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人社部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其中涉及中小學老師職稱評審的改革方向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通知要求,衛生、工程、藝術、中小學教師等實踐性強的職稱系列不將論文作爲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指標,評價標準中不得簡單設立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硬性要求。

一級、二級、三級、高級、正高級……如同農業、醫療、律師等很多行業,職稱評審在教育行業佔據重要位置,甚至由於行業特殊性,職稱與教師的工資待遇、崗位職級有着更爲密切的關係。因此,長久以來,教書育人本質工作之外,爲了提升個人能力,也爲了謀好個人生計,評職稱是每個教師通常會付諸努力的事情。

而傳統標準上的教師評職稱,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相比大學老師兩手抓的教學和科研,中小學老師“教學爲主”的特色更爲純粹。雖然也有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老師對學術和科研興致不減,畢竟只是少數。不誇張地說,除卻小部分學校管理者,大多數中小學老師90%以上精力都是教學,都是講學爲主的教育實踐。

既然老師與老師有差異,評職稱就不能一概以論文定高低。

現實局面是,受論文的限制而無法評定更高職稱的中小學老師不在少數。長久於此,中小學老師評職稱的論文剛性需求和較弱的論文撰寫能力不對等,加上形形色色期刊雜誌的商業助推,就會滋生灰色產業鏈,不乏“代寫代發一條龍”的造假行爲,傷害了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同行,即便“短期受益”的當事老師,一旦需要職稱晉級,也陷入了“一個謊言要用另一個謊言圓”的利益泥沼。

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學習培訓……中小學老師的日常,不是上課,就是在上課的路上。而疫情以來,網課模式之下,製作課件、學習網授,全天在線,忙個不停。

如果能在職稱評審維度給中小學老師“減負”,少花點時間在論文上,讓老師專注於教學,無疑也是給整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破“四唯”、立“新標”,是國家爲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制定的一攬子人才激勵方案的突破口。在教育領域,在中小學老師維度,教學實踐是最好的能力證明,教學創新是更好的職稱評審標準。

面向未來,弱化論文在職稱評審的權重只是第一步,舉一反三,破解職稱評審“一刀切”、簡單化等問題,政策制定和落實層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比如,如何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建立體現職業道德、專業能力、技術水平、創新成效等多維度的職稱評審標準,是人社、教育部門需要聯合考量的方向。

實際上,今年9月,人社部、教育部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就提出,中小學教師崗位等級設置劃分爲高、中、初級,不再在國家層面對高、中、初級崗位結構比例做統一規定,而是授權省級人社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分學段、分類型科學設置教師崗位結構。

論文多不代表好老師,好老師可以沒論文,對於中小學老師,這是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