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擴內需、促消費是恢復經濟的核心關鍵。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多次喊話,要着力擴大國內需求,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

專家分析指出,中低收入羣體的背後也意味着巨大的消費潛力。要挖掘這部分消費潛力,既需要從根源上提升居民收入,也需要不斷拓寬消費場景,吸引居民消費。

挖潛

武漢大學財稅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唐大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統計部門並沒有明確的‘中低收入’指標,而且我們還欠缺以家庭爲單位的收支統計指標。我們一般把低於社會平均收入中位數的家庭稱爲低收入家庭”。

“按照近年的調查統計發現,低收入羣體在我國人口總數中還佔有很大比例。”唐大傑稱。這也意味着,如果能不斷提高中低收入人羣收入水平,將釋放更多的消費潛力。

在擴內需、促消費的宏觀政策上,國家發改委特別強調了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要挖掘消費潛能,就要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爲28228元、30733元、32189元、35128元、36883元,扣除價格因素,較上年實際分別增長6.5%、5.8%、2.1%、8.1%、2.9%。

收入增速收窄直接反映在消費上。2018-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爲19853元、21559元、21210元、24100元、24538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較上年+6.2%、+5.5%、-4%、+12.6%、-0.2%。

“着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一來是讓中低收入居民羣體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提高生活質量、增加幸福指數。二來是爲了擴內需、促消費、穩增長,只有佔全體居民大多數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提高了、消費能力提升了,擴內需、促消費的支撐點才更多,支撐面才更大,穩增長的戰略才能得以實現。最後,這也是共同富裕的要求。”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開源

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唐大傑指出,增加居民收入,主要靠兩條:一是增加就業機會,二是提高收入。

在增加就業機會方面,他認爲主要還是要從企業角度入手,“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創業,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爲經濟發展最大限度提供製度供給,是增加就業機會的不二法門。另外,應該放寬准入和管制,讓更多的個體獲得經營許可,加大對新型個體經濟的政策支持,發展直播經濟、個體診所——家庭醫生制度、個體律師等等”。

在提高或稱“調整”收入方面,產業升級和提高個人技能是主要方向。“可以鼓勵、支持產業升級,爲員工提供就業技能培訓,提供職業教育,是提高職工收入的直接方法。”唐大傑建議,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降低個人所得稅率,減低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負擔也是“調整”收入的一個方面。

“另外,財政信貸可以適當向居民創業創富項目進行傾斜,給予一些補貼,幫助中低收入人羣創業創富。”宋向清補充道。

值得關注的是,在提高農民收入上,2月13日發佈的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了明確要求。

針對與中低收入居民重合度較高的農民,《意見》提出,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包括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穩崗傾斜力度、推廣以工代賑來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來促進農業經營增效;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來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等等。

引流

多舉措提高收入後,拓寬消費場景也是促消費的重要手段。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要綜合施策釋放消費潛力,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和條件,全面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等消費,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等新型消費。

“在促進消費方面,宏觀政策可以降低利率,來觸動存款下降,帶動投資和消費;微觀層面,國家過高的消費稅抑制了汽車等相關消費,建議適度降低汽車和燃油的消費稅和相關附加稅費。各地在房屋、汽車等領域的限購政策,也抑制了部分合理消費,建議逐步取消。”唐大傑從政策層面提出了建議。

具體到社會各個維度,宋向清指出,要把促消費的政策、密度、強度不斷地提升,通過密集釋放促消費的政策,來引導、激勵社會消費;引導企業加大促銷力度,增加惠民惠企的營銷手段的組合,如推出家庭消費優惠套餐,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滿足老百姓新的消費需求;家庭、個人層面,在積極努力創收的同時,逐步轉變消費觀念,敢消費、能消費、善消費,進而提升生活質量。

將目光拉回現實,近期各地促消費的手段也頻頻出新。如近期內地多省市都實現了和澳門之間直飛的機票買一送一,疫情三年後的出境遊人數明顯回升。

“細分到各行各業,如何拓寬消費場景、促消費,還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吸引消費者關注。”宋向清說。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陸珊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