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受疫情影響,門診量持續下滑、醫療消費縮減使綜合醫院收入大幅滑坡,面對硬性成本開支,部分民營醫院陷入虧損。許多企業也紛紛轉手醫院資產以免業績受到拖累,而計提商譽減值更是常規動作。

但與此同時,仍然有衆多資本看好民營醫療賽道,近期抄底入場,併購規模較大。疫情過後,民營醫療市場的春天能否到來?“出清”之後的民營醫療市場又將迎來怎樣的趨勢備受關注。

醫療服務是公認的門檻高、專業壁壘高、監管嚴、投資週期長的行業,無論內部還是外部產業基金的入局都會遭遇諸多挑戰。與此同時,民營醫療缺乏規範引導、管理不規範等問題仍是行業痛點,在疫情衝擊下,行業出清加速。去年,許多公司脫手民營醫院這個拖累業績表現的資產,顯示疫情壓力下對不少經營不佳的企業失去信心。

去年8月中旬,新華醫療宣佈,擬將公司控股子公司山東弘華投資有限公司和淄博弘新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合計持有的上海辰韋仲德醫院管理有限公司12.85%的股權轉讓給自然人陳偉。在此之前,新華醫療表示將轉讓全資子公司持有的唐山弘新醫院有限公司(唐山弘新醫院) 43.33%的股權。疫情期間,唐山弘新醫院一直處於虧損狀態,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唐山弘新醫院分別虧損307.39萬元、182.93萬元、205.64萬元。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21》顯示,全國2.35萬家非公立醫療機構,一年總計虧損1300億元,平均每家虧損高達553萬元。

由於業績持續下滑甚至虧損,疫情前被溢價收購的部分民營醫院資產不得不計提商譽減值。同花順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期間,14家A股民營醫院上市公司發生過商譽減值的有9家,未發生減值的有5家,2/3的上市公司發生商譽減值情況,沒有商譽減值的5家公司中,有2家爲2022年新上市的公司,其餘3家公司未發生併購行爲。

分析認爲,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有利於相關併購的資產風險的釋放,隨着企業經營業績改善,有利於後續公司業績表現。如果受短期因素影響導致商譽減值,公司未來發展前景向好,這種商譽減值風險一次性釋放並非壞事。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着政策支持以及疫情影響消退,民營醫院的“至暗時刻”已經過去,行業重新洗牌之際,民營醫院賽道將迎來新的機遇。

資本層面,包括美的、字節跳動等在內的行業巨頭也紛紛佈局民營醫療市場,開啓“抄底”模式。

愛爾眼科今年1月發佈公告稱,擬斥資4.7億元收購紹興愛爾、舟山愛爾等14家醫院部分股權。此前,愛爾眼科還宣佈擬收購西安愛爾、泉州愛爾等26家醫院部分股權,交易價格共計超9億元。

資本開辦民營醫院的熱情依然不減。去年年底,安徽華源醫藥集團發佈消息稱,公司已與太和皖北醫院舉行簽約儀式,正式宣佈併購太和皖北醫院。另外,健民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發佈公告稱,公司擬以合計1520.44萬元的交易對價,收購浙江華方醫護有限公司100%股權。之前,盈康生命以4.5億元的交易金額購買盈康醫管持有的蘇州廣慈100%股權,交易方式爲現金。資料顯示,蘇州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預防、醫療、教學、科研、保健、康復爲一體的按照二級標準籌建的腫瘤專科醫院。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廣慈腫瘤醫院實現營業收入4.75億元,同比增長約20.3%;實現淨利潤4,204.87萬元,同比增長約44.62%。

雖然深受疫情影響,醫療市場的交易頻率下降,但是併購規模正在持續擴大,醫療機構的併購規模化、垂直整合的趨勢已經越發明顯,垂直的專科賽道仍然受到資本的青睞。

普華永道《2022年上半年醫療健康行業併購交易趨勢》顯示,2022年上半年交易較2021年下半年總額有所下降,但醫院及診所交易仍保持一定活躍度,以控股型收購爲主,平均單筆披露交易金額上升至超3億元。與此同時,專科醫院及連鎖診所的“規模化”“連鎖化”併購仍在持續,超7成醫院及診所類交易爲專科醫療機構交易,腫瘤、眼科、口腔、康復、輔助生殖、婦幼、中醫等領域仍然受到資本的重點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