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青島日報

中國紡聯科技獎特別貢獻獎獲得者、青島大學教授房寬峻:

“桑麻學者”讓老行業煥發新生機

■房寬峻(左)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學校雖然還在放寒假,但是青島大學教授、生態紡織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房寬峻從正月初七就開始忙碌起來,因爲紡織企業開工了。一年裏頭,他有一半的時間“泡”在企業研發一線,許多“重磅”科研成果也是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生成和轉化的。

中國不僅是傳統紡織大國,也是紡織強國。這背後,是科研力量的持續賦能,而60歲的房寬峻正是我國紡織領域科研人員中的一名佼佼者。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就在2022年底,他又榮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獎特別貢獻獎——“桑麻學者”稱號,該獎項用以表彰在紡織技術創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和對推動紡織科技事業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紡織行業科技工作者。讓發展成熟的傳統行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這正是房寬峻一直努力的方向。

讓人們穿得更“美”且更環保

衣食住行,“衣”字居首,由此可見紡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各種面料、花色、功能的服飾讓人目不暇接,這其中就“藏”着紡織技術的持續創新。以印染爲例,經過20多年的攻關,房寬峻帶領團隊創新研究了數字化印染技術,建成全球首條高精度圓網印花和“噴墨+圓網”複合高速印花生產線,產業化推廣應用成效顯著。簡單來說,這種新技術不但讓紡織品印染圖案更加鮮豔、逼真,而且更加節約和環保。打個比方,以前的印染就好比用滾子去刷牆,屬於“粗放型”操作;而新技術是把點狀墨滴噴到紡織品上,屬於高精度操作。房寬峻介紹,點狀墨滴的體積最小可以達到皮升級,肉眼看不到,這樣一來,印染的色彩表達能力提高50%以上,化學品用量卻不到傳統印花的20%。

傳統印染“最頭疼”的問題是廢水難處理。房寬峻帶領團隊發明了活性染料連續無鹽清潔染色成套工藝技術和裝備,與傳統工藝相比,節約化學品約60%,減少廢水排放約30%。他還創新研究了印染廢水源頭減量與水再生利用技術,建成首條廢水近零排放示範線,廢水再利用率達95%以上,有效助力了紡織業的綠色製造和可持續發展。

人造血管“織”出來

2020年初,房寬峻帶領團隊攻關人造血管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了大動物實驗,馬上就要進入臨牀實驗階段。在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用人造血管替換病變血管的手術已經非常成熟,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臨牀使用的人造血管全部依賴進口。爲了破解這個局面,房寬峻團隊從“0”開始攻關。

房寬峻告訴記者,研製人造血管,最難的是編織和解決生物相容性難題。首先人造血管必須非常細密,要具有抗滲透性;同時要有彈性,以及伴隨人體活動發生形變的順應性。而爲了避免人體排異反應,團隊又尋找合適的生物塗層,讓血液流經人造血管的時候,細胞組織能夠攀附和生長,實現快速內皮化,讓人造血管和人體血管融爲一體。如今,這些難題都已解決,並且經對比發現,房寬峻團隊研發的人造血管各項技術指標均不輸於最優質的進口產品。“希望患者早日用上物美價優的國產人造血管。”房寬峻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