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门以南,雨花台景区往西,隶属雨花西村这一片区的,从雨花一村到五村,还有能仁里。

自从不少爆款影视剧来此取景之后,这条保留着老南京气息的小巷一跃成为热门打卡地。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能仁里,那就是充盈的烟火气。这里熙攘交错,有五花八门的小吃,有网红菜场,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地道又市井。

能仁里已有1500多年历史

老南京人都知道,这条熙熙攘攘的能仁里,并不是一日建成的。能仁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元嘉年间,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相传这里有一座名为能仁寺的千年古刹,是曾与鸡鸣寺、栖霞寺、宏觉寺、静海寺齐名的金陵五座“大刹”之一。岳飞也曾在此处与金军大战。明朝时期,能仁寺十分雄伟壮观,寺庙周围有不少百姓定居,附近也就被称作能仁里。

能仁寺早已不复存在,但“能仁”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以纪念那段逝去的历史。

在能仁里住了半辈子的居民老王向记者说了一句老南京的谚语:“出了南门(如今中华门)——都是寺(事)。”这或许与能仁里的来历也颇有渊源。

能仁里因寺得名,因二化机(即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而繁华。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第二化工机械厂在能仁里建立最后一批拆迁安置房,能仁里也逐渐熙攘热闹起来。如今,四十年光阴逝去,能仁里携带周边的雨花新村终于成为平平无奇又温暖在心的大爷大妈的大本营。

几百米小巷里藏着高度饱和的市井烟火

真正走进能仁里这条街,其实宽不过3米,直走到尽头也不过几百米。仄仄狭窄,却步步热闹,满街喧嚣。或许是这样不可复制的烟火气,才让不少影视剧剧组偏爱此地。

在本来就口碑极佳的老字号夫子庙面馆,演员王传君吃了44个汤包,是何等美味?记者尝了一下,表皮有些厚重,但很柔软,汁水不仅藏在皮馅之间,更多的渗透在实实在在的肉馅里,肉香直接而肆意。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的汤包并不像大多数南京汤包那样是“甜口”,更显肉质的本香,倒上醋汁吃个七八个也丝毫不腻。

李家桂花酒酿元宵已经开了23年,可谓能仁里老字号。这软糯香甜的酒酿元宵,已经传承了两代人。巴掌大的小店,置有两张细桌和寥寥几个座位,但丝毫不妨碍食客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站在店门口大饱口福。老板娘包元宵的速度堪称一绝,长的豆沙,圆的芝麻,不少意犹未尽的食客还买一些生元宵带回家。

汪婆乌蒸饭配豆浆,是市民小张最爱的早点,可以吃一星期不变样。“乌蒸饭哪儿都有,但汪婆家的就是我记忆中的味道。”小张独爱的汪婆乌蒸饭是由南竹叶的汁水与淀粉相互糅杂包成的乌饭,搭配酥脆的油条和小菜,口感简单却不可替代。尤其是蒸饭中夹带的蛋黄,每个都是由咸鸭蛋现场舀出。

重庆名小吃的酸辣粉、兴柏酥烧饼的鸭油烧饼、阿财菜饼家的菜饼、荆廷糕点的蜂蜜小蛋糕……再加上各种熟食店、炒货店、水产生鲜、五金杂货店……混杂在能仁里不长的一条街上,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市井烟火图。

到网红菜场感受烟火气和慢时光

能仁里的清晨,来得可能比别处早一点。每天凌晨四五点,能仁里菜场的摊位上就已经整齐码好了时令菜,水产、生鲜也已经准备就绪。能仁里的生活,是从买菜开始的。

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不顾路途遥远,把自己家种的蔬菜瓜果拉到这里售卖,价格便宜,又很新鲜。制作梨膏的手艺人,从早到晚在那里敲梨膏,一点也不觉得累。“多少挣点,补贴补贴家里。”

能仁里农贸市场人气很旺,甚至有不少人特意前来打卡,在社交平台是个网红菜场。走红的秘诀之一,是品种齐全。走进能仁里菜场,两边蔬菜摆得很整齐,看不出一点脏乱。西红柿、土豆、大白菜、萝卜,光是配色就足够赏心悦目了。

而这里齐全的品类,绝不仅是蔬菜这么简单。从当季的芦蒿草莓,到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卤菜,再到床单被套定制,在这里可以找到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商品,逛一圈的满足感远大于逛商场。菜场门口地摊上的水果比市区“高大上”水果店里的便宜了一半不止,买完菜,顺手带上一袋水果、两枝花,满载而归,一天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如果说早上的能仁里是匆忙热闹的,中午的能仁里则会静谧下来,充满了岁月静好的悠然舒适感。各家店铺的阿姨忙了一上午,也开始搬着小板凳出来晒太阳,家长里短聊聊天。远处的树荫下,一群老人惬意地下着棋,外面的喧哗,仿佛与这里无关。

能仁里,这个隐藏在城南一隅的市井之地,有着别样吸引力。有时间的话,就来这里“逛吃逛买”一回,感受烟火气和慢时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