單機構委託、承辦收單非核心業務並提供相應服務的企業等合法設立的機構。在我國,收單機構主要包括兩大類,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他們往往把自身的收單業務外包給其它機構。

具體來看,此次協會公佈的擬取消備案的機構,包括六安八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嘉興瑞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湖南朝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6家機構。

根據公示,這些機構主要業務爲特約商戶推薦、受理標識張貼、特約商戶維護,以及受理終端布放和維護,不包括聚合支付技術服務。

在對擬被取消備案資格機構的採訪中,記者注意到,有的機構尚未明確下一步方向,直言“不好乾”。有的聲稱已經改行,另有因爲自身業務主要服務於超市、餐廳等零售商,在原註冊地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索性註銷了原公司,跨省註冊了新公司,試圖通過這種方式重啓相關業務。

整體來看,在擬取消備案的59家機構中,35家機構有評級結果,其評級都在C類及以下,其中12家爲C+,13家爲C-,10家爲D。這也意味着,上述公司可能面臨業務經營是否合規、業務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風險是否可控,以及履約情況是否良好等問題。此外,記者通過企信寶查詢發現,披上“ST”的59家收單外包機構中,40家經營狀態顯示爲註銷,佔比近68%。

根據披露,擬取消備案的59家機構遍佈23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註冊地址在河南省的機構最多,共有7家;註冊地址在北京的有5家,江蘇和廣東各有4家。

此外,上海菜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爲全國首家已被取消備案的收單外包機構,其備案狀態顯示爲“失效”,備案時間爲2021年1月29日。

2020年8月,協會發布了《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辦法》),取消收單外包機構備案的情形分爲主動取消和強制取消兩種。其中,對於已備案的外包機構出現違反法律法規受到刑法處罰,或者失聯超過90個自然日以上等10種情形,協會將取消其備案,並在協會網站進行通報,對於其中涉嫌違規且情節嚴重的,協會將移交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監管機構處理。

同時,《辦法》明確提出,對於未完成備案的外包機構,收單機構應在保證商戶服務延續性前提下有序終止收單業務合作。

“備案只是一個開始”

收單外包機構並非新生事物,身爲“外包大軍”的他們由來已久,也是行業快速發展的產物。

不得不提的是,近年來隨着收單市場迅猛擴張,外包方面亂象頻出。爲了規範收單業務市場,一系列法律法規密集出臺。

早在2019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就曾在第八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公開表示,要打擊無證機構,加快收單外包機構的直接備案管理。

次年8月,《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出臺,涵蓋了收單外包服務機構的定義、範圍、申請備案的條件、備案工作流程和取消備案情形等內容,並於發佈之日起施行。這意味着,收單外包服務市場啓動備案制。截至10月29日,已有14455家機構通過備案。

展業要備案,經營更需合規。2022年1月,協會發布了《收單外包服務機構自律規範(試行)》(下稱《規範》),建立了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年度積分管理機制,記分結果納入當年度外包機構評級結果,自5月1日起開始實行。而今年《規範》的實施,也預示着收單外包機構嚴監管仍在持續加碼中。

今年3月,8家支付機構同日合計被罰718萬元,原因均爲收單業務。違法行爲類型涉及違反特約商戶實名制審覈管理規定、違反收單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規定、違反收單業務本地化經營管理規定、違反外包業務管理規定。

“備案只是一個開始,持續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合規意識才是關鍵。”王蓬博表示,已經完成備案的收單外包服務供應商應該高度重視後續相關的合規工作,彌補暴露的問題,才能保持良性發展態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