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中國一拖車間,工作人員正裝配拖拉機。 張怡熙攝 (中經視覺)

三一重機上海臨港產業園區,一批挖掘機、壓路機等工程機械裝備整裝待發,即將銷往海內外市場。

計海新攝(中經視覺)

今年以來,機械工業多家企業迎來開門紅。國機集團下屬企業中國一拖的工廠車間全面投入滿負荷生產,銷售交付環節也是“春節不打烊”。針對各地不斷增長的要貨計劃,中國一拖積極協調運力資源,強化運輸組織,緊盯從產品下線到交付用戶手中的每一個環節,確保訂單如期交付,爲春耕生產送去“及時雨”。

機械工業是工業經濟的重點行業,其走勢對工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去年,機械工業努力克服疫情衝擊、外需市場不振、生產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戰,運行總體穩健。來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8.9萬億元,同比增長9.6%。

“邁入2023年,機械工業行業呈現加快回升態勢。”在近日召開的2022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形勢信息發佈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傑表示,節後復工以來,行業內的企業積極恢復生產、搶抓訂單,市場信心不斷提升。隨着一攬子政策效應顯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預計2023年機械工業有望實現平穩增長。

開年以來產銷兩旺

春節後復工第一天,三一集團各個產業園彩旗飄揚,大批嶄新的工程機械浩浩蕩蕩開往各地。在三一邵陽產業園裏,188臺身披紅花的攪拌車、自卸車排成了長龍,用了近20分鐘才駛出園區大門。

三一重工泵路事業部製造公司副總經理謝長洪告訴記者,目前,三一混凝土泵車的生產計劃由2022年下半年的每月100臺左右,大幅增加到每月240臺以上,車間工人加班加點生產。

繼2022年拿下國內汽車銷售冠軍後,新的一年,比亞迪繼續穩居單週上險排行榜首位。數據顯示,比亞迪汽車1月銷售151341輛,同比增長58.6%;乘用車銷售150164輛(含出口10409輛),同比增長57.8%。比亞迪高級副總裁兼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比亞迪整體銷量、規模、品牌勢能已經取得了飛躍進步。

2月份被認爲是汽車市場的真正啓動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陳士華預計,目前汽車市場面臨的消費恢復壓力還是比較大的,隨着後續一些政策的陸續出臺,會進一步拉動汽車消費,2月份的情況可能會比1月份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中機聯對重點聯繫企業的調查顯示,節後復工復產有效推進,70%的企業於1月28日(農曆正月初七)恢復生產,90%以上的企業於2月6日(農曆正月十六)恢復生產;截至當前,絕大多數企業已啓動節後生產。

調查還顯示,前期開工的一批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已形成實物工作量,對穩定機械工業市場需求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機械工業能源類整機主機制造企業在手訂單相對充足,如發電設備、電站鍋爐、汽輪機等企業。

“機械企業開局起步狀態積極、生產快速恢復、搶抓訂單開拓市場意願強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陳斌認爲,今年以來,機械工業開局起步呈現穩步回升態勢,全行業有望實現“開局穩”。

新興產業加速發展

得益於提前佈局,中國一拖目前成爲全國爲數不多的可製造全系列國四拖拉機的廠家之一,且單月產量基本追平去年同期紀錄。

早在幾年前,中國一拖就開始着手研發符合國四切換要求的新產品,累計投放了400餘臺國四市場驗證車,對整機的適應性和可靠性都進行了充分的驗證。中國一拖堅持創新驅動,圍繞解決“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卡脖子”技術等方面加大攻關,在加快農機裝備補短板和原創技術策源地發揮應有作用。

中國一拖的發展是我國機械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提速的一個縮影。2022年,我國機械工業企業積極投入研發創新,重大裝備自主創新亮點頻現。東方電氣集團自主研發的首臺國產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在華電清遠華僑工業園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站點火成功,標誌着我國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中國三峽集團與新疆金風科技聯合研製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下線,標誌着我國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在高端裝備製造能力上實現重要突破。

新興產業對機械工業的帶動引領作用不可小覷。2022年,機械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高於生產指標,全年機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3.1萬億元,同比增長13%,拉動機械工業營業收入增長10.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4萬億元,同比增長15.5%,拉動機械工業利潤總額增長11.7個百分點。

羅俊傑表示,面對2022年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機械工業全行業砥礪奮進,取得了平穩增長好態勢,特別是新興產業不斷加速發展,新動能加速凝聚,科技創新成果也不斷湧現,行業發展韌性在增強。

今年有望平穩向好

儘管開年以來發展勢頭良好,但總體來看機械工業運行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嚴峻。

羅俊傑分析,2023年世界經濟衰退風險上升、通脹預期延續,地緣政治衝突升級威脅着全球貿易復甦,發達經濟體對產業鏈安全訴求提升、大國間在關鍵領域的博弈加劇,機械工業外貿市場面臨下行壓力。同時,國內經濟依然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機械工業平穩運行、轉型發展任務繁重。

從中機聯對重點聯繫企業的調查也可以看到,目前企業在手訂單總體偏弱,節後復工復產中半數企業存在訂單不足、生產任務不飽滿的問題;從生產滿足時間看,企業在手訂單短單居多。

政策及時雨,播撒“新生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在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增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提升,從宏觀層面爲機械工業的平穩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羅俊傑分析,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重點投資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相繼開工,形成實物工作量,從市場層面爲機械工業穩增長提供有力保障。優化疫情政策以來,國內經濟呈現進一步加快回升的態勢。春節返崗後,企業恢復生產、搶抓訂單狀態積極,反映出市場信心的顯著提升。

有了政策和市場的加持,企業層面對今年的發展充滿信心。據天眼查不完全統計,自2023年1月以來,機械製造相關企業融資金額近16億元。何志奇表示,新能源汽車發展符合綠色、創新、開放等新發展理念,代表了產業變革方向,已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比亞迪將結合電池、電機、電控及整車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優勢,積極發揮龍頭企業產業鏈帶動和製造業吸納就業“蓄水池”作用,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助力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更高規模產業集羣,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對於今年機械工業的走勢,羅俊傑認爲,綜合分析,2023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將呈現平穩向好的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前低後高,預計全年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指標增速在5%左右,外貿進出口基本穩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