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創投圈,日前迎來了一顆重磅“炸彈”。近日,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成立大會暨投資峯會隆重召開,宣告2000億元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

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

“國內創投圈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前往重慶的路上。”華南一位創投行業資深人士表示,相較於市場募資困難,重慶鉅額出資,必然會吸引各大機構前往。據悉,中金資本、高瓴、紅杉中國等巨頭現身重慶。

2000億元母基金落地重慶

一隻規模龐大的超級母基金震撼創投圈。據悉,2000億元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由渝富控股集團和重慶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共同發起設立,由重慶渝富控股集團旗下重慶渝富資本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管理人。

相關人士表示,該只母基金將發揮引導功能,以國有資本投資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吸引產業資本和專業投資機構落子謀勢,通過“子基金+直投”的方式開展產業投資,撬動各類資本,力爭總規模放大至6000億元基金羣,並帶動超萬億元重慶先進製造業投資。

據悉,在投資方向上,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主要投向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製造等先進製造產業集羣、數字經濟、國資佈局產業及整合重組以及其他有價值的投資領域。同時,該基金還將根據重慶市產業發展戰略動態調整。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CEO李東輝表示,吉利自2020年以來將重慶作爲企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投資重點區域,積極投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聚焦先進製造業、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投資合作,此舉會進一步賦能重慶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方向,爲包括吉利在內的先進製造業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在投資方式上,母基金採取“子基金+直投”方式運作,子基金指行業基金、區域基金和專項基金等,直投指母基金直接投資於標的企業,原則上應爲戰略性項目。

在返投要求方面,行業基金、區域基金返投重慶的比例原則上分別不低於母基金出資額的1.2倍、1.5倍。

母基金研究中心認爲,重慶新設的20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規模龐大、機制友好,有利於發揮資本撬動、投資引導和資源集聚作用,吸引更多投資機構佈局重慶,引入並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快速落地,形成長效化市場化產業促進機制,加速特色產業集羣形成,“重慶將迎來新一輪投資熱潮”。

各地湧現千億元級母基金集羣

資本招商的重要性,正在深入各級政府管理者的意識。去年年底以來,深圳、上海、廣州等各地政府爭先設立打造矩陣化“基金集羣”,千億元級母基金集羣正在興起。

5月,湖南湘江新區發佈五類產業發展基金,並計劃未來5年出資200億元,構建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基金生態,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及乘數效應,實現增量母子基金羣規模500億元,匯聚形成總規模突破100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羣。

4月,上海強化投資聯動招商,支持社會資本、園區平臺、國有資本等參與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系列產業投資基金,重點用於服務招商引資項目落地。

3月,安徽省組建500億元規模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基金下設16只母基金,通過引導基金—母基金—子基金構架運營,逐層撬動社會化資本,將形成總規模不低於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

湖北省武漢經開產投集團揭牌,總規模500億元的車谷產業發展基金正式成立。據悉,車谷產業發展基金將採取“母基金+重大項目直投+專項基金”等方式,力爭撬動1500億元社會資本,形成總規模200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羣。

2月,1500億元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正式揭牌成立。

其中,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總規模1500億元,通過與國際國內頭部投資機構、龍頭企業、優質上市公司等合作設立子基金,進一步撬動社會資本,打造可投資金額超6000億元的產投母子基金羣。

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總規模500億元,通過與國際國內優質創投機構合作組建一系列子基金,打造超2000億元的母子基金羣,按照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創新原則,重點投資高精尖領域和硬科技前沿領域初創型實體企業和未來產業項目。

1月,陝西省西安宣佈建立總規模不低於1000億元的重點產業鏈基金集羣,帶動先進製造業項目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

去年底,深圳市“20+8”產業集羣基金總體規劃正式公佈。深圳市引導基金將統籌設立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羣的“20+8”產業基金羣,打造新千億元基金羣。深圳“20+8”產業基金羣按照“一個產業集羣至少有一支基金配套支持”的理念,由深圳市引導基金公司負責運營,將由市、區引導基金聯合出資,分類分批逐步設立,聯手社會資本打造一個近千億元規模的產業基金集羣。

深圳市首支“20+8”戰略新興產業專項子基金——工業軟件基金落地龍崗

母基金研究中心認爲,相關的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的“基金矩陣”將在未來陸續湧現,推動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國內將有更多地區設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母基金,真正實現“投早、投小、投科技”,激發創新創業創投活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責編:蔣燁歡   校對:張   宇圖編:趙雁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