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以南,雨花臺景區往西,隸屬雨花西村這一片區的,從雨花一村到五村,還有能仁裏。

自從不少爆款影視劇來此取景之後,這條保留着老南京氣息的小巷一躍成爲熱門打卡地。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能仁裏,那就是充盈的煙火氣。這裏熙攘交錯,有五花八門的小喫,有網紅菜場,濃濃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地道又市井。

能仁裏已有1500多年曆史

老南京人都知道,這條熙熙攘攘的能仁裏,並不是一日建成的。能仁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元嘉年間,至今已經有1500多年。相傳這裏有一座名爲能仁寺的千年古剎,是曾與雞鳴寺、棲霞寺、宏覺寺、靜海寺齊名的金陵五座“大剎”之一。岳飛也曾在此處與金軍大戰。明朝時期,能仁寺十分雄偉壯觀,寺廟周圍有不少百姓定居,附近也就被稱作能仁裏。

能仁寺早已不復存在,但“能仁”這個名字一直沿用下來,以紀念那段逝去的歷史。

在能仁裏住了半輩子的居民老王向記者說了一句老南京的諺語:“出了南門(如今中華門)——都是寺(事)。”這或許與能仁裏的來歷也頗有淵源。

能仁裏因寺得名,因二化機(即南京第二化工機械廠)而繁華。上世紀八十年代,南京第二化工機械廠在能仁裏建立最後一批拆遷安置房,能仁裏也逐漸熙攘熱鬧起來。如今,四十年光陰逝去,能仁裏攜帶周邊的雨花新村終於成爲平平無奇又溫暖在心的大爺大媽的大本營。

幾百米小巷裏藏着高度飽和的市井煙火

真正走進能仁裏這條街,其實寬不過3米,直走到盡頭也不過幾百米。仄仄狹窄,卻步步熱鬧,滿街喧囂。或許是這樣不可複製的煙火氣,才讓不少影視劇劇組偏愛此地。

在本來就口碑極佳的老字號夫子廟麪館,演員王傳君喫了44個湯包,是何等美味?記者嚐了一下,表皮有些厚重,但很柔軟,汁水不僅藏在皮餡之間,更多的滲透在實實在在的肉餡裏,肉香直接而肆意。值得一提的是,這家的湯包並不像大多數南京湯包那樣是“甜口”,更顯肉質的本香,倒上醋汁喫個七八個也絲毫不膩。

李家桂花酒釀元宵已經開了23年,可謂能仁里老字號。這軟糯香甜的酒釀元宵,已經傳承了兩代人。巴掌大的小店,置有兩張細桌和寥寥幾個座位,但絲毫不妨礙食客們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站在店門口大飽口福。老闆娘包元宵的速度堪稱一絕,長的豆沙,圓的芝麻,不少意猶未盡的食客還買一些生元宵帶回家。

汪婆烏蒸飯配豆漿,是市民小張最愛的早點,可以喫一星期不變樣。“烏蒸飯哪兒都有,但汪婆家的就是我記憶中的味道。”小張獨愛的汪婆烏蒸飯是由南竹葉的汁水與澱粉相互糅雜包成的烏飯,搭配酥脆的油條和小菜,口感簡單卻不可替代。尤其是蒸飯中夾帶的蛋黃,每個都是由鹹鴨蛋現場舀出。

重慶名小喫的酸辣粉、興柏酥燒餅的鴨油燒餅、阿財菜餅家的菜餅、荊廷糕點的蜂蜜小蛋糕……再加上各種熟食店、炒貨店、水產生鮮、五金雜貨店……混雜在能仁裏不長的一條街上,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市井煙火圖。

到網紅菜場感受煙火氣和慢時光

能仁裏的清晨,來得可能比別處早一點。每天凌晨四五點,能仁裏菜場的攤位上就已經整齊碼好了時令菜,水產、生鮮也已經準備就緒。能仁裏的生活,是從買菜開始的。

年邁的老爺爺、老奶奶,不顧路途遙遠,把自己家種的蔬菜瓜果拉到這裏售賣,價格便宜,又很新鮮。製作梨膏的手藝人,從早到晚在那裏敲梨膏,一點也不覺得累。“多少掙點,補貼補貼家裏。”

能仁裏農貿市場人氣很旺,甚至有不少人特意前來打卡,在社交平臺是個網紅菜場。走紅的祕訣之一,是品種齊全。走進能仁裏菜場,兩邊蔬菜擺得很整齊,看不出一點髒亂。西紅柿、土豆、大白菜、蘿蔔,光是配色就足夠賞心悅目了。

而這裏齊全的品類,絕不僅是蔬菜這麼簡單。從當季的蘆蒿草莓,到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滷菜,再到牀單被套定製,在這裏可以找到滿足生活需要的各種商品,逛一圈的滿足感遠大於逛商場。菜場門口地攤上的水果比市區“高大上”水果店裏的便宜了一半不止,買完菜,順手帶上一袋水果、兩枝花,滿載而歸,一天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如果說早上的能仁裏是匆忙熱鬧的,中午的能仁裏則會靜謐下來,充滿了歲月靜好的悠然舒適感。各家店鋪的阿姨忙了一上午,也開始搬着小板凳出來曬太陽,家長裏短聊聊天。遠處的樹蔭下,一羣老人愜意地下着棋,外面的喧譁,彷彿與這裏無關。

能仁裏,這個隱藏在城南一隅的市井之地,有着別樣吸引力。有時間的話,就來這裏“逛喫逛買”一回,感受煙火氣和慢時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