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黎靈希

盈利是否主要依賴非經常性損益、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如何改善盈利能力……2022年年報披露季已落下帷幕,持續經營能力成爲交易所關注的重點。截至目前,陸續出爐的逾百份年報問詢函中,有近50份直指上市公司的持續“造血”能力。

據上海證券報記者統計,雖然逾200家上市公司交出了盈利的2022年成績單,但其扣非後淨利潤卻是虧損狀態。依靠政府補助及出售資產,成爲這些公司扭虧爲盈的重要手段。

近30家公司靠政府補助“翻身”

已經連續兩年虧損的深天馬A在2022年實現盈利。2022年,深天馬A實現歸母淨利潤約1.13億元,同比扭虧爲盈;扣非後淨利潤大幅虧損13.89億元,較2021年進一步擴大。

細看深天馬A年報,政府補助是其扭虧爲盈的關鍵。報告期內,在深天馬A合計約15.01億元的非經常性損益中,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高達14.35億元,佔比達95.6%。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近30家A股公司與深天馬A如出一轍,依靠政府補助實現在盈利上的大“翻身”。

LED封裝方案及產品提供商瑞豐光電,已經連續兩年依靠政府補助來“貼補”業績。2021年、2022年,瑞豐光電歸母淨利潤分別爲9716萬元、1372萬元,扣非淨利潤分別爲-1970萬元、-6078.7萬元。同期,公司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達1.29億元、9252.8萬元。

江蘇四維諮詢集團首席諮詢師、財稅審專家劉志耕認爲,對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因爲一時的經營困難或者出現虧損,藉助政府補助來解決燃眉之急,可以理解,但不能對此寄予長期希望,更不能完全依賴。

瑞豐光電在2022年年報中稱,若公司未來年度不再具備相關優惠政策的補助條件,公司將存在因政府補助收入減少而影響公司利潤水平的風險。公司將採取加大產業整合力度、不斷增強技術實力、完善內部管控、全面提高盈利能力來降低對政府補助的依賴程度。

部分公司匆忙出售資產“續命”

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是部分公司實現淨利潤轉正的重要手段。以機器人爲例,公司2022年扣非後淨利潤虧損6.13億元,但卻實現4465.1萬元的歸母淨利潤,一舉擺脫了淨利潤連續虧損的困局。

在這背後,非流動資產處置“功不可沒”。

2022年12月,機器人公告,擬以10.7億元的交易價格轉讓全資子公司蘇州新施諾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下稱“蘇州新施諾”)65%的股權。後者主要資產爲韓國SY公司100%股權以及部分專利、技術。彼時,距離機器人實現對SY公司100%股權的收購僅過去不到兩個月。

對於此次資產出售,機器人給出的理由是,深度綁定戰略投資方,爲蘇州新施諾未來發展持續導入資源。該交易對機器人2022年業績增色不小。

除政府補助外,機器人2022年的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自收購參股子公司瀋陽新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60%股權,以及轉讓蘇州新施諾65%股權所確認的投資收益,共計約5億元。

無獨有偶。2022年,高鴻股份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9.78%,歸母淨利潤卻同比增長45.46%。通過出售資產等方式,高鴻股份延續了盈利增長的態勢。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高鴻股份已是連續三年虧損,並且扣非後淨利潤虧損逐年擴大。2022年,高鴻股份扣非後淨利潤虧損2.77億元。

高鴻股份此前披露,2022年,公司向第一大股東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轉讓大唐高鴻智聯科技(重慶)有限公司部分股權確認非經常性損益約3.24億元。

“出售資產,僅是權宜之策。”劉志耕對記者表示,對長期依賴出售資產實現盈利的上市公司而言,更應該考慮儘快通過正常的經營活動,或者改變經營方式、拓寬經營渠道等方式方法渡過難關。

問詢緊盯持續經營能力

一直以來,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備受交易所關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9日下午4點,已有近50份年報問詢函盯上被問詢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在這些被問詢的上市公司中,多是連續數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爲負值的企業。

如連續兩年依靠非經常性損益實現盈利的樂凱新材。年報顯示,樂凱新材2022年歸母淨利潤爲501.35萬元,扣非後淨利潤爲-115.81萬元。對此,深交所在年報問詢函中拆解了公司各項業務在2022年的表現,聚焦信息防僞材料業務、精細化工材料業務毛利率下滑等情況,要求公司進一步說明盈利能力是否得到改善,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等。

去年剛實現盈利、今年一季度又虧損的ST星星,業績的波動也引起了交易所的關注。深交所下發的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2022年淨利潤由虧轉盈的原因及合理性等。

針對ST星星2023年一季度淨利潤繼續爲負,深交所則要求公司說明淨利潤下滑趨勢是否仍將持續,持續經營能力是否仍未有實際改善,以及爲改善盈利能力已採取和擬採取的措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