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慧 北京報道

10月底,《泉州市“基礎教育人才引進行動”工作方案》對外發布,提出至2025年引聘百名博士研究生、千名碩士研究生和教育部屬院校本科畢業生到泉州基礎教育學校任教並從優給予補助待遇,引聘基礎教育名師可按引聘層次就高享受60萬元至200萬元的工作生活補助。

這一政策的發佈,是泉州近年來積極“引才”的一個縮影。

泉州是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在唐朝,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位於泉州的“刺桐港”被稱爲“東方第一大港”。目前泉州也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製造業頗爲發達,2021年GDP爲11304.17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6436.24億元,在GDP中佔比達到56.9%。

然而,泉州這個誕生了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等知名鞋服品牌的地級市,民營資本實力極強,但也面臨着產業轉型的壓力。

“泉州的民營製造業的崛起,和大環境有一定關係,包括早年勞動力價格優勢,使泉州物美價廉的輕工業商品頗受歡迎,誕生了一批全國知名的民營製造品牌和上市公司。但是,隨着人口紅利的削減,泉州的製造業也面臨着研發投入不足以及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新問題。”華僑大學工商學院副教授王紹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10月28日,泉州市統計局發佈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826.8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0%,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此外,前三季度,泉州先進製造業投資增長28.7%,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0.8%。

製造業大市的轉型壓力 

最新出版的《2020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05個大城市,其中四個縣級市被定義爲Ⅱ型大城市,福建省泉州市代管的晉江市就是其中之一。

泉州及其代管的晉江,爲何經濟如此發達?

從歷史上看,泉州農業經濟並不發達,80%的地形爲山地,但臨海優勢讓其擁有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的特殊區位。此外,泉州也是閩南文化發源地之一,是中國僑鄉。泉州一直以來就有重商文化的傳統,當地人有膽大務實和能喫苦的打拼精神。

福建籍的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呂德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管是泉州還是整個福建省,一直有“八山一水一分田”說法,當地人單靠種田養不活自己和家庭,因此泉州很早就是農副業結合,不管是家庭式小作坊經商,還是出海,都爲了謀生。這種傳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泉州民營經濟的活躍,以及商人敢闖敢幹的性格。

“泉州的民營製造企業很多是從小作坊開始的,第一代創業者多是苦幹出身,對生產和銷售環節很熟悉,對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強。還有一個重要特點,泉州很多地方是同鄉同業,老闆之間非常熟悉,商業信息和商業模式共通,有一個企業走出去,其它企業也會走出去;另外,閩南三角洲是比較早的對外開放的地方,華僑也很多,有便利的信息通道,企業家要擴大視野並不難。”呂德文介紹。

以體育產業爲例,據泉州市工信局的數據,2020年泉州紡織服裝產量佔全國10%;鞋業產業方面,運動鞋產量佔全國40%、全球20%。

泉州從鞋都到體育產業名城的開端,也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一些小作坊起步的,隨後體育企業進行的品牌升級、明星代言、上市等舉措,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的發展。

有體育經紀行業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泉州生意人膽子大,執行力強,2000年前後有些企業就敢拿出營收的大部分來請明星代言。

2021年,安踏集團營收超過490億,特步營收首破百億,361°年營收達59.33億。2022年前三個季度,在鞋服消費整體下行的情況下,這些泉州體育企業銷售數據依舊保持較好的增長。

除了體育產業,目前泉州已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裝備製造、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製品、紙業印刷、電子信息等九大千億產業集羣。

泉州市工信局的數據顯示,石油化工產業方面,泉州市列入國家九大煉油基地之一;建材家居產業中,石材出口量佔全國的35%;食品飲料產業中,糖果出口值約佔全國1/4;工藝製品產業中,工藝陶瓷出口量佔全國65%。

另外,截至2020年底,泉州民營經濟佔GDP比重達81.5%,在全國經濟總量排名前20的城市中佔比最高。

但是,泉州也面臨產業轉型的壓力。比如,2022年泉州市發佈的《泉州市“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體育製造爲核心的體育產業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體育用品製造科技創新不足,重大平臺數量不足、層次不高,數字化應用處於起步階段,體育服務業整體規模有限,體育培訓業標準化、規範化滯後,競賽表演“拳頭”項目不突出,高素質人才匱乏等困境。

此外,國際上通常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規模和強度這一指標,來反映一個地區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泉州R&D佔GDP比重從2010年的0.69%提升到2020年的1.4%,仍未達到泉州“十三五”規劃中設定的2020年研發強度達2%的目標。

而從受教育程度來看,泉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爲921707人,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爲10495人。這一數據也在萬億GDP城市中偏低,背後與泉州傳統產業較爲集中有關。

引進人才與“智造泉州”

2022年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過去五年來,泉州致力建設“智造泉州”。制定實施重點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全市新增千億產業集羣4個、累計達9個,半導體產業加快成形成勢。全市超五成規上企業參與數字化改造,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超100間、數字化生產線近1000條,推廣工業機器人超1萬臺;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從14.4%提高到23.6%。

不過,對比其它國內萬億GDP地級市,泉州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相對偏低。多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的專家提到,這和泉州自身的產業結構有關,當地是傳統制造業爲主,相對電子信息等產業來說,研發投入比更低。另外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方面,一些包括鞋服產業在內的傳統制造業並不在認定範圍內。

王紹文建議,泉州的產業轉型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方面的改造和生產,在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的轉型方面,政府和企業要加大投入,尤其是企業要研發符合消費市場需求的產品;另外,泉州作爲地級市,相對其他一線和省會城市來說,科研機構和院所少,在人才和科研院所引進上更是要加大力度。

目前,泉州的產業轉型仍然在“進行時”。今年前三季度,泉州先進製造業投資增長28.7%,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0.8%,分別比上半年加快10.8和3.8個百分點。

此外,泉州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1月至9月,泉州市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453項,同比增長11.85%,合同總金額7.67億元,同比增長91.78%,首次年度突破7億元。

對於一些優勢產業,泉州也在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泉州市“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支持運動鞋服、健身器材等龍頭企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佈局全球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集羣向創新集羣轉型升級,打造環灣體育製造創新聚集區。主動對接國際時尚IP,打造國際運動潮流品牌生產及轉化基地。推動安踏、匹克、舒華、特步等龍頭企業全球範圍參與企業併購、重組,強化國際品牌形象塑造,打造世界級大企業集團、世界級體育製造業集羣。

要進行產業轉型,人才和資金均不可缺少。2022年泉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0%以上。深入實施人才“港灣計劃”,持續擴大人才自主評價試點範圍,新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13個,大力吸引高校畢業生來泉留泉就業,引進產業急需高校畢業生1萬名以上。

近年來,泉州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有明顯提升。一位在2017年入職泉州華僑大學的副教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在敲定工作時她還收到國內幾所省會城市985高校的工作邀請。當時華僑大學給予了最優厚的引進人才政策,最終她選擇了入職華僑大學,屬於被認定的“泉州市高層次人才”。

至今,這位副教授仍覺得選擇去泉州工作和生活是非常明智的,在高校工作壓力不小,但泉州物質生活壓力要小很多。

“近兩年,感覺泉州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均有所提升。泉州文化底蘊深厚,另外政府人才引進的力度比較大。作爲沿海城市,泉州與外界的交流很頻繁,城市包容性也好。”這位華僑大學副教授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