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拆掉小區圍牆打通居民“心牆”——

老舊小院變身“共享式院落”

小區改造後,環境面貌一新,羣衆生活環境更好了

在徵得居民同意後,通過連片改造,將原來相鄰的3個小區小院打通,讓“小院”變“大院”,打造出共享式院落;調動起參與積極性的居民變身“設計師”,在小區改造中獻計獻策,羣策羣力,一起營造美好家園——在成都市的老舊院落改造中,不僅硬件和環境得到改善,院落的和諧氛圍也日漸提升。

打通3個小院 增加小區居民融合度

位於溫江區柳城街道迎暉路100號的成都市林產品總公司家屬院,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與該家屬院相鄰的兩個小區也分別修建於2000年和2004年,年代相對久遠且院落較爲侷促。今年初,該區住建局和柳城街道瞭解到三個小區的實際情況後,徵得居民同意,啓動了老舊小區改造,通過連片改造,將原來相臨的3個小區小院打通,讓“小院”變“大院”,“小小區”互相聯通,打造出共享式院落。

拆掉圍牆,更要打通小區居民之間的“心牆”。“在方案編制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開展了多次居民座談,居民在爲小區共同出謀劃策的過程中,也增強了歸屬感和認同感。”溫江區柳城街道城市更新科科長張夏全程參與了此項工作。在她看來,這項工作不僅是一個老舊小區改造的“工程”項目,更是一次通過社區共治完成的“空間創生”。“我們可以邀請有關部門提供專業的設計方案和理念,但要居民滿意,離不開全週期全過程的公衆參與。”張夏說,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培養了居民社區自治的意識,還增加了三個小區居民的融合度。

和其他老舊小區一樣,除了圍牆難題,迎暉路100號小區還面臨着一堆“疑難雜症”:外立面斑駁、破破爛爛;屋頂年久失修,漏水嚴重;雨污未分流,跑冒滴漏現象多發;小區內缺少活動場所和設施……今年下半年,工程隊正式進駐小區。“平時聽到各種裝修聲音都會覺得是噪聲,但現在,我們聽到屋外的工程車、機器聲都很高興,因爲我們很快就要徹底和小區老化帶來的生活煩惱說再見了。”小區老住戶羅平和鄰居開心地說。改造中,根據羣衆的訴求,實施了給排水、排污、水電、路燈、道路、綠化、建築外牆等基礎設施配套改造。雖然整個工程還未完工,但經過改造,昔日的老舊小區已經蛻變。“圍牆拆除了,消防通道打通了,排水排污問題不用擔心了,樓道內和外牆也煥然一新……”小區居民羅平開心地說。

共建美好家園 居民成了改造設計師

走進成都武侯區玉林北路社區老舊小區“和苑”,只見小路乾淨整潔,花壇裏種着各種綠植,爲小院帶來綠意與美感。“‘和苑’是一個建成30多年的老舊小區,小區裏有12個小院落,從2019年開始,在政府的引導下進行改造升級。從平整道路、修建花壇、加固外牆、修繕屋頂防水層等硬件提升,到後來越來越注重品質改善和文化營造……在改造中,社區充分聽取羣衆意見,組織收集了幾百條小區居民意見,很多小區居民成了改造‘設計師’。”該區玉林北路社區黨委書記向萬軍介紹。

作爲老小區,這裏居住的老年人比較多。爲了防止老人磕碰受傷,院裏的水泥造花壇邊角,全部從直角變成了圓弧形,而這,正是小區70歲老人楊光霖的主意。“我們很多居民提出了改造設計意見,小區在變美的同時,大家住得也更方便舒心。”楊光霖說。這樣的設計還有很多——社區智慧康養優享中心,定期爲小區老人提供免費理療;小區理髮店,走出門就能洗頭理髮;便民水果小菜店,方便老人們就近購買生活物資……“大家參與了小區改造的規劃設計,整個小區也更有人情味了。”向萬軍說。85歲的李福元老人在這個小區住了30多年,對於小區的改造,他積極出主意,參與設計了多個小角落。“這棟樓後面原本是一片光禿禿的水泥地,爲了讓大家住得更舒服,環境更漂亮,我提出修成一個小花園,旁邊放上幾個小石凳,大家走累了可以隨時休息。”李福元指着小花園驕傲地說。

更多的變化隨着硬件的改善而悄然發生——小區鄰里氛圍更加和諧,居民也願意積極參與小區服務工作。李福元成了小區助老工作站的站長,帶領着由小區40多名居民組成的4支志願服務隊,每個月都要爲小區老人服務。最近,在社區的支持下,他還組織愛心企業爲小區內16戶獨居老人安裝了生命報警器裝置,如果獨居老人不小心摔倒,報警器會立即響應,及時通知老人的家人。共建共享,共同營造美好生活,在這裏生動演繹。

黃豔 何仁文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袁弘 受訪單位供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