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12月1日訊(編輯 付瀟閱),作爲曾經家喻戶曉的老牌乳企,均瑤健康正與乳製品漸行漸遠,在益生菌和白酒賽道另闢天地。

近期,均瑤健康發佈公告稱,與江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補充協議》,雙方變更了此前簽訂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中的專利許可期。爲拿下六株益生菌獨家授權,均瑤健康將每年向江南大學出資300萬元科研經費;2月,均瑤集團與聖窖酒業簽署了產業基地建設合作協議,3月,均瑤健康發佈公告顯示,聖窖酒業高管已入職均瑤健康。

長久以來,乳業拓展差強人意的均瑤健康一直在探尋新業績增長點,除了益生菌與白酒,此前還嘗試過礦泉水與玻尿酸業務,然而未見水花。

這次,均瑤健康是否能靠益生菌與白酒,重新煥發活力?

一、均瑤牛奶淡出行業頭部

1994年,均瑤乳業作爲對標娃哈哈與太陽神的飲品進入食品行業,其創立時間不晚於當下“乳業雙雄”——伊利股份蒙牛乳業。1997年,張學友在央視的一句“因爲有愛,健康常在”,讓均瑤牛奶家喻戶曉;2000年,均瑤健康的市場份額躋身全國前十。小賣鋪貨架上的均瑤牛奶,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2011年,均瑤乳業推出乳酸菌飲品“味動力”,高調邁入常溫乳酸菌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味動力是均瑤健康的主打產品。數據顯示,2017-2019年,均瑤健康乳酸菌飲品銷售收入佔比均在95%以上。

對於“食品行業品類單一”這個問題,市場普遍的共識是,品類單一意味着抗風險能力低、業績天花板低。均瑤健康也在招股書中提醒,公司短期內存在產品系列相對單一的風險。

於是,從2018年到2021年,均瑤乳業更名爲湖北均瑤大健康飲品股份有限公司,轉向範圍更廣的健康型飲品。公司相繼進軍益生菌、礦泉水、玻尿酸、白酒領域,開啓尋找增長“第二曲線”之旅。

“通過二次創業,發展培育新品,尤其以益生菌爲核心突破,向‘益生菌第一股’奮進。”均瑤健康在2021年年報中表示。

自上市以來,均瑤整體業績表現不盡人意。公司財報顯示,2020年、2021年,公司連續兩年淨利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均瑤健康歸母淨利潤繼續下滑態勢。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約8.45億元,同比增加20.6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7891萬元,同比減少45.21%。

而伊利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分別達到938.6億元,蒙牛乳業上半年營收也接近500億元。

二、新佈局前景值得期待否?

從乳業到益生菌、礦泉水、玻尿酸、白酒,幾經業務調整,均瑤健康與乳業頭部隊列漸行漸遠。

鯨平臺智庫專家、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爲,與舉集團之力、專心在乳業耕耘的伊利、蒙牛不可同日而語,乳業並非均瑤集團的核心主業,均瑤健康能從集團獲得的資源與支持有限,整體發展也處於邊緣地帶,未能躋身乳業頭部行列不足爲奇。

那麼,本次均瑤健康佈局益生菌和白酒,前景是否值得期待?沈萌認爲,均瑤健康屢次跨界,都有一個“通病”——策略缺少穩固的根基,爲“蜻蜓點水”式。從“均瑤乳業”改爲“均瑤健康”,既是一種“蹭”大健康概念的意圖,也是一種對自身應如何發展茫然的表現。

沈萌告訴鯨平臺記者,白酒與益生菌行業在生產技術方面已經比較成熟,要取得競爭優勢,必須依靠差異化,而差異化意味着長期積累和不斷創新,否則就只能陷入成本和價格競爭,難以更好擴大附加值。而均瑤健康在益生菌和白酒方面,顯然沒有表現儲備與優勢。

當初均瑤健康入行之時,這兩個賽道爲熱門概念,如今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如果熱點轉移,均瑤健康戰線再次變更,恐怕會進一步損耗投資者的信心。

市場普遍的觀點是,“二次創業”意味着重新創業的艱難和不確定性。均瑤健康在轉型益生菌之前,無論是產品線、供應鏈、銷售渠道,都是建立在乳酸菌的產品特徵和市場需求上,“另起爐竈”要消耗均瑤健康更高的資金與時間成本。

益生菌對技術的要求遠遠高於乳酸菌,無論是自主研發還是購買專利,都要消耗均瑤健康更高的資金與時間成本,而白酒的消費場景主要集中於餐飲業和酒吧,均瑤健康的渠道優勢則體現在線下商超、便利店之類的地方,契合度較低,勢必要重新進行渠道搭建。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