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戴軒)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接受新京報專訪。

吳尊友表示,公衛人才培養對於未來的疾病防控非常重要,既要面對基層,也要培養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

對於新冠未來走勢、新冠與流感的相互作用、二次感染等公衆關注的問題,吳尊友也進行了專業回應。

談公衛人才培養:加強實踐 面對基層

新京報:你本次上會關注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問題,現在還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強?

吳尊友: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雖然我們取得了新冠三年的決定性勝利,但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還是會發生,人才培養對於未來的疾病防控非常重要。我建議的重點是加強公衛人才的實踐,他們要面對基層,瞭解公衛服務的內容和問題,這樣才能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在人才隊伍建設層面,我們需要大量有基本訓練的人才在各個層級工作,也要培養高端的人才。中疾控成立至今20年,認識到高端人才的重要性,需要站位高、有國際視野、瞭解全球性主要問題、預測和預見問題,同時掌握公衛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把這些轉化爲解決現實問題和可能發生問題的方法,構建國際性的、權威的公衛機構和體系,在促進健康中國和構建全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疾控人才的作用。

談新冠未來:難以預測 或將在地球長期存在

新京報:人類史上曾發生的傳染病全球大流行都有怎樣的結局?新冠未來可能的結局有哪些,取決於什麼要素?

吳尊友:人類歷史上經歷過1918年大流感以及數次鼠疫大流行等諸多傳染病疫情。人體感染傳染病之後會產生免疫力,達到一定規模後就形成羣體免疫,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當大流行結束後,人類從經驗中獲得對傳染病的認識,轉化爲疾病防控的措施,爲之後的疫情應對提供借鑑和幫助,譬如知道了感染後能產生免疫,從而轉化成疫苗接種策略,預防類似疫情的發生。

新冠未來最終的結局,沒有人能作出非常準確的研判。從目前的認識和理解來看,新冠病毒將會在地球上長期存在,與人類長期共存。多大程度影響健康,取決於病毒變異的情況。根據新冠過去三年的變異,雖然存在不確定性,總體上其傳染性已經變異得非常快、致病力很低,對人類不再是一種致死性的嚴重疾病,這種趨勢出現反彈的可能性較小。

之後的流行情況將受幾個方面影響,一是人羣免疫力整體水平,二是病毒傳播、致病的情況,三是環境。這三個因素綜合作用,是造成一波一波疫情的傳播動力。就當前全球的疫情形勢和毒株變異情況,出現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小,出現地方性流行、散在發生的可能性較大。當然這是目前的認識和理解,還需要進一步監測。

新京報:我們已經與新冠打了三年交道,目前留下哪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值得探究?隨着變異株致病力減弱,這些科學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吳尊友:對於新冠的科學研究在不斷繼續。過去三年,我們積累了大量對新冠的認識,特別是在病毒變異方面,哪些部位的變異對傳染性、致病性、免疫逃逸有關鍵作用;在免疫接種方面,什麼樣的組合能最好提高人羣的免疫保護作用;對於新冠的治療藥物也取得了進展。未來還要繼續開展這樣的研究。

病毒溯源調查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科學問題。在WHO的協調下,我們加入了新冠溯源的科研探索,這個路很漫長,能否找到答案、什麼時候找到答案,現在還說不清楚,有待全世界多領域專家共同努力來破解這樣的謎題。新冠的臨牀症狀及感染後的中長期影響、重複感染的比例、重複感染後的主要表現等,都有待後續進一步研究。

這些對於具有潛在風險的嚴重傳染病的投入,其研究成果可以轉化爲促進健康、挽救生命的最重要的科學依據。

談疫情態勢:尚未完全過去 病例數有待進一步降低

新京報:你最近提到新冠還沒有完全過去。從專業角度看,什麼條件下新冠可算完全過去了?當下疾控部門最關注的點是什麼?

吳尊友:根據中疾控公佈的上一週全國疫情監測情況,全國每天檢測出的新冠核酸陽性還有萬餘例,這說明新冠疫情仍在發生,只是處於局部、散在、低水平。如果疫情完全過去和終止,感染人數會降到很低的水平,即雖有病例發生,但已經低到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或感受不到它對健康和生活的影響。

疾控關注的點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要不斷加強對疫情的預警和監測,瞭解疫情變化,對傳播流行的關鍵環節進行分析,判斷哪些人羣可能是高風險人羣,對他們進行管理。發現在萌芽中,管理在萌芽中,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對病毒變異的監測也非常重要,傳播力、致病力的變化可能對疫情產生較大影響。

新京報:大家很關心接下來可能面臨的新疫情。對疾控來說,隨着大規模核酸檢測取消,疫情研判的難度是不是更大?如何掌握疫情流行態勢?

吳尊友:瞭解掌握疫情動態確實是一個挑戰,但實行“乙類乙管”之後,疾控部門根據下發的監測方案,多種措施並舉,對於疫情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和掌握。

譬如中疾控在全國設立了哨點監測醫院,對於發熱症狀、咳嗽的病例進行監測,這周公布的數據就顯示,流感病毒感染的陽性比例在過去幾周出現上升,出現了反彈,同時這些病例中也在做新冠的核酸檢測,顯示其陽性率維持在一個低水平;再有就是對重點場所的監測,比如學校、養老院、敬老院等特殊場所,如果監測到有症狀的病人,和衛生部門及時聯繫,進行鑑別判斷等等。

新京報:上一波疫情沒陽的人,還需要做好非常嚴密的個人防護嗎?已經陽過的人,是否可以躺平了?

吳尊友:從新冠的感染風險來說,現在出現的局部散在病例,主要是在大規模流行期間沒有陽過的人;陽過的人,隨着入境放開,如果遇到了新的變異株,也可能再感染。因此,不管陽沒陽,都不能躺平。當下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做好防控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人羣聚集的地方要戴口罩,外出回家後要洗手。

新京報:第一次感染時症狀的輕重,和二次感染的症狀輕重有多大關係?

吳尊友:沒有一個絕對的聯繫。通常來說,第一次感染後有了免疫力,再感染絕大多數都會相對輕一點。但每個人的症狀取決於自體的免疫力,也取決於病毒類型、病毒量,是多重因素綜合的結果。

談流感:沒有超出新冠疫情前流行水平

新京報:今年的甲流疫情非常受關注,近年來人們似乎沒有這樣廣泛地牽掛過流感。流感疫情今年更重了嗎?還是經過三年新冠疫情,大家對於傳染病更加敏感了?

吳尊友:過去三年,對新冠的防控也減少了流感感染,人羣總體對於流感的免疫力有所下降,因此今年冬春交替季節,流感報告病例數相較前兩年有較大幅度上升;但是把今年的數據和新冠流行以前的流感季數據相比,目前報告病例數沒有超出既往流感季節性的流行水平。經過新冠疫情,大家對於呼吸道傳染病的認識、對於健康的重視程度加深了,因此對流感也非常關注。

新京報:流感和新冠在臨牀症狀、公共衛生方面是否會相互影響?

吳尊友:流感和新冠沒有交叉保護作用,感染了新冠,不能產生對流感病毒的保護力,反之亦然,因此雖然多數人在經歷全國性新冠疫情中陽了,仍不能預防流感。流感主要的受害者是老人和兒童,主要影響上呼吸道,但如不能及時處理,也可能發展爲肺炎和重症。

從公共衛生的角度,目前觀察到一種普遍性的現象是,這兩種傳染病在流行過程中存在競爭性關係。出現新冠大規模流行的時候,也是流感傳播的高發季節,但因爲前者流行,後者流行較少;新冠疫情之後,流感又會有所上升。其原理和機制目前還不是特別清楚,有一種解釋是,人體感染一種疾病的過程中啓動了免疫響應,在此階段,對預防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可能產生了作用。

新京報:今年的流感流行季,會不會因爲人羣免疫下降而延長?

吳尊友:流感流行季一般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至次年三月,夏季也會發生。根據對流感的多年認識,延長的可能性較小,但也會有反常的情況,今年是否會延長現在不好判斷,還要進一步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