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雲南日報

多地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轉換髮展模式 拓寬增收途徑

文山市莊子田村仙人掌產業 供圖

鄉村振興

文山州:導向鮮明 健康發展

近年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把農民增收和村集體創收作爲鮮明導向,通過不斷創新村集體創收模式、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村級集體經濟逐年壯大,推動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

在文山市新平街道紅旗社區莊子田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村民們有了自己的合作社,還以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實現了土地變股權、村民變股民。全村仙人掌種植面積從700畝發展到1400畝,曾經的石漠荒山長出了仙人掌“金果果”,在全國市場供不應求。2022年,全村106戶人家銷售仙人掌果鮮果260噸,銷售額達520餘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餘萬元。

依託“歸雁工程”“幹部規劃家鄉”“萬企幫萬村”等人才回引行動,文山州充分挖掘鄉村帶富能手、創業人才資源,全方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激勵吸引各類鄉賢人才回村投資、興辦企業,帶動羣衆發展增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西疇縣蚌谷鄉龍正村,返鄉大學生劉禹丹在家鄉成立的縣域首家村辦企業,打造出了“龍正嫩妖妖豆腐”品牌,持續帶動周邊2000多名羣衆增收致富,成爲了“人才興村”的典型代表。自2021年底投產以來,該企業銷售額已達160餘萬元,2022年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創收20餘萬元。

得益於“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文山州各縣(市)正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模式、做活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已成功探索出了盤活資產、產業帶動、股份合作、合股聯營、項目引入、抱團發展、農旅融合、服務創收、異地開發、人才反哺10種模式。同時,該州還對村(社區)的各種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進行了全面盤查,不斷加強對村級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清理、登記、管理,確保項目資金和集體資產安全。並建立健全了村級集體經濟法人治理、經營運行、收益分配、監督監管等機制,有效促進村級集體運營項目健康發展。

2022年,文山州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1057.71萬元,村均收入達11.19萬元。其中,954個村(社區)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收入10萬元至50萬元的有432個。

保山市:明確目標 盤活資產

開展“紅色勞務”、盤活閒置資源、發展“飛地經濟”……保山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逆勢跑出“加速度”。截至去年12月,保山市村(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2536.52萬元,較2021年增長27.07%;全市955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超100萬元以上的32個。

“2016年,保山市率先在全省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保山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爲有效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2021年初,該市制定出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規劃,明確到2023年,全市955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圍繞三年規劃目標,保山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來抓,通過積極探索資產租賃型、股份合作型、項目聯動型、產業帶動型、物業管理型等“10種模式”,多元化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村村有收入、年年有增長。

2021年4月,保山市創新開展“基層黨組織+人力資源公司+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勞務經紀人”的市場化“紅色勞務”擴大就業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全市103個試點村通過“紅色勞務”累計創收5483.60萬元,實現了村民、村集體、經紀人、村幹部多贏的局面。下一步,保山市將實施中央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壯大一批,實施“紅色勞務”壯大一批,採取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村企聯合壯大一批,掛鉤單位項目支持、資金扶持壯大一批,盤活村級資產、資源和創建合作社壯大一批的“五個一批”方式,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福貢縣:轉換思路 分層設計

近日,福貢縣石月亮鄉拉瑪底幼兒園建設工地上,米俄洛村副主任、雲南呈格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提三恆正領着20多名施工人員支砌磚牆,鋪設管網。“2022年,我們承建了景觀步道、中交米俄洛村新時代希望幼兒園等項目,帶動300餘名村民就近務工就業,集體經濟收益80萬元。”提三恆說。

去年,福貢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州委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系列決策部署,轉作風換思路,以鄉村產業升級爲支撐,以多元政策優惠疊加爲突破口,以內部資源激活與外部要素集聚爲關鍵點,探索出“抱團取暖”“異地置業”“項目拓展”“旅遊實體”等“黨建+集體經濟”發展之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該縣統籌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成立集體經濟發展辦公室,組織工作人員深入一線,瞭解掌握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點和堵點,因村因地,規劃方案。各鄉(鎮)成立集體經濟工作專班,成立66個“一村一策”工作小組,制定村級集體經濟“一村一策”作戰路線圖,實施動態管理,實時調度,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匹河怒族鄉充分利用老姆登村、知子羅村旅遊業火爆的優勢,整合9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結餘資金100餘萬元和上海浦東新區幫扶資金100萬元,以“黨建+”模式異地置業,在怒福社區開展滬福園項目建設,發展與旅遊有關產業,實現每年2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有效解決了9個村、1個社區村集體經濟增收難問題。

上帕鎮多形式開發利用各類存量資產,通過公開招租,將社區內閒置配套房打造成綜合辦公樓、超市,社區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我們把閒置辦公樓以每年30萬元的租金租給超市,方便居民購物的同時還開發就業崗位,社區集體經濟有了活水源頭。”福興社區黨支部書記餘友發高興地說。

目前,福貢縣66個村(社)註冊成立了以黨總支書記或主任爲法人代表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公司,村(社)市場主體由原來的57家增長到123家,經營範圍涵蓋農副產品加工銷售、勞務服務、工程施工等,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益達763.05萬元,與2021年相比增幅達87.3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呈現多元化、多模式、多途徑、多渠道態勢。

本報記者 李麗 李建國 李壽華

通訊員 少友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