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環境報

◆本報見習記者 程小雨

家住上海普陀的張先生最近有點煩。

對面商場一塊碩大的LED屏幕發出的刺眼白光正對着他家的窗戶,“廣告牌一亮一整晚,家裏老人整夜失眠,要靠喫藥才能勉強入睡。”張先生提起這塊成爲 “睡眠殺手”的廣告牌,苦不堪言。

張先生的經歷並非個例。上海12345市民服務熱線數據顯示,僅2023年7月,有關光污染的投訴就超過220件。

施工照明、景區射燈、建築反光、戶外廣告牌……當屬於靜謐星空的暗夜被“人工白晝”所吞噬,當日常生活被過量光輻射無孔不入地侵擾,面對光污染的防與治,如何破局?

不容小覷:光污染危害整個生態系統

“光產生之初時,本是服務於人正常生活的。但是當光照過量,開始對人產生刺激時,就構成了光污染。”天津大學國際低碳建築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剛說。

“對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干擾首當其衝。”劉剛說,白日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明晃晃地刺眼,夜間矗立的LED廣告牌侵擾甜夢,駕車途中襲來的遠光燈甚至會造成人身安全。

來自光污染的威脅不止危害人,甚至整個生態系統難逃此劫。“在強光刺激後,動物會出現候鳥遷徙、昆蟲大面積死亡的情況,植物將因此改變生長速度和開花結果的週期。”劉剛補充道。

國外專家也曾多次敲響有關光污染的警鐘。一項德國研究表明,隨着光污染的逐漸加劇,20年後,人類可能再也看不見星星了。光污染正導致夜空以每年約10%的速度被照亮,在今天能看到250顆星星的地方,18年後,這個數字將縮減至100顆。

治理瓶頸:多部門監管,認定無標準

有人曾稱光污染是一個開關就能治理的污染,在一暗一明的開閉之間,光束來去無痕。

但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光污染問題,真的只是把燈熄滅那麼簡單嗎?

“曾經,有位市民每次開車路過同一條街道時,都向我們投訴有道玻璃反射光晃了他的眼睛。”在記者走訪過程中,這種訴求在城市時有上演。“沒標準、沒數據”,成爲擺在執法人員面前最大的難題。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法》明確了光輻射是環境污染的具體形態,對光污染防治提出了總體要求,卻缺少針對的制度設計與法律責任規定。當具體糾紛涉及“歸誰管、怎麼管、按照什麼標準管”等這類決定性問題時,雖然有《室外照明干擾光限制規範(GBT 35626-2017)》等國家推薦標準,但到實際操作層面,問題的答案通常有些模棱兩可。

“光污染歸誰管”成了道難題。以一塊白天產生刺眼光的玻璃幕牆爲例:在上海,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玻璃幕牆的光反射環境影響論證,玻璃幕牆的規劃由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主理。在廣州、深圳等城市,玻璃設計由住建部門管理。

一塊玻璃幕牆的背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規則,光污染的治理涉及從規劃、源頭管控、建築審批、污染治理的多方環節。

除了涉及監管部門多,“光污染按照什麼標準管”的技術認定也存在難點。“視覺方向不易限定範圍,就比如說,沒有人強迫你去盯着一塊屏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昕解釋道,“與噪聲分貝不同,光污染很難用一個具體值去定義。”

因此,當矛盾缺少規則評理,面對光污染治理,“往往調解的情況多,徹底解決的少。”執法人員向記者坦言,“更多的時候我們與產權方協商,通過調整玻璃光照角度、貼膜、室內掛窗簾等方式,減輕玻璃反射對住戶的干擾。”

硬核舉措:多地嘗試困頓中破局

2023年8月,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鹽田管理局立案查處轄區某施工單位光源直射周邊居民住宅擾民案件,成爲全國首宗由生態環境部門查處的光污染案。

對於光污染,多地正在嘗試從“無人管”和“不會管”的困頓中破局。

“有人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早在去年8月1日,上海出臺《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對光的源頭管控、綠色照明要求、設置規範予以明確規定。此後一年內,不少地方陸續發佈法規、標準。今年1月,青海省正式實施首部暗夜星空保護地方性法規。6月,深圳發佈全國首個夜間光環境質量地方標準。光污染被更多法律聚焦與社會關注。

“因地制宜解決當地主要矛盾,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側重治理城市光污染,西部地區則側重天文觀測的保護。一東一西,有序推進,服務於不同需求。”劉剛解讀道。

規則落地之後,光污染的防與治成爲下一步的考量。“源頭很關鍵。”張昕說,“對於城市規劃者來說,加強新建照明設施的審批管理。而對於設計師來說,在照明設施設計之初就改良產品的設計理念、方法,前置性未雨綢繆,將光污染從根源上切斷。”

除了從源頭“人防”,以“技”治理亦爲讓城市減少光污染的解決之道。

“在標準制定之後,相應光污染的評估、監測、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都要跟上。從評估端,通過專業仿真軟件,建立快速的照明設計評估技術;從監測端,運用遙感技術結合地面監測,對光污染進行掃描性監測;而從設計端,建立智能化的控制技術靈活控制光源,降低光污染髮生的概率和規模。”劉剛解釋道。

“治理光污染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實當我們老百姓都擁有這種意識時,很多問題的答案都可以迎刃而解。”劉剛補充道。

在經歷華燈初上與流光溢彩地“亮起來”之後,保護黑夜漸漸成爲人與自然相處的一種和諧之道。

今年4月,深圳大鵬新區南澳辦事處西涌社區掛牌了中國首個國際暗夜社區,爲“暗夜”開啓先河。越來越多城市暗夜保護區、星空公園、黑天空的興起,讓舉杯邀明月、手可摘星辰的願景,從暢想走進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