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鐘鳴:咬牙挺過可能出現的感染高峯,社會生活將歸於正常

新形勢下,新冠重症患者救治準備好了嗎?

在重症醫學家鐘鳴看來,奧密克戎變異株造成的重型患者比例很低,隨着疫苗、特效藥的出現,醫務人員面對單個重症患者的救治手段已很豐富,對發病規律也富有經驗,和早期相比已具備很多有利條件。

不過現在需要應對另一個挑戰,隨着感染人數攀升,醫療機構或許要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患者,鐘鳴認爲必須爲此做好充分準備,醫療機構要優化流程、確保醫療秩序。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鐘鳴,是2020年上海首位奔赴武漢抗疫的醫學專家,被譽爲“最早逆行者“,曾在金銀潭醫院新冠重症病房“出生入死”75天。

最近三年來,作爲國家新冠肺炎危重症臨牀救治專家組專家、國家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鐘鳴頻頻出現在重大疫情現場,輾轉江蘇、河南、吉林、海南等多地救治重症患者。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中,鐘鳴帶領團隊投入老年重症羣體的救治。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中國迎來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新十條”的出臺並不是疫情的“全劇終”,還有許多新考驗要應對。

如何避免病情進展到重症,哪些人羣需要特別注意?重型患者救治手段如何,壓力何在?養老機構如何應對?奧密克戎造成的重型患者與2020年原始毒株相比有何不同?12月8日,重症醫學專家鐘鳴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以下是與鐘鳴的對話】

澎湃新聞:12月7日“新十條”優化措施出臺,這是我國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您如何看待這次調整?

鐘鳴:應該說新政的出臺是結合我們整個抗疫形勢、毒株發展規律而制定的,總體來講,現在奧密克戎的致病性、毒力大大下降了,所以有條件做到輕症或無症狀人員居家隔離。我覺得這個政策推出是合適的。

澎湃新聞:根據專家測算,未來感染者數量很可能大幅上升,公衆非常關心重症率及重症患者救治。作爲重症醫學家,您認爲哪些人羣可能發展到重症,該如何避免和應對這一情況?

鐘鳴:我們現在提倡無症狀和輕型患者居家隔離治療,但對於是重症或者有重症傾向的人,還是要去到醫院開展救治。當然,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重症的比例已經很低了。

很少一部分進展到重型的新冠患者,通常都是高齡老人或者合併基礎疾病的患者。比如嚴重的高血壓、糖尿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腫瘤放化療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還有就是特別肥胖的人,體重指數(BMI)大於35的人等。應該說,這些羣體都是都是高風險人羣。

針對這些人羣,一方面在疫情流行期間要儘早地構築免疫屏障,推薦完成疫苗接種。另一方面,在整個社會面流行的情況下,這些人羣要做好個人防護,不被感染是最好的。平時保持社交距離、出門戴口罩、在密閉空間裏通風,這些防控措施對他們來講如今依然適用。

一旦這些人羣成爲陽性感染者,剛開始可能還是無症狀或輕症,如果採取的是居家治療,就要更好地做好自我健康監測,觀察症狀表現,隨時準備前往醫院就診。

通常來說,如果病毒侵犯到肺部、患者出現肺炎的話,會有胸悶、氣短等表現。如果察覺自己有這樣的情況,那就要高度留意,特別是沒活動的狀態下都有胸悶、氣促,那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去。長時間高燒不退、原有的基礎疾病加重,或出現其他急重症的風險時,都要及時到醫院去。

在醫院,我們監測病人是否有病情變重的趨勢,特別會注意血氧水平、血氧飽和,如果血氧飽和度開始下降了,那就是有重症的趨勢。現在感染者如果是居家狀態,也可以進行血氧監測,比如市場上有指夾式血氧儀,價格不貴使用方便,特殊人羣如果有條件,建議買一個放在家,監測到異常下降就儘快前往醫院。在血氧正常的情況下,有咳嗽、低燒等症狀還是可以應對的,如果血氧下降就要儘快去醫院治療。

澎湃新聞:隨着政策的調整,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壓力會明顯增加,當前上海醫療機構將採取預檢分診、預約診療,門診劃分爲核酸陰性和陽性診區,分別接診相應患者。您認爲應如何確保陽性、陰性急重症患者救治?

鐘鳴:首先,核酸陰性的重症病人不是新冠病人,對於這些重症病人,現在我們醫院急診每天都有一些患者送進來,各個醫院也都有一套常規的急診流程。

只是可以預見,今後新冠感染者會很多,可能會有更多人前往醫院就診,那醫療機構一定要維持在一種正常的醫療秩序當中。也就是說,我們給常規病人開放的急診通道依舊要開放,確保急重症患者都要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同時,屬於新冠的病人也要救治,開闢專門的通道用於這個患者羣體。總之,要保障任何有急重症的病人正常就診。

澎湃新聞:養老院、福利院等機構脆弱人羣較爲集中,這些場所應該做哪些應對措施?

鐘鳴: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防控政策都有鬆綁的跡象,但是對養老機構等特殊場所還是有嚴格的防控要求。比如“新十條”裏明確,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

對於養老機構、護理機構、福利院,應有相對的提級管理措施,因爲這是一個特殊羣體集中的場所。機構裏相關人員應該做好每日核酸檢測,儘量避免感染,一旦感染儘快隔離,保障養老機構等場所不要發生大規模感染。

新形勢下,養老機構應該制定相應的管理預案,在和社會進行交流互動中,包括進出物資的管理、家屬探望的規定等等,都要有具體的應對措施,儘量避免受到社會面流行的疫情波及。

澎湃新聞:2020年1月你是上海首位奔赴武漢抗疫的醫學專家,這三年來始終身處抗疫前線,特別是重症患者救治最前線。從臨牀觀察,你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變異?現在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其重症患者和2020年的原始毒株相比有何變化?

鐘鳴:奧密克戎變異株和以前的原始毒株相比,致病力和毒性下降,傳播力增強,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

2020年我們碰到初代新冠病毒,它所造成的患者大部分是病毒性肺炎,以重症肺炎爲表現,當然也有其他表現,比如凝血系統異常,血栓疾病大大增加等。那時候可以說是一種“新冠病”,肺炎當然是它最主要的表現。

而現在,更多時候病毒造成的危害在於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或者在原有疾病基礎上合併呼吸衰竭。肺炎也有,但比較少了。這時候患者如果出現肺炎,很可能是免疫力有問題的人,比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

澎湃新聞:現在重症患者救治上,會不會比2020年的情況更好?

鐘鳴:這個我們還不能太樂觀的估計。對醫療機構來講,還是要做好足夠的警惕。因爲雖然患者重症率大大降低了,但我們預見到未來感染者基數大大增加了,這就使得最終的重症患者絕對數量不一定很小。從我們整個人口結構來看,脆弱人羣還是有一定比例的,而這些脆弱人羣如果同時都發病,並且成爲重症患者,那對醫療機構而言壓力是非常大的。

澎湃新聞:所以理想的狀態,是不是使整個人羣感染週期儘可能拉長一些,醫療機構應對也將更從容?

鐘鳴:對,但這是一種理想狀態,病毒的傳播並不完全受我們控制,目前病毒的傳播力是非常強的。所以更重要的是,醫療機構要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要保證正常的醫療秩序,讓重症病人有充足的就醫流程、醫療資源,避免輕型、無症狀患者佔據醫療資源。同時,要集中重症救治醫療資源,包括硬件設備、人員準備等,每家醫院都要爲此做好準備。

澎湃新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全球科學家相繼研發出疫苗、特效藥,抗疫“武器”越來越豐富,是否現在救治新冠患者更容易了?還有哪些挑戰?

鐘鳴:對於單個的病人,我們治療的手段包括藥物,都比早期豐富了很多。我們對發病的規律、對這個疾病的瞭解,都比早期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應該說早期我們對新冠幾乎一無所知,如今對這個疾病已經非常熟悉。

所以對單個病人的救治現在有非常多有利條件,只是現在的挑戰跟之前不一樣,主要是可能一下要面臨很多病人,患者人數不一樣了。

澎湃新聞:對於未來的形勢有什麼展望?

鐘鳴:我們已經和新冠病毒鬥爭了三年了,我們對這個病毒造成的疾病已經有了很多瞭解,所以現在是在打一場有準備的仗。隨着防控政策進一步優化調整,我們要對今後的形勢有所預估,我覺得各條戰線上,包括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等,包括對民衆開展防疫科普、相關流程的優化,此時都在積極動員、積極準備。這個時候只要大家齊心協力,真正做到齊心協力,共同度過可能在幾個月裏出現的感染高峯,咬牙堅持過去,那根據病毒的規律,疫情就會逐漸平穩,社會生活將歸於正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