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魔丸

來源|博望財經

蒙牛與伊利的差距已經越拉越大了。

市值來看,截止9月15日,伊利總市值1639.79億,蒙牛總市值1089.40億,差距接近600億。營收層面,2022年伊利營收1231.7億元,蒙牛營收925.93億元,兩者的營收差距爲305.77億,如果拉長時間,過去10年間,蒙牛與伊利的營收差距甚至擴大了6倍。 

早在2017年,剛剛上任的盧敏放就提出“雙千億”的目標,而6年過去了卻“屢次爽約”,豪言也早已成爲笑談。

蒙牛到底是怎麼一步步被甩下了巨頭爭鋒的高速列車呢?

液態奶依賴症

橫向來看,蒙牛的業務結構其實並不健康。

在2022年之前,蒙牛的營收的主要由液態奶、奶粉、冰激淋、三個板塊兒構成,而這其中液態奶的收入佔比一直維持在80%以上,過度依賴單一板塊也爲蒙牛的持續穩定發展埋下了隱患,未來,蒙牛也只能以特侖蘇、純甄、每日鮮語等單品撐起整個盤子。

對比而言,伊利的營收由液態奶、奶粉及奶製品、冷飲構成,雖然伊利的液態奶同樣佔其營收的比例較高,但是,其收入佔比已經從之前的80%以上下降到70%以下。要知道伴隨着人口增長的停滯,消費習慣的變化,液態奶這個行業已經由增量市場轉爲存量市場,整個市場面臨飽和的窘境。

根據頭豹研究院數據,近幾年中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都爲負增長。而今年上半年,蒙牛液態奶收入爲416.4億元,同比僅增長5%,但是,液態奶的營收對蒙牛業績的貢獻度高達81.5%。

基本盤增長几乎停滯,成長性越來越差,蒙牛不能不找尋新的增長點。

第二曲線迷思

從奶粉到奶酪,蒙牛做了不少“努力”。

關於奶粉業務,蒙牛採取了收購策略,並不是打造自有品牌,目前蒙牛的奶粉收入基本都來自於收購的雅士利。然而本次收購可能是蒙牛最嚴重的經營錯誤,蒙牛花最多的錢買了一個負資產。財報顯示,2020年-2022年雅士利國際收入分別爲36.49億元、44.35億元、37.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5%、21.53%、-15.71%;淨利潤分別爲1.01億元、-0.81億元、-2.3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0.04%、180.49%、183.57%。

年虧2億,蒙牛也不得不着急了。事實上,在各個社交平臺,關於雅士利奶粉,下面第一個評論就是三聚氰胺、郭利案,毒奶粉事件的影響可能會淡化,但永遠不會消失。7月5日連虧兩年的雅士利正式宣佈退市,這也預示着蒙牛奶粉業務的階段性慘敗。

事實上,2022年蒙牛與伊利營收差距300億,有220億就來自於奶粉業務,但就目前現狀而言,奶粉業務的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2022年伊利奶粉及奶製品業務同比增長62.01%,而蒙牛同比下降21.97%。

退而言之,單奶粉業務來講,蒙牛的對手可不止伊利,艾媒研究院日前發佈的《2023年中國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10強榜單》顯示,上榜品牌依次爲:飛鶴、伊利金領冠、君樂寶、合生元、三元、貝因美、雅士利、百躍、完達山、蓓康僖。

6月26日,推出新品嬰幼兒配方奶粉初愛牛牛,蒙牛還在努力,但沒有大單品的蒙牛,靠奶粉突圍的機會已經變得非常渺茫。

奶粉突圍錯失良機,蒙牛似乎還有另一張潛力牌:奶酪。

2023年上半年,蒙牛調整業務結構,單獨剝離奶酪業務,計劃將奶酪發展成下一個百億板塊,作爲奶酪界的“完美日記”,妙可藍多靠豪賭空白市場,以先發優勢快速成爲賽道頭部且成爲“中國奶酪第一股”,從蒙牛最新投資動向就可窺一二,9月初,蒙牛表示: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和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將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1,236,700股股份,佔公司目前股份總數的0.24%。

只是,隨着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妙可藍多也賣不動了。半年報顯示:公司營收只有20.66億元,同比下滑20.35%,歸母淨利潤0.29億,同比下滑78.36%。經銷商相比2022年下降超500家,股價相比起2021年的巔峯時刻,也已經縮水八成。 而且按照2022年數據,中國奶酪市場規模僅僅150億,根本撐不起蒙牛百億單品的野望。

液態奶增長無望,奶粉策略失誤、奶酪天花板抬頭可見,蒙牛終究難尋真正的第二曲線。

出路在哪裏?

乳業的競爭似乎已經到了刀刀見血,劍劍封喉的境地。

一超多強格局下,消費市場低迷、產品同質化、各個乳企高舉高打重營銷、輕研發已是業界不爭的事實,蒙牛也不例外。根據財報,近年來蒙牛每年的銷售費用都在200億左右,而上半年銷售費用同比增加12億。營銷佔比過重導致蒙牛盈利能力大打折扣。雖然上半年營收增長,但權益股東應占利潤同比減少19.48%至30.2億元。

“十四五”期間,盧敏放提出“再造一個蒙牛”的口號,如今時間過半,他表示:“馬拉松走到中段,經歷了起步、攻堅、現在到了突破的時候”。8月蒙牛發佈數智化3.0戰略,意圖實現供應端的全面智慧升級,同時給渠道賦能。可以看到的是:向外多品類進攻未果的蒙牛,開始試圖向內從供應鏈下手提效降本。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爲:”加快技術儲備、產品創新、拓展全新賽道將是伊利蒙牛下一階段的競爭焦點。”

外求轉爲內修,不失爲解決當下焦慮的一種方式。但是,蒙牛落後的原因遠遠不是解決事,本質更在於人。

有內部人員透露:蒙牛之所以各個方面都落後於伊利,甚至被自己賣出的君樂寶反擊超越,根本原因在於國企的“官僚主義”弊病,曾經的蒙牛速度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拉幫結派、任人唯親,對消費者權益無動於衷,試問,這樣的企業怎麼有機會能全力打翻身仗呢?

END

主營業務乏力、多元化佈局處處碰壁,向外擴張無望轉爲內修供給側進行數智化升級,焦慮的蒙牛在做各種努力,但好像遠遠不夠,日進千里的消費市場,落後一步面臨的也許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成功需要無數微小的努力疊加,但龐然大物的全面瓦解,或許只是被擊中了一個弱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