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秋招已經拉開帷幕,大批畢業生又將湧入就業市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我省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採取措施,千方百計促進大學畢業生就業。記者觀察發現,在就業壓力普遍較大的現實環境下,不少畢業生憑着紮實的技能、務實的理念成功實現就業“突圍”,給人以啓發和思考。

手握“硬核”技能,通關“不愁”

從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後,蘇皖就入職了南京沁恆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爲一名應用工程師。

“面試幾家公司之後,我拿到五六個offer,有AE軟件工程師、FAE現場應用工程師、軟件工程師、網絡工程師,因爲我和這家公司專業最對口,薪資也比其他公司高出不少,最後就來了這裏。”蘇皖說。

初入職場,最讓蘇皖滿意的是,公司爲應屆生提供了專門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安排資深工程師一對一帶他們上手,“公司爲我們外地員工提供了宿舍,兩三個人一間,不用花錢租房,讓我們在這裏安心發展。”

“硬核”技能給了畢業生“通關”就業市場的底氣。許翔宇從南京工業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後,順利在天津就業。“我學的是消防工程專業,屬於應急管理大類。其實我們的工作並不是去‘救’,更多的是防患於未然。”許翔宇說,“在學校設置的專業課中,有電器防火、消防給排水、防排煙等,我在單位既要做消防設計圖審,也要做消防驗收。”

在許翔宇看來,隨着國家對應急救援人才需求增加,應急管理大類的工作選擇面會更寬。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各類應急管理專門人才缺口近40萬人,現有應急管理從業人員中,僅30%左右具有相關專業背景。

基於現實需求,南京工業大學成立了應急管理學院。南京工業大學學工處處長黎能進表示:“我省各類經營主體衆多,僅規模以上企業就有5萬家,對應急管理專業人員的需求非常大。我們學校這個專業的就業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

準確的自我定位,也是就業市場上的“硬核”技能。“從去年秋招開始,我投了30多份簡歷,參加了50多場面試,收到OPPO、小米、華爲、榮耀等企業的offer,最終我選擇去華爲。”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電氣專業2023屆畢業生季香林告訴記者。

與季香林同期獲得華爲offer的同事中,碩士及以上畢業生數量佔90%,和他一樣的本科生寥寥無幾。如何“殺出重圍”,獲得“大廠”offer?季香林的經驗是——“早做準備,修煉核心競爭力”。

大二之後,季香林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確定不考研直接就業。“我喜歡和人打交道,開始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大二暑假,他在上海一家元宇宙公司的策劃崗位實習,大三時在中國電信和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崗位實習,未來成爲“大廠”銷售的想法逐漸在腦中成型。

在季香林看來,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本科生找工作更需要提前籌劃,知己知彼。“自我定位很重要。如果沒有明顯的專業或技術優勢,就要千方百計讓自我變得更優秀,這也是‘硬核’技能。”

勇嘗新興職業,前景“光明”

電商運營、民宿管家、電競運營師……得益於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多個領域湧現的新職業,正成爲我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新選擇。

白牆咖木,柴門古石,在句容市寶華山千華古村后街136號,坐落着一家民宿客棧,今年剛畢業的包秋婉就在這裏工作。“這裏很安靜,環境清幽,適合曬太陽、喝茶、聊天。”包秋婉開玩笑似地介紹着她的工作,“等於一邊工作一邊旅遊,是不是很值呢?”

包秋婉所在的民宿是鎮江首家全國甲級旅遊民宿。在民宿裏,她既是前臺接待,又是衛生、餐飲質檢員,還要負責管理民宿的成本收益和線上宣傳工作。“一人多能、無所不能,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也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包秋婉自信地說。

客房放不出熱水時如何安撫顧客?如何幫助顧客安排行程?顧客有不滿時如何協調?“化解與客人間一些不和諧的‘小插曲’,非常鍛鍊溝通交流能力。”目前,包秋婉還擔任江蘇省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副祕書長,她希望能把江蘇的優秀民宿挖掘出來、宣傳出去。

新興領域讓年輕人感受到澎湃的發展潛力。“我本人對遊戲很感興趣,也喜歡主持,在臺上解說遊戲的感覺真的很棒。”2021年,從南京傳媒學院電競學院畢業後,崔璨成爲一名電競解說。

去年年底,崔璨受邀解說vivo遊戲中心舉辦的王者榮耀比賽,在上海長泰廣場,她和搭檔一起坐在解說席,手拿麥克風,緊張地盯着轉播遊戲畫面的大屏幕,實時向觀衆講解戰隊信息和現場賽況。每個月崔璨會給8至10場電競賽事做解說,工作10至15天,其餘時間則用於蒐集遊戲和電競選手信息,爲解說工作做準備。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電子競技產業收入達1445.03億元,電競用戶規模約4.88億人。電子競技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仍存在較大人才缺口。南京傳媒學院電競學院黨委書記楊婉秀介紹,作爲國內首個探索電子競技專項教學的學院,學院成立5年多來,已有500名左右的畢業生,大多數從事於新媒體或與電競有關的產業。

新職業成爲就業新方向,對年輕人來說亦是人生的探索。徐琪琪曾就讀於南京城市職業學院跨境電子商務專業,現在是常熟一家直播運營公司的電商新人,日常工作是輔助入駐平臺的商家運營直播間,通過覆盤直播數據、現場跟播、輔助主播選品等方式幫助入駐商家提高直播銷售額。

去年8月,徐琪琪自己投簡歷來到現在的公司實習,成爲一名出鏡主播。現在,她已經從臺前轉到幕後,管理一支10人左右的直播運營團隊,帶領七八十個主播,她的工作內容也從設計儀容儀表、直播話術等拓展到直播全流程策劃。

“這份工作只看業績不看其他,讓人成長很快。同事們大都是年輕人,溝通起來沒有隔閡,大家的關係就像大學室友一樣。”徐琪琪說。

談到直播帶貨,徐琪琪頭頭是道,“直播帶貨觸達範圍廣、下單速度快、粉絲黏性能夠轉化爲消費能力,可以帶動整個電商行業的發展。常熟服裝銷售類的主播特別多,我估計有幾千個。下一步,希望我的團隊能壯大到20人,帶着他們一起開闢新的市場。”

破解結構性矛盾,高校“思變”

無論是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技能崗位,還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興職業,都需要求職者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來了就能上手”。如何適應就業市場新情況新趨勢,培養社會需求度高的應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新課題。

“在校期間,學校就爲我們提供到跨境電商交流中心、供應商基地實操的機會,這些真本領對我求職幫助很大。”徐琪琪說,他們曾在相關網站上演習跨境交易的全流程,實操國際電商平臺的匯率計算、商品上架等細節。“工作後,我學的東西都能用上,很快就能適應工作節奏,還能作爲‘老人’去帶一些新人。”

推進現代學徒制培養,深化產教融合,是近年來江蘇高職院校探索的育人新模式。對於本科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深化產教融合也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南京郵電大學與南京市浦口區政府共建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產教融合學院),就是產教融合的新嘗試。院長郭宇鋒介紹說:“我們共建產教融合學院,探索創新‘政產學研用’集成電路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就是爲了針對行業痛點、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他預計,學院5年內將輸出至少千名碩士及以上學歷高層次人才,服務集成電路產業。

還有的高校從入學開始就爲學生籌謀就業。8月22日,在東南大學新生入學新聞發佈會上,該校教務處處長殷國棟透露,幾天之後,同學們將參加一場特殊的考試——學校面向2023級新生開展的雙學位項目選拔。“英語+信息工程”“日語+電子科學與技術”“會計學+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法學”等6個雙學位的設置,打破了以往常規的文理分科模式。

殷國棟告訴記者:“我們此前調研發現,很多專業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亟待打破專業壁壘、跨過學科鴻溝、重構知識體系。雙學位的設置,也是爲了促進學生更好就業,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畢業生“出口暢”,學校才能“招生旺”。“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嘗試,當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實現協同育人,才能讓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更加匹配。”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澄 葉真 方思偉 楊頻萍 陳立民 實習生 林倩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