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在線上舉行。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大學黨委書記高培勇,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髮表了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明年宏觀政策配置的看法和建議。

論壇上,CMF發佈了《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2-2023)》。報告認爲,2022年在“三重壓力”和超預期衝擊疊加下,中國宏觀經濟實現了“弱企穩”。報告預測,2023年預測經濟將實現溫和復甦,在基準情形下預計實際增長率4.8%,名義增長率6.3%。建議明年進一步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爲核心,以積極的總量宏觀政策對沖下行因素,財政赤字率設定3%,貨幣政策穩健偏寬鬆,提供系統性的破解房地產和中小企業困境的方案,將中國經濟加速引入新發展格局。

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楊偉民:居民消費、房地產和平臺經濟是當前影響增長的關鍵點

楊偉民以“統一思想認識,聚焦政策措施,完善治理方式,促進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爲題發表演講。

楊偉民表示,在經濟發展方面,緊要之務是力促我國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具體來看,首先思想認識要統一,其次政策措施要聚焦,第三治理方式要完善。

在他看來,居民消費、房地產和平臺經濟是當前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點,是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的關鍵點。

楊偉民表示,針對居民消費收縮的問題實行擴大居民消費爲首的擴大內需政策。應該改變以擴大投資爲主的擴大內需政策,轉變爲以擴大居民消費爲主,經濟政策要服從和服務於這樣一個大的政策出發點。同時要把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加快推進。

楊偉民指出,針對房地產下滑問題,要制定綜合性、長期性、制度性的房地產新政。房地產在中國還不是夕陽產業,居民住宅是不可以移動,不能隨着人口流動而搬走,居民住宅的峯值不能僅看靜止的總量,更要看人口流動後動產的總量。考慮到我們有3億左右的人口在流動,所以居民住宅應該說還是有需求的。明年應該瞄準新的住房制度,多部門協同,儘快制定一個綜合性、長期性、制度性的房地產新政。

此外,針對平臺經濟預期不穩的問題,要出臺支持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

楊偉民還指出,按照系統觀念原則來完善經濟治理,在行動上、在工作上應該把握好五方面平衡,包括“多目標的平衡”、“市場與政策的平衡”、“發展與監管的平衡”、“長期與短期的平衡”和“政策間的平衡”。

“我們重視某項工作、重視某一個目標,不是都要設立一套具體的指標,然後層層分解,進行年度考覈、技術監測等。”楊偉民說。

他還強調,各部門各地區制定政策都應該瞻前顧後,站在本地區本部門職責的立場來制定政策無可厚非,但是都應該顧及對全局的影響,對其他行業的影響等。

劉世錦:建議明年政府應提出不低於5%的經濟增長目標

劉世錦表示,當務之急要推動經濟增長回到正常軌道或者合理區間,推動經濟實際增速達到潛在增長水平。最近隨着“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金融16條”、“推動平臺經濟發展”等政策的出臺、落地,有利的因素正在增加,建議明年政府應提出不低於5%的增長目標。

劉世錦認爲,由於今年基數低,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夠大部份或者全面擺脫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的影響,各項穩增長措施落實到位,尤其是改革開放加大力度,穩預期、穩信心見到成效,實際增速還可能更高一些,因爲今年基數低,所以應力爭今明兩年平均增速達到5%左右。

“實現這個增速目標是有條件的,我們應該爭取創造前述這些條件。”劉世錦強調,這既是當下穩增長的迫切要求,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發展目標的關鍵。

高培勇:明年宏觀政策的配置要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高培勇表示,明年的宏觀政策的配置,要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高度做好宏觀政策的配置。其中有幾個基本問題要加以明確。

第一,宏觀政策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特別是財政政策需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必須要做成本效益分析,把宏觀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所涉及到的相關成本和效益計算清楚,特別是要把對財政當前影響分析清楚。不能只講需求,不講供給;不能只講效益,不講成本;或者只論證因此取得的效益,而很少論證或不論證因此而付出的成本是多少。

第二,要以底線思維推演明年財政收支預算和政策的安排,統籌做好跨年的政策接續。一方面要確保第四季度,準確來說就是今年後兩個月到明年一季度財政政策力度不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另一方面要跳出當期看長遠,要從最壞處着眼,爲應對未來的突發事件和可能的困難預留足夠的財政空間,決不能用足用盡當年的財政能量。

“在財力的配置上,財力調度的空間上,我建議要留有後手,這是一個必須堅持的原則。”高培勇說。

第三,財政安全是最具底線的安全,是所有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財政安全絕對不能出任何問題,要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守護好財政安全。

第四,面對三重壓力,特別是預期轉弱的壓力,要堅持改革行動和政策安排並重,而且要以改革爲主。擴張性的政策只宜於對沖短期的影響,如預期轉弱這樣的壓力,必須靠改革,靠營商環境的改善,而僅僅依賴於政策的擴張是難以實現預期目標的。只有在改革上下功夫,又通過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特別要注意,在當前,不要以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的擴張來包打天下。堅持“橋歸橋,路歸路”,對症下藥,精準施策,特別是要把改革和政策各自的作用、空間搞清楚,說明白。

第五,要堅持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通過適當的宏觀政策配置熨平宏觀經濟的波動,爲發展創造穩定、安全、可預期的良好環境,形成全面可靠的發展安全保障體系。

劉元春:要尋找投資和消費相融的宏觀政策着力點

劉元春表示,目前投資不振不是總量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消費則既有總量收縮太快的問題,同時結構性變化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因此,明年投資的核心是要保證增長速度,在結構上進一步優化發力,消費則既要實施總量性政策還要在一些特殊結構上發力。

“我們必須在消費和投資之間尋找到相融之處。”劉元春說,如保障性住房就是一個消費投資相融的項目。政策性房地產投資提升可以緩和市場房地產投資下降的態勢,保障性住房的提升能夠帶動居民對裝修、傢俱、耐用設備的購置。因此,我們需要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經濟性住房、廉租房等投入大幅提升,併疊加消費支持,使得在疫情受損的中低端民衆能夠在政策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他們的消費支出。這對於提信心很重要。

劉元春還指出,保證大學生、農民工的就業和消費,以及公務活動正常運轉都是消費回升的很重要途徑。2023年,穩增長是一個關鍵點,在消費、投資的決策以及消費、投資政策上,在總量和結構的權衡上也是很關鍵的一點,需要我們進一步地創新思路。

毛振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宏觀政策效率下降

毛振華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國際經濟環境持續出現一些重大變化,我國的經濟政策現在實行的是穩增長政策。從政策層面看,導向是非常清楚。但實際看,穩增長政策的效果趨弱,效率走低。

他分析,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散及施擾動經濟運行,預期偏弱影響企業和居民部門的擴表動力,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不足,消費堵點遲遲沒有打通等。

毛振華建議,一要持續優化調整防控政策,嚴防層層加碼;二要提升經濟建設在政績考覈中的比重;三要進一步理順財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四要需求端要發力,提升消費能力;五要深化供給側改革,將供給側改革與擴大內需有機結合;六是避免房地產政策“硬着陸”。

毛振華表示,當務之急是要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好的氛圍,發展經濟、重視經濟、回到經濟發展中,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提升全社會的信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