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A股“退市潮”來襲,公募基金頻頻“中招”。

近年來,機構投資者參與“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資的現象雖然得到大幅改善,卻仍有績差、小市值等“問題股”進入基金核心持倉,值得基金管理人警惕。

A股全面實施註冊制後,優勝劣汰加速,以ST股爲代表的“問題股”的估值體系必然會受到衝擊。

主動型基金

“中招”退市股

6月份以來,已有超20家公司發佈退市公告。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有超過40家上市公司被鎖定退市。與此同時,今年有近百家上市公司被“披星戴帽”。

績差股背後屢屢出現公募基金身影。指數型基金因爲指數成份股未及時調整而被迫持有,而不少主動型基金涉身其中,讓人大感意外。

此前,*ST中天和ST陽光城公司均觸及強制退市規定。*ST中天和ST陽光城均是中證500成份股,最高市值高達百億,曾是基金重倉股,以退市迎來終局,令人唏噓不已。

大部分基金在公司宣告退市前,即選擇早早離場,而未能及時清倉的基金則於近日發佈估值調整公告。發佈估值調整公告的基金公司,所涉及的基金產品大多數爲指數型基金,也有極少數主動型基金。

6月19日,光大資管公告稱,旗下光大陽光對沖策略6個月持有基金對持有的*ST中天按照0元進行估值。德邦基金旗下亦有多隻主動型基金深陷*ST中天退市漩渦中。華商基金近日公告稱,決定自2023年6月9日起對旗下華商樂享互聯靈活配置混合和華商遠見價值混合持有的ST陽光城,按照0元進行估值。華商基金旗下2只基金今年一季度均位列ST陽光城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不過,從基金淨值變動和公告信息來看,大部分基金所持有的相關退市股票的倉位比例非常低,對基金淨值影響較小。

仍有基金抱僥倖心理

國內“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資現象長期存在,其中不乏機構投資者。

不少公募基金對“績差股”偏愛有加,選擇重倉業績持續下滑、甚至連續虧損的上市公司股票,與投資者預期的基金應該持有績優股的印象有顯著區別。

Wind數據顯示,進入公募基金產品一季報十大重倉名單的公司中,有5家公司最新狀態爲ST,其中ST龍淨是16只基金產品的十大重倉股。

如果考慮基金的全部持倉,公募基金2022年年報顯示,4只被基金持有的個股2022年底處於ST狀態,另有53只個股在今年披星戴帽,13只披星戴帽的個股被10只以上公募基金產品扎堆持有。可見,基金持有的公司中仍有數量不少的“問題股”。

基金的類似舉動仍有不少,如今年一季度末,有數十隻市值不足20億元的上市公司進入基金的十大重倉股名單中。

“因爲投資策略而買入小市值個股,而非偏好小市值公司。”在被問到爲何頻頻重倉小市值公司的問題時,一位重倉小市值個股的基金經理這樣回答證券時報記者。他管理的基金憑藉重倉市場不太關注的冷門品種,基金業績大幅跑贏同類型基金。

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則告訴記者,A股市場有效性逐步提升,投研資源不足、風控不嚴格的中小型公司很難獲取市場上稀缺的投研價值信息,景氣度高的優質個股並不便宜,一些基金經理劍走偏鋒,在小市值或績差股上押注,希望博取超額回報。

也不排除一些基金經理採用反向策略,在僥倖心理下,尋求“問題公司”起死回生的反轉機會,而這類公司一旦業務迴歸正常,產生的投資回報往往較爲可觀。

記者注意到,參與ST炒作的基金中也不乏公募大廠。以某農藥龍頭公司爲例,因連續3年淨利潤爲負值而被ST,去年二季度,該股卻成爲某頭部基金公司的獨門股。某頭部旗下四隻主動型基金參與配置,一隻基金一度進入公司十大股東名單中,期間該股股價大漲,爲基金貢獻豐厚回報。

“問題股”估值體系受衝擊

A股全面實施註冊制後,優勝劣汰加速,退市逐漸常態化。在此背景下,無論上市公司因何被披星戴帽,都應該值得基金管理人警惕,而不應抱有僥倖心理,參與“炒小”“炒差”。

雖然仍有極少數基金參與“炒小”“炒差”的現象存在,但是拉長週期看,這種現象近年來正不斷得到改善。以公募基金爲主的機構投資者應該擔負起應有責任,積極引領資本市場價值發現的功能,堅定維護投資人利益,對績差股、小市值公司等問題股敬而遠之。

華南某頭部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公募基金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二級市場投資交易、上市公司運營以及發行定價等環節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公募基金惟有堅持深度研究、價值投資、長期投資,促進市場價值發現,才能爲市場形成良好的價值投資環境以及爲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起到積極作用。

拉長時間看,以ST股爲代表的“問題股”的估值體系必然會受到衝擊,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調低對“問題股”的估值預期,甚至拋棄“問題股”,這也是實現A股市場優勝劣汰的重要路徑。

“註冊制背景下,公募基金應充分利用投研優勢,靈活運用合理的估值模型發揮專業定價能力,推動上市公司合理定價,最終才能實現優化資本市場資產配置、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目標。”上述高管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