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濟週刊

2023年第19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以來,中央和地方不斷釋放政策寬鬆信號。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26日,已經有天津、瀋陽、南京、大連、蘭州、青島、濟南、蘇州、福州、鄭州、合肥、廈門、無錫、武漢、廣州、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取消或者調整放鬆原來的住房限購政策,其中以省會城市爲主。

在這些城市中,瀋陽、南京、大連、蘭州、青島、濟南、福州、鄭州、合肥、無錫和武漢等城市是全域取消了限購。

如何看待當前大城市採取的取消或者調整放鬆原來的住房限購政策?繼一線城市廣州採取適當放開限購年限和區域之後,北上深等是否應該跟進並取消限購?如果取消限購,突破口在哪兒?《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日前專訪了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中房集團理事長,有着“中國保障房之父”稱號的孟曉蘇。

北上廣深應取消限購?

《中國經濟週刊》:自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新定調房地產,中央和地方不斷釋放政策寬鬆信號,這輪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什麼?

孟曉蘇:7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是符合現實國情的正確決定。從數據看,2021年我國房地產銷售額是18.2萬億元,2022年則下降到13.3萬億元,一年丟掉了4.9萬億元。這4.9萬億元佔2022年121萬元億GDP的4%,對國民經濟拖累非常大。以往任何年份都沒有出現過這麼大幅度的房地產銷售額下降。而丟掉的近5萬億元資金去哪兒了?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顯然是被那些本來有購買慾望的居民給存起來了。

房地產市場低迷,將給經濟正常發展帶來多種危害。從企業端看,房地產市場萎縮將傷及諸多相關產業,給鋼鐵、建材、玻璃、陶瓷、家居、家電等產業帶來困難,經濟下滑直接導致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從政府端看,土地收入下降直接造成地方財政喫緊,依託於土地抵押和擔保的地方債也出現了危機。可見作爲支柱性產業的房地產一旦被束縛住,會對整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7月份中央提出“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重點提法中包括“供求關係已發生重大改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等,對有些人來說是“超預期”,但都在我的“預期”之中。

《中國經濟週刊》:住建部提出“認房不認貸”,並非取消限購。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大城市已經對限購、限貸等政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鬆綁。隨後,很多二三線城市也選擇跟隨。您怎麼看待各個地方出現的這種現象?

孟曉蘇:住建部提出“認房不認貸”,展現出主管部門對“限購、限貸”政策進行調整的重要姿態。更多專家參與呼籲取消“限購”。地方政府“聽話聽音”紛紛調整政策,讓多地樓市已從限購政策下逐漸解放出來。目前全國限購城市已經從60多個下降到了十幾個,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取消了限購、獲得瞭解放,被“限購”繼續盤踞城市只是少數。當然在取消限購以後,效果並不是立竿見影的,畢竟房地產市場信心恢復還需要時間,就像一場戰爭剛打完也要有恢復期一樣。

《中國經濟週刊》廣州成爲中國一線城市中首個放鬆限購的城市,但是限購區域只提到越秀、海珠、荔灣、天河、南沙和白雲區部分區域。在這6個區,廣州戶籍居民家庭限購2套;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社保繳滿2年限購1套,繳納社保的時間從5年縮短至2年。廣州的這種做法,對北上深是否有參考意義?

孟曉蘇:我認爲,北京、上海可採取不同於廣州的方式。首先可以按照住房門類逐步取消,尤其是可以先從“商改住”的房子開始。目前北京平均房價是6萬多元,而“商改住”房價僅2萬多元,“商改住”房價只是商品房價格的1/3。如果率先取消對“商改住”房子的限購,不僅不會提升北京平均房價,反而能降低北京的平均房價。這可以作爲北京、上海取消限購的突破點。這樣做既能夠盤活經濟,同時又不會讓房價出現上漲。

《中國經濟週刊》:很多人擔心,如果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取消限購,會不會又迎來新一輪房價上漲?

孟曉蘇:現在沒有辦法作這個判斷。回頭看2016年北上廣深帶頭去庫存後,房價確實出現了一輪價格上漲,但是現在這一輪樓市跌得太深,有不少人擔心即使取消限購,人們也不會輕易回到房地產市場。既然判斷居民不願意再買房,爲什麼還要用行政手段進行限購呢?

大城市應大規模建設保障房,讓50%的老百姓都能夠享受到

《中國經濟週刊》:在您看來,特大超大城市取消限購以後,防止樓市價格過快上漲的藥方是什麼?

孟曉蘇:其實這個藥方我早就給出了,就是要實行住房雙軌制,要大規模建設保障房。保障房一旦能大規模入市,平均房價自然就會降低,至少能平衡上漲幅度。這時候即使商品房價格上漲,也會被保障房上市把平均房價拉低。

近年我國樓市總會出現這樣一個循環現象:一旦市場放開,房價隨即上漲;然後打壓房價,又把市場給限制住了。出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國房地產的供給結構出了問題,只供應商品房,很少供應保障房。如果我們能從這一輪房地產低迷期走出來,應該吸取保障房供給不力的教訓,大規模地建設保障房。要讓全國大城市中50%左右的居民家庭,都能夠享受到雙軌制帶來的基本住房保障。保障房建設一兩年就會有產出,就讓“一低兩新”家庭能有指望,就不會只面對價格高企的商品房市場。現在人們批評“收入房價比”、要求“取消公攤”等,但真正解決問題的是要爲中低收入家庭大規模建設保障房。

這樣說並不是不照顧中小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現在中小城市地價不高,保障房和商品房價格價差相對較小,這方面的問題沒那麼突出,可以採取適當方式進行照顧。但是大城市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的地價與房價太高,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地價已佔到房價的2/3,如果不爲低收入家庭建保障房,這是不公平的。保障房建設用地不能收取土地出讓金,只能收取基本稅費,這樣才能讓它的成本低、價格低。

最近看到不少人提出建議,說可以由政府把積壓商品房收集起來,當作保障房使用。其實他們不知道,商品房與保障房的主要價差來自地價,地價早都用掉了,是退不回來的。包含着高地價的商品房怎麼能改成保障房呢?房型也大不一樣。因此,當務之急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要大力推動建設保障房,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

《中國經濟週刊》:目前是住建部在牽頭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我看到住建部在9月12日發佈的數據,今年全國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204萬套(間)的任務目前已完成72%。如果像您所說讓大城市50%左右的居民家庭都住上保障房,這麼大批量建設保障房,到底該由誰來建?

孟曉蘇:我曾在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房”)當過總經理和董事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房在每年全國住房開發計劃中佔到20%的比例,這些住房基本上都是保障房,是以低廉價格賣給各個單位,以此來保障職工居住,最終通過房改賣給了職工。那時候國家通過中房每年向各地撥款建設,這些資金回籠很快,中房各級公司從來沒有出現過市場風險與資金危機,只不過各公司都沒有多少利潤。中房從來不追求利潤,保障房怎麼能要求利潤呢?

近年來,國企央企都不去建設保障房,這主要與國資委建立的中央企業經營考覈指標體系有關,從2020年開始,央企業績考覈指標對盈利質量重視程度日趨增強,對國有企業公共服務職能的考覈不夠。現在國務院國資委已強調發揮國企的“公共服務職能”,我希望國企央企房地產企業要儘快迴歸保障房建設。

目前保障房是住建部在牽頭“籌集建設”,“籌集”兩字說明中央財政沒有出錢建房,還是在號召地方政府做事。保障房建設建議由中央財政帶頭出錢,由央企和地方企業合作建設。這樣可以避免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減輕地方政府出資困難;另一方面是可以避免地方政府捨不得拿出好地,把保障房都建到遠郊區縣,讓保障房成爲無效供給。中房到各地建保障房,在投資的同時,還帶動了地方政府投資。如果地方政府不願意拿出好地,中房的投資就會轉到其他地方。所以保障房建設一定要有中央出資,還要有央企參與,這樣才能夠增強有效供給。規模化保障房建設可以在控制房價上漲中起到重要作用。

新加坡保障房模式值得借鑑

《中國經濟週刊》:關於保障房建設,哪些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鑑?

孟曉蘇:爲滿足不同收入階層人羣的住房需求,新加坡政府實行多層次、階梯化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構建出以“廉租房—廉價組屋—高端組屋—私人住宅”爲代表的階梯化住房結構。新加坡地少人多,80%以上國民已經享受到“組屋”這種保障房待遇。

近期,新加坡商品房價格猛漲,爲抑制房價過快上漲,4月27日,新加坡官方發佈最新房地產降溫措施,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外國買家須支付的“印花稅”從30%調高至60%。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印花稅也有所提高,購買第二套和第三套房的,須支付印花稅分別從25%和30%調高到30%和35%,購買第一套房的永久居民繼續支付5%印花稅。印花稅在我國是一個小稅種,在新加坡就能夠提高到60%,也就是說要購買100萬元的房子,就得另交給國家60萬元的印花稅(還沒包括別的稅種)。新加坡政府就是通過增加稅收的方式抑制房價上漲。但是因爲有了保障房,這樣加稅已經傷害不到新加坡國民。而新加坡政府通過稅收拿到的這些錢,又可以用來更好地建設保障房。

當然我國並不需要照搬新加坡的做法,畢竟我國國家大、人口多。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我認爲我國大城市應能達到50%居民家庭享受保障房,啓動保障房規模化建設,及時轉變房地產開發結構,走上“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週刊》:今年是7月底中央定調要優化房地產政策以來的第一個“金九銀十”,您覺得今年還存在“金九銀十”嗎?

孟曉蘇:9月份各地房屋購買者已經開始熱身,有點躁動,說明政策效果已初步顯現,但是樓市購買力還沒有真正迴歸。10月份應該再加把力,加快落實中央調整房地產政策的要求。其實各地鼓勵購房的辦法還很多,比如過去曾經有過的購房入戶政策,以及地方上的稅收返還政策等,都可以拿出來用。

與此同時,保障房建設應該儘快啓動,全社會都應該支持多建設保障房。這樣能夠讓居民住房市場價格適度迴歸,對商品房市場營銷起到積極作用。居民看到商品房價格不降了,他們纔敢踊躍入市買房。如果我國從明年開始加大保障房投入,把大幅減少的商品房銷售額給補上,順勢調整房地產開發結構,房地產市場會回到健康平穩發展的軌道。美國房地產業已經發展了240多年,現在還在強勁發展。中國從房改到現在才25年,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還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23年第19期)

相關文章