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特斯拉又開始在朋友圈“刷屏”,各種言論也接踵而來。這些觀點,無外乎“特斯拉‘跌破’30萬”、“絞肉機開始”、“狼真的來了”云云。

卡叔對於此次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調價,一句話的評論就是: 如此“耍小聰明”的特斯拉,它的國產真算是“狼來了”嗎?

 ■  特斯拉的小聰明:低於30萬完全無需意外與驚喜

無論如何,能夠“被刷屏”,至少從營銷層面要承認特斯拉的“成功”,但這種“成功”,卡叔感覺手段實在不敢恭維。

卡叔一直認爲,在這個充分競爭的“商業社會”,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並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驚喜”出現。包括此次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的“國產Model 3首度跌破30萬大關”。

首先,這個價格應該是早有預期的。也就是早在2019年5月份,特斯拉給出的國產Model3指導價是32.8萬元。

隨後,特斯拉通過一次所謂“加量不加價”,即標配基礎版輔助駕駛功能的方式,將指導價上調到35.58萬元。這個時間節點是2019年10月份。

事實上,這次調價,其實就是在爲此次“降價”做鋪墊。

此次官降,Model 3的指導價調整到32.38萬元。沒錯,是32.38萬元,而不是所謂“低於30萬元”。

而被人炒作得沸沸揚揚的低於30萬元,是在享受到2019年補貼政策以後。而不是官方給出的“補貼後售價29.905萬元”。

有區別嗎?當然有。補貼後售價,意味着當補貼政策發生變化時,如果官方不調整價格,補貼差額會由廠家承擔。補貼前售價,則意味着能不能拿到2019年的補貼,純粹要看車主的“速度”——動作慢了,拿不到之前的補貼水平那是你的事兒,特斯拉並不會給你補。

當然,不排除到時候特斯拉再調價。反正特斯拉的價格現在已經如同股票一般頻繁波動。但至少,在調價之前,我們不確定,也不知道它會怎麼調。這和相對確定的補貼後售價是不一樣的。

關鍵是,即便你動作快,“打飛的”去特斯拉下訂單,也不見得就能妥妥地享受到這個補貼。因爲交付速度取決於特斯拉——很顯然,如果你能多選裝一點,你的交付時間有可能靠前,於是更有可能拿到這個補貼。相反,如果你就要“裸配”,也許就拿不到這個補貼。

總之一句話:你要想29.905萬元拿下國產Model 3,並不是一件現在就能確定的事兒——而且很可能根本就無法實現。

其次,你可能認爲,即便32.38萬補貼前價格,比2019年5月份的32.8萬元還是降了,而且配置也高了。

沒錯,但是這次特斯拉也玩了個小遊戲——官降後的Model 3,不送充電樁。如果你還想要這東東,加8 000元。

買特斯拉然後沒有充電樁,這樣的車主有多少?也許有吧,但應該不會太多。捨不得化8 000裝充電樁的有多少?估計更沒有多少了。於是,特斯拉妥妥的相當於把這8 000元拿到手。

所以繞來繞去,特斯拉這回所謂的“首度跌破30萬元”,更像是一個數字遊戲。這個預期早在2019年5月份就有了,而不是應該現在炒來炒去。

至於爲什麼這麼做,其實也能理解——當時補貼還沒落實,所以不可能用“低於30萬元”來宣傳。與其這樣,不如先找個由頭提個價,然後在最後關頭降下來,製造一個“低於30萬元的”新聞點。

只是堂堂特斯拉,這麼玩是不是有點太過“小聰明”了?您不是號稱“狼來了”中的那匹“狼”嗎?

■ 特斯拉國產,到底算不算狼來了?

其實是不是真的“跌破30萬”,這就好像上證指數的3000點一樣,只是一個“心理關口”而已——29.9萬與30.1萬,本質有區別嗎?

從以上的梳理也可以看出,即便真“跌破30萬”,對於購車成本的影響也不到10%。即便是和進口版相比,也不過20%——並沒有什麼本質性的變化。

當然,國產以後產能會有變化,也就是交付量會有一個質變。同時因爲供需平衡的不同,也會影響到終端價的的變化。這些,恐怕纔是人們討論是否“狼來了”的關鍵。

是不是“狼來了”,這個話題太大,業界討論都不止一年了。所以卡叔在這裏,只能淺嘗輒止地稍稍點明一下自己的觀點。

先說個宏觀的。

當年國際廠商在中國合資,多少人擔心從此中國汽車工業會走向“巴西模式”,自主品牌將“暗無天日”?還有WTO、關稅下降,也一度擔心會絞殺自主汽車工業。然而事實呢?

爲什麼會這樣?這涉及到很複雜的經濟學和行業學科,沒法細細解讀。總之,“開放”肯定比“鎖國”、“保護”好,反而更有利於自主企業的發展。表面看說不通,但實際上就是這樣。它涉及到整個行業技術的進步、競爭形成的促進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尤其是對於純電動,更是如此。因爲純電動本身就是一個待開發、帶拓展的領域。特斯拉國產、低價、衝量,帶動的是整個電動行業的做大做強(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消費觀念改變等)。它最終擠佔的是燃油車的市場蛋糕。蛋糕一旦做大,對於自主純電企業只會是好處。

再大白話一點——特斯拉真的弄火了,它所開拓出的純電市場,要比它擠佔的純電市場多得多。

所以類似特斯拉這樣的“外資”國產,是不可能“狼來了”,然後自主純電動“沒肉喫”的。

然後再說微觀,也就是短期影響。

這個國產Model 3,短期內能搶誰的蛋糕?其實你找不到。

很多人覺得,Model 3影響最大的競品是蔚來ES6。這純屬“同價位就競爭”的觀點。Model 3與ES6是屬性差別極大的兩款車,除了價格其他幾乎沒啥可比性。

就好像拿紅旗HS5去和邁騰比,有可比性嗎?就算純電動可選車型少,也不能這麼“拉郎配”吧?

即便拋開轎車和SUV的差別,但就這兩款車給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先別說兩款車的三電、基礎技術這些差別,但就國內消費者喜歡的豪華感、空間感,Model 3與ES6有可比性嗎?

至於很多人看中的“核心科技”。誠然,特斯拉有優勢,但這個優勢,遠沒有(外資與自主)燃油車的差別那麼大。誠然,蔚來等自主新勢力還很“嫩”,還有這樣那樣的“BUG”,但這種“BUG”並不是致命的,而且它們的進步也是日新月異的。也就是說,它們之間在這方面的差距,只會逐步、且迅速縮小,而不會拉大。這就是所謂純電彎道超車的邏輯:你認也好,噴也罷,但它仍是現實存在的。

當然你有可能還會提到小鵬P7——它與Model 3屬性更爲接近。一來,這只是小鵬的一款車,並不能代表自主純電整體,二來,小鵬也不至於傻到把P7那麼去與Model 3針鋒相對。事實上,從展車我們已經可以看出P7與Model 3產品定位上的差異,而隨後的價格同樣也不可能真的重疊。

所以,微觀看,也算不上什麼“狼來了”。  

■ 總結

還是應了那句老話:“買的沒有賣的精”。特斯拉在價格遊戲上的鑽營,從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出它“美國新勢力”的特點——小聰明偏多,僅此而已。

至於特斯拉產品力和行業佈局所帶來的影響,宏觀層面肯定是沒爭議的:不接受也得接受,它對自主純電行業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微觀層面,爭議肯定有,而且終無定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談不上絞殺自主純電,甚至連“短期影響”都不會太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